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家族影響下的陽曲青龍鎮廟群劇場(2 / 3)

此次擴建的背景是太平天國的北伐。鹹豐三年(1853)公曆五月八日,太平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自揚州出發,率20000多人的軍隊北伐。一路攻克滁州、臨淮關、鳳陽、懷遠、蒙城、亳州,六月在河南歸德(今商丘)斃傷清軍3000餘人,過開封。七月與清軍在懷慶(今沁陽)激戰,九月進入山西,由垣曲到平陽(今臨汾),又東向到潞城,經河北直抵天津附近楊柳青因青龍鎮是山西北上的必經之地,又有李自成過軍的記憶與經驗,村裏決定擴建四麵臨崖的鳳頭寨作為避亂之地。先是擴地6畝,共建瓦房36間,土屋(應該是窯洞)58間,共計94間。按碑文言“五六人占一間”,可容納550人左右。廟宇在鄉村本來就兼有公共場所的職能,奶奶廟變為防禦城堡沒有遇到任何質疑,正是這種兼有職能在特殊時期的主體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曆次碑刻中,這是第一次正式將廟宇稱作“聖母廟”。

光緒十四年(1888),對鳳頭寨又行修建,但隻是對“前工所不及備者”補葺。

從碑刻記載看,奶奶廟雖然從廟宇可知的曆史起就有聖母洞,但本是一座泰山廟,其正殿也一直是泰山殿。但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泰山殿聖母洞碑記》碑起,就開始突出居於配洞的“聖母”,直到鹹豐四年(1854)《增修鳳頭寨碑記》碑將廟幹脆稱為“聖母廟”,至今仍被當地人記憶為“奶奶廟”。此“聖母”或“奶奶”是什麼神,所有碑文都沒有提到。青龍鎮四道閣前的泰山廟,其中也有一個“聖母洞”,村民說供奉的是泰山神黃飛虎的妹妹,即商紂王的妃子。以此推測,同樣曾是泰山廟的鳳頭寨的“聖母”或“奶奶”也可能是同一位。當地有一種習俗,有小孩的人家,會讓小孩頭戴柳枝編的草帽去廟裏上香,為的是“帶家家”,即保佑小孩順利長大。“聖母”或“奶奶”的影響超過主神泰山的原因,大概一是“奶奶”的神績突出,二是“奶奶”的職能明確具體,又牽涉到下一代的命運。在鄉民的價值觀念中,這遠比泰山神一般而言的降福禳災更可感可受,也更重要。

三、龍王廟

龍王廟位於青龍鎮三道閣以北街道西側崇崗之上,隔路與東側崗上文昌廟相對,巍峨壯觀,正所謂“河水瀠其下,崇崗踞其上,而崗之巍然特出者,東西實對峙焉。東有文昌宮以造士也,西有龍王廟以重農也”。廟坐北麵南,各建築順北高南低之坡而建,高低錯落。最南端也是地勢最低處為戲台,上緩坡後為灰脊灰瓦硬山頂山門三間,入頭進院東側為廊,北側為卷棚硬山頂過廳三間,進裏院北側正殿,東、西配殿各五間。正殿前設大石供桌,雕刻“福祿壽”內容人物像五軀,題“嘉慶六年(1801)七月二十六日”。正殿硬山頂三間,出前廊。琉璃瓦脊並剪邊,琉璃方勝,琉璃螭首、寶閣、垂獸完好。大鼓鏡礎,圓木柱。前簷平板枋置大額之上並寬與大額同,設雕花雀替。前簷鬥栱七,平身科每間一,均為鬥口跳,出雕花翼栱。梁架結構為五架梁對前單步梁,五架梁上以柁橔承三架梁,三架梁上以童柱、角背、叉手及穿插枋承脊桁、枋。明間設六抹頭門一道四樘,次間各設四扇直欞窗。五架梁上彩繪雙龍。殿內供奉新塑五龍彩像五軀。廟內存碑3通。

