現存《呈清誥封朝議大夫》碑,記述了“呈清誥封朝議大夫”、“敕授文林郎前署繁峙縣儒學教諭加二級”王榮的生平。王榮,字介臣,生於嘉慶元年(1796)二月,卒於同治元年(1862)三月,享壽67歲。其父“覃恩誥封朝議大夫武翼都尉”王晉,字周藩,為監生,因子嗣無出,按王家族規,過繼本家王昫次子承嗣,是為王榮。現特摘錄碑文一段,以加深對王家的具體印象:
公生而穎悟,讀書能識大義。年十三失恃,本生父母撫育後,遊庠食餼,援例授教諭署繁峙縣儒學。事勤於教課,多所成就。癸卯(案:道光二十三年,1843)、辛亥(案:鹹豐元年,1851)選舉鄉賢,皆公所栽培者也。甲午年(案:道光十四年,1834)為父母請七品贈典,以母節孝篡(纂)入邑垂。至於宗族,有用度不足者,給以貨財;有棲止無地者,藉以院宇;有婚嫁維艱者,助之成禮。又親族中陰宅有礙,丁口漸衰者,則代邀堪輿以助遷葬;有與人涉訟,經歲不止者,則資助排解,以息爭端。性不濫交,所友類多直諒多聞。其中或有會試無資、仕進無力者,率慷慨通助,以成人之功名,不徒雲仗義疏財也。道光辛卯歲(案:道光十一年,1831)饑,公即法祖配衡公救荒之意,糶米平價。秋複饑,又法配衡公以工代賑之意,於宅之東南隅別構一園,購石興工,附近貧家藉無菜色。省城順城關文昌廟傾圮,眾紳士約公重修,三年告竣,其經費已居十分之五。郭藩憲聞其風,特賜匾,褒為一鄉善士。今跡其生平事業,真有名實相符者。
碑文中記述王榮捐修省城順城關文昌廟。其實這一直是王氏家族發家後的傳統,青龍鎮廟宇的曆次新建、修繕、擴建都有王家的大力支持。主要表現在一是捐助經費,二是起頭倡議,三是主導管理。
二、對神廟群及其劇場的影響
康熙三十四年修(1695)龍王廟時,王家還未凸顯。表現在一是首倡者為道士清雨,“慨然以修葺為己任”。二是籌款也很困難,隻得三十餘金。其原因是“然扁戶雖繁,適苦無年,與其徒乙祥,攢憂之可見”,可見其時青龍鎮整體上還不富裕。三是十六位糾首中可確認的姓氏有張、孫、李、王,其中王姓四人,在糾首中排位不靠前,沒有占主導地位。到雍正六年(1728)重修奶奶廟時,仍由“孫君諱弘毅等,觀廟棟之剝落,思欲再造而再興”,“爰集眾議,唱和同聲,輸金有人,助力多姓”,王家也沒成為主導者和主要捐款者,還是“助力多姓”中的一員。
而到雍正十一年(1733)再修奶奶廟時則發生了變化。為“報賽無亭”,“有王君諱道憲等,多捐囊金,廣化善姓,樂樓亦因而告成矣”。而且八位糾首中王家占了五位,王瓚成為領頭者。此後的曆次修建再離不開王家的主導。乾隆三十三年(1768)七月十五夜,“忽起燎揚之焰”,將奶奶廟燒毀,乃有孫家麑、王典、王錫冕、王家翰“力議募化重修”,經理糾首王錫冕施銀四兩,孫家麑銀五十兩,王典施銀五十二兩,王家翰施銀四兩。乾隆五十五年重修關帝廟時,“總管”三人是王正和、王錫符、王兆九,其中王兆九是生活於乾隆二十五年到嘉慶九年(1804)中人,任過千總職。“糾首”十五人,王家占八人。此次修建花費巨大,共計捐款“銀一千七百九十九兩一錢合換錢一千六百四十一千三百二十一文,二共合收錢二千三百六十九千八百四十文”,功德碑中被單名列出、捐款最多的有二十四位功德主,其中王家占二十一位,施銀三十兩到三百兩的十二位。