龍王廟創建於明代,具體時間不可考。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龍王廟記》碑稱“曆年久遠,古照垂”。清道光三十年(1850)額題《永垂不朽》碑則說到了較具體的時間。“第龍王廟創自前明,迄今數百餘載”。入清以後,見於記載的有兩次大的修建。康熙三十四年,“道士清雨慨然以修葺為己任,然扁戶雖繁,適苦無年,與其徒乙祥攢憂之,幸首事者十有六人,捐輸募化,計得三十餘金。精旦以襄事,政龐賦擾弗輟焉。歲終而根桷垣墉,丹碧黝塋,煥然一新矣”。以30餘金進行修繕,規模不會太大。道光二十九年(1849)到三十年則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建設,雖碑刻隻寫到開工前“然工程浩大,費用繁多”,完工後“新廟翼翼,遹觀厥成”,沒有具體描述。

以上“布施本利銀”、“眾姓布施銀錢”、“又收一宗”、“王昱助”四項為全部開支。開支中木料、琉璃瓦件花銷最大,施工兩年之久,可見這次修建的規模是相當大的。木料花費大,也就意味著改建多。現存龍王廟建築都體現出清代風格,就是這一次改建的結果。

四、泰山廟

泰山廟位於青龍鎮四道閣北側,坐西朝東,街道相隔,東為廟院,西為劇場。廟院西側是二層磚券窯洞,底層三孔,中間一孔門額上題“步聲處”,南側一孔題“聖母洞”。二層為“呂祖洞”。供奉主神的泰山殿反而在南側,居偏殿位置,為木構懸山頂三間。北側亦木構三間,曆史上就是香火、貢品流轉處。窯洞與泰山殿間轉角處有小側門入南麵另一小院為禪房院。

泰山廟內的碑刻無存,其沿革難以考證。關於太原府一帶的泰山崇拜,據康熙二十一年(1682)《陽曲縣誌》記載:

祀東嶽泰山之神,城裏關外共四區。按祀止宜設壇立主,豈宜建為廟宇,妄為形貌,而仍用已革妄誕之號乎!且又別為寢宮,妄為夫婦,不知又以何山為配,詎非妄誕中妄誕者乎!昔季氏以大夫而祭孔子,尚議其僭竊,何今之庶民小子盜賊娼優皆得僭越,瀆而汙穢之?魯也如斯已屬非禮,況山西距泰山二千餘裏,為廟貌祀之,名曰東嶽行祠?夫山為至靜之物,其神安有巡行之理,且又塑為十代閻羅之形,剉燒舂磨之狀,以惑亂萬姓,輾轉妄誕一至於此。古者祭山川不屋,以不能囿其形也,奈何不一之思耶!

太原城內外共有東嶽廟四處,當不包括青龍鎮這樣的小廟。時正統之士大夫與民間在泰山信仰觀念上仍有衝突,沿爵號、為形貌、為夫婦、為行祠以及為閻羅都被視作“僭越”、“非禮”,但也從另一個側麵提供了當時太原地區民間泰山崇拜的要點。青龍鎮的泰山廟可能也不出這幾個特點,特別是地府“剉燒舂磨之狀”的內容,以震懾民眾去惡從善,是民間泰山廟的基本功能之一。

青龍鎮廟宇群,僅有過福善寺一所佛教寺院,其他都是世俗之神廟。以關帝廟崇忠義、興教化、佑一方,所謂“帝君之功德,不在民生日用之微,而在萬世名教之大也”。“蓋聞古之能盡忠尚義者,天下後世莫不尊禮欽瞻焉。況帝君之精忠可以貫日矣,大義可以參天矣。天下後世有不建廟崇祀者?”“以是知帝君之默佑斯民者,至矣極矣”。以龍王廟興雲作雨,“鼓鑄百物,粒我蒸民”。又以奶奶廟護佑子孫,還以文昌廟造士興材,以泰山廟震懾不良。總體上,農業社會生產、生活及社會關係的重要領域都有神靈護佑,也都有神靈監督獎懲,既滿足了鄉民的信仰要求,也滲透了對鄉民的行為約束,構成了與現實息息相關的豐富的精神世界與社會規範。同時,俗神眾多,也成為劇場密布的條件。

第二節?青龍鎮王氏家族及其對廟群的影響

一、王氏家族簡述

青龍鎮的興起與繁榮,伴隨著王氏家族的崛起與強盛。據劉傑先生介紹,明朝時青蒿嘴村主要是金、肖、李三姓,清代則以王、孫二姓為主。從現存清代碑刻看,無論糾首、經理人員,還是普通的功德主,也基本是王、孫二姓。而二姓中,王家既商亦仕,財雄勢大,是青龍鎮的真正支撐者。王家隨清朝之興而興,又隨清朝之亡而衰。據清同冶二年(1863)王介臣墓碑《呈清誥封朝議大夫》碑記載,王家“先世居省城之東北鄉韓家寨,於前明萬曆年遷於寨之東南五裏許青蒿嘴村”,到清朝,“國初例贈文林郎高祖岐山公以商賈致富”。對照王氏族譜,王歧山名有鳳,“岐山”是其字,是載入族譜的第12世。其官銜的叫法與墓碑略有區別,為“特授文林郎”,生於順治丁酉十四年(1657)九月,卒於乾隆丁巳二年(1737)十一月,享年80。他被王氏家族視作以商致富的開拓者。關於王氏發家,當地還有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軍路過青龍鎮時,在王家開的車馬店裏停放了30輛拉滿金銀財寶的車輛,上北京走時留下15輛暫時存放,但再沒有來取。這大概是“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觀念的演繹。現在當地人可憶及的是,王家在清代時開過一個“金家店”,本章前列乾隆五十六年捐修關帝廟的本鎮源興當、慶升當、義興永、春恒油店、恒升號、太成店、盛遠店、三和居、大成號等店鋪中,屬於王家的一定占多數。

王家的具體生意沒有能夠詳細了解,但生意一直做到內蒙古、東北、北京、天津、太原等地,族譜中的一些簡單記載,透露出王家的活動範圍。第十四世王建中,字會極,待贈修職郎,生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卒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未在外做官卻娶妻周氏為省城人,繼配施氏是浙江嘉興人。第十五世王介賓,邑庠生,生於乾隆十一年,卒於嘉慶六年(1801),妻常氏省城人,另有二妾分別為太原人、神池縣人,一庶連氏為大同和勝村人。還有十五世王兆鬥五位妻妾中有一位是天鎮縣人;王兆璋三位妻妾中有一位是大同府人,等等。族中還有王秀寄居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成室。王榮寄居張家口成室,娶妻萬泉縣(今屬萬榮縣)人閻氏。王氏家族還有一支移居東北。上列王氏成員,遠道娶妻,外鄉移居,涉及的地方有東北、歸化、張家口、太原、大同、神池縣、天鎮縣、萬泉縣、浙江嘉興,其中一定有與王家生意觸角所及有關係者。王家的富裕給當地人留下深刻的記憶,直到民國時期,王振的“慶益堂”裏,在東梁上建有“九窯十八洞”,專門用來貯存各種財寶古董。王氏家族以“堂”命其住所,共有18堂,由南而北分別是:本一堂、三味堂、永勝堂、西和堂、靜觀堂、春古堂、永和堂、慶益堂、言慶堂、佩益堂、慈順堂、德玉堂、德潤堂、根竹堂、根積堂、根榮堂、四忠堂等。這些堂院都是高宅大院,德潤堂還修建了占地近百畝的花園。至今尚有“九窯十八洞”、繡樓及多處老房子等遺跡可尋。

發家後的許多王家成員主要通過捐輸、極少數以科舉獲得官職或頭銜。如上麵提到的王有鳳。第十三世王濬,字哲之,生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六月,卒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月,“敕授文林郎,以優貢生誥贈武翼都尉”。第十四世王繩中,字配衡,生於乾隆八年十二月,卒於嘉慶十三年(1808)九月,為“覃恩弛贈奉直大夫”,“候選監運通”。此外如王祿山賜封昭武大夫、王有鳴例授州同職、王慎中任刑部員外郎、王恕為兵部員外郎、王純一為翰林院待詔、王精一為步政司經曆等。據統計,有清一代,王家獲各種職銜、封號者達130餘人。

王家也比較重視對子弟的教育,部分子弟有通過科舉獲得功名者。如第十三世王湛,字玉儒,生於康熙三十四年三月,卒於乾隆二十六年五月,監生。第十四世王麗中,生於乾隆十四年七月,卒於乾隆四十二年七月,武生。王守中,生於雍正四年(1726)九月,貢生。王德中,生於雍正十二年二月,卒於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廩生、第十五世王兆麟邑廩生、王兆熊邑庠生、王兆奎邑庠生、王新運廩貢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