負責“募化四方官長布施”,即在全國各地募化的糾首也主要是王家人。如王正心募戶部福建司郎中成履恒施銀四兩,禮科掌印給事中王鍾建、戶部浙江司王政苑、榮壽堂馬各銀二兩,戶部山東司主事謝斯熊、戶部江西司主事何道衝、戶部浙江司主事章守熟、戶部江西司郎中汪睿、戶部江西司主事舒通安、戶部廣東司主事張體公、戶部江西司員外郎那穆塔、原任陝西漢中府知府郭繼儀、掌浙江道監察禦使閆秦機、原任甘肅蘭州府知府張燮各銀一兩,等等。還募集廣央正記、福央號、保慶堂等22家商號銀兩。王繩中、王廷佐、王錫九、王錫詔、王廷棟在太原、歸化城、豐鎮、朔州等地向商鋪和個人進行了募捐。王姓外,隻有孫生貴、崔詔負責了外地的募捐。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龍王廟時,“浩授武翼都尉候進遊擊王昱施白紋銀二百五十兩”外,工程結束時,“三宗收過錢淨不敷錢六百四十四千八百七十六文”,即支大於收,所欠款項,也全部由王昱出資補足。
剛剛於道光三十年為修繕龍王廟施過白紋銀二百四十兩的王榮,在鹹豐二年(1852)到四年擴建鳳頭寨時,於鹹豐二年經費難以為繼時施錢一千緡外,“迨至四年春季,介臣王公複約原糾首等,補其未完之工,又自施錢一千四百六十千緡”。
第三節?青龍鎮廟群劇場及演劇活動
青龍鎮清代時有六個神廟劇場,現可考的有關帝廟、龍王廟、泰山廟、奶奶廟四個,其中僅存關帝廟樂樓,龍王廟樂樓、泰山廟樂樓及看樓為重修,但由於後兩處樂樓建築係由其他地方舊樂樓移建而來,仍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
一、關帝廟樂樓
關帝廟樂樓坐東朝西,正對正殿,為卷棚頂三間,前後台一體。通麵闊6.75米,其中明間4.45米;通進深6.13米,其中前台進深4.13米。灰脊灰瓦,磚砌台基高1.43米,階條石砌邊。前台三開口,覆盆礎。前簷柱為圓木柱,高3.1米,比較粗壯,明間移柱樂樓造。明間在柱頭置大額,無平板枋和由額,次間大額略小,加截麵為矩形的寬大由額,穿過平柱進入明間雕為龍頭雀替。前簷鬥栱共十一,其中平身科明間三,梢間二,柱頭科與平身科均為鬥口跳,出雕花翼栱。通進深為四架梁對後雙步梁,上以柁橔與童柱承三架梁對後單步梁,再以雙童柱、月梁承雙脊桁。中柱為通柱,分隔前後台,前後台斷為新作。後台當心間設門,兩次間各設一個圓窗。關帝廟樂樓創建於康熙四十年(1701),後由於河水改道,“樂樓既壞於澎湃”。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建,建好後曾“妙舞,而陳牲薦幣有侑矣”。功德碑載,“一宗上梁開光錢一百一十七千一百八十九文”,開光花費一般主要用於唱戲。
二、奶奶廟樂樓
奶奶廟樂樓現已不存,碑載,“神棲有所,報賽無亭,眾氏猶鬱其不安也。以逮雍正十一年間,又有王君諱道憲等,多捐囊金,廣化善姓,樂樓亦因而告成矣”。可知早在雍正十一年即已創建樂樓。嘉慶十年(1805)《重修鳳頭寨石甃水道碑記》碑還提到樂樓:“村有鳳頭寨,古跡也,上建泰山殿、聖母洞、廊房、山門、戲樓俱全。”日軍占領時將鳳頭寨燒毀,樂樓應該也毀於此時。
三、龍王廟樂樓
龍王廟樂樓建在廟宇山門之外中軸線上最南端,前臨緩坡,為天然優良劇場。現存者從他處整體移建而來,建築本身是古物。據介紹,現重建位置比原址後移了約十幾米。重建樂樓為卷棚頂三間,台基高1.4米,通麵闊7米,明間2.54米,進深三間6.6米,其中後台進深2.5米。鼓鏡礎,礎左右有卯痕,可見原設護欄。明間移柱造,明間明顯寬於次間,柱頭明間隻施大額,次間額上有平板枋,下設由額。鬥栱共七,柱頭科外,平身科每間一,均鬥口跳,翼栱刻花草、八寶等。通進深為四架梁對後雙步梁,再上為三架梁對後單步梁,中柱直撐後脊桁,前脊桁由三架梁上童柱相承。中柱間設前後台斷,當心間走馬板題“神聽和平”,上下場門額上題“鏡花”、“水月”,梁題“大清同治八年(1869)歲次己巳仲夏之用重建”,為樂樓在原址的重建時間。龍王廟現存碑刻沒有同治八年(1869)重修的記載,亦可證明此台非龍王廟原物。龍王廟創建樂樓的時間已不可考。道光三年(1823)碑有“新廟翼翼,遹觀厥成,行見士誦丹書,弦歌競起,農耕綠野,膏澤頻霑,神之所以庇茲土者,巨可量歟”之語。
四、泰山廟劇場
泰山廟重建了完整的神廟劇場,但現存亦非原物,是從他處移來的舊樂樓、舊看摟,與廟頗為協調。整個劇場坐西朝東,中軸線西端為樂樓,南北兩側分別建二層看樓,形成相對封閉的劇場結構。樂樓為卷棚頂三開間,灰脊灰瓦,三開口。新置覆蓮礎,粗木柱,明間移柱造。柱頭三間通置大額,無平板枋,鬥栱為鬥口跳。明間設大雀替,雕作二龍戲珠。前簷鬥栱八,其中平身科明間兩,兩次間各一,均鬥口跳。耍頭為梁頭,栱眼壁透雕花草鳥雀及福壽圖案。其結構為四架梁對後雙步梁,上以童柱與中柱共承上層四架梁,上置雙童柱與月梁承雙脊桁構成卷棚頂。戲台北側有硬山頂房五間,應為戲房。看樓為卷棚頂二層五間,底層方磚墁地,上下層間以截麵為正方形的大梁及桁、木板相隔,西側山牆外,即靠樂樓一側有磚踏跺可上二層。二層設高0.89米的木護欄。樂樓與看樓前簷角之間砌磚牆,牆中設門,成八字形,起擴音作用。
現在“旅遊開發”恢複青龍鎮,在文昌廟東側建了一座戲台。文昌廟原有戲台,不在現重建位置,不過現址也是移建外地古樂樓而成,聊可一述:組合式戲台,懸山頂五間前接卷棚頂三間,使平麵布局呈“凸”字,三麵觀。卷柵頂僅置一層五架梁,上以由角背固定的兩童柱承雙脊桁,又置童柱承前金桁。懸山頂為四架梁對後單步梁,單步梁跨度作後台。
青龍鎮的王家富豪不滿足於一年數次廟會時看戲,王雙銀還辦起了家班,在自家院建起戲台,雇外號“站彪”者作班主。戲班由50多個演員、樂手及其他雜工組成。平時給主家演,辦喜事時為親朋客友演唱。不過王雙銀辦戲班遭到家族許多人非議,被認為是玩物喪誌、與賤者為伍的敗家之舉。
清代,作為祈神報神的必備設施,青龍鎮隨神廟建設了多處劇場。每年廟會不斷,三月二十八泰山廟,四月十八奶奶廟,四月二十四文昌廟,五月十二關帝廟,六月十八龍王廟。屆時,村人要請四鄉親友來看戲。最熱鬧的是龍王廟會,一般要進行三至五天。文昌廟會時還要放河燈。每次唱戲都請中路梆子或北路梆子戲班,有時還請過路的蒲州梆子班社唱“過路戲”,這可能也是對交通之便的發揮。各廟都占有一定的耕地作廟產,都是河川好地。每次廟會,以廟產所出作聘戲之資,不夠時,村民按地畝攤錢補足。概也有借“公產”貪財者,民國末年負責管理廟產的王真,土改時被定為惡霸地主。
青龍鎮隨王家而興,眾廟宇也在王家支持下而旺,神廟劇場因王家而多,戲曲活動因王家而繁。研究青龍鎮王氏家族在推動劇場、戲曲方麵的作用具有典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