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府商人在晉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祁縣、太穀、榆次,與平遙、介休、汾陽等地晉中地區的商人,在晉商中實力最強。特別是首創票號以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至道光、鹹豐年間,達到其發展的頂峰。晉中商人對山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商人作為特殊而重要的社會力量,對太原府戲曲的發展同樣起了重要作用。晉商對戲曲貢獻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劇場建設,包括其家宅內的庭院劇場,家族共有的祠堂劇場,及對公共劇場主要是神廟劇場的支持。
第一節 晉商與中路梆子的形成與發展
寒聲先生將晉劇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清乾隆後期上溯到明代中葉,為“原生梆子”時期,梆子戲尚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地方聲腔;此後至光緒末年為“山陝梆子”時期,此期“山陝梆子”體內孕育出“中路調”、“中路梆子”;再以後,進入各種梆子戲地方劇種獨立品格的嬗變階段。其中在第二階段,即“山陝梆子”向中路的引進,“中路調”、“中路梆子”的產生、成型、提高,在本地區戲曲發展遭遇特殊困難後的恢複等幾個關鍵時期,晉商都起了重要作用。此期太原府一代尚有昆曲、黃腔(京劇)活動,並有秧歌、土戲、十字腔、皮影、木偶、小曲曲、歌舞小戲等,也得到商人的支持。
根據《晉劇百年史話》的有關資料,並結合自己的調查,筆者認為,晉商對戲曲主要是梆子戲的推動,具體表現在以下六方麵:
一、對戲曲演出的需求
晉商是戲班的重要客戶,戲曲存在的重要市場。許多集市的形成,本身就是迎神賽社趕廟會的結果,以戲聚人,以戲聚市,戲曲與市場形成共生關係,以戲促貿早成傳統。晉中一代市鎮每年過完春節時都要唱“開市戲”,一些新設班社就是在開市時亮相。如同治四年(1865),由商人王鉞所辦“四喜班”組班完成亮戲的準備以後,即於第二年的正月十一開始,在榆次縣南馬道戲場院唱三天的開市戲,成功後,接著就寫了太穀正月十五的燈節戲,一舉唱紅,走遍府十縣,汾八縣,東四處。“全勝和”班在榆次城隍廟五月會唱戲時還吸引了當時的山西巡撫前去觀看。其他名班社大部分有類似的經曆。除眾商家攤錢的市戲、廟會戲、行會戲、商家各項慶典等要唱戲外,一些大商家借各種機會請戲班唱戲,如祁縣喬家每年有“四鏢、十會、三十六台”,其中“台”指唱戲。當時每台戲一般是三天,一年36台戲,相當於要唱105天。一些商家在“東夥分離”,即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後,東家有花不完的錢,又有用不完的時間,就請戲班唱戲以娛樂消遣。從現存資料看,清康乾時期太原府一帶進入戲曲的大普及階段,神廟,包括一些佛教寺院也紛紛演戲酬神,其重要標誌就是絕大多數廟宇在此期創建戲台,而這個時期正是晉中商人崛起的時代。
二、組織班社
戲曲班社的主要投資者和經營管理者是晉中商人。太原府已知最早的梆子班社為祁縣張莊南村嶽彩光承起的雲生班。嶽家為富商,在張家口、包頭經營田莊和釀造,在江蘇徐州、河南開設錢莊。嘉慶三年(1798),嶽彩光從陝西買來三十多名娃娃,從蘇州購戲箱十隻,又劃出府宅南院蓋一小戲台教戲。此外,早期的榆次“三合店”娃娃班,鹹豐晚期的祁縣“三慶班”,同治間榆次“四喜班”、祁縣“上下聚梨園”,光緒間榆次“二保和”娃娃班、太穀“錦霓園”、太原城裏“大小太平班”、太穀“乾梨園”娃娃班等中路名班,都是由商家投資興辦的,多數還由商家親自經營管理。其中“四喜班”創辦於同治四年(1865)。鹹豐間太平天國運動波及山西平陽,人心惶惶,戲班紛紛解體,藝人星散,中路梆子幾近絕跡。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以後,社會剛剛恢複生機,晉中一帶隻有“黃腔”,榆次聶店富商王鉞承“四喜班”,花重金派人到蒲州請藝人,到蘇州購戲箱,一時間名角薈萃,擺台、守舊漂亮。蒲籍演員經過“吱扭”改調後,第二年正月十一在榆次南馬道戲場院亮戲,驚動了榆、祁、太。鹹豐戰亂後,“四喜班”首先組班複興了中路梆子。同治七年到同治十年,祁縣渠家又出了一個辦戲班子的人物——“金財主”渠元淦(與渠氏家譜核對,應為渠源淦),下決心辦中路第一好班,並把傳統戲班的“班”字改掉,嫌其不夠氣派,建起上下“聚梨園”,花重金將當時的梨園名宿聚到一起。商家對小戲有時也很有興趣,口述《晉劇百年史話》的老藝人王永年,談到他的師傅朱世昌,“收我時他正在祁縣蘇興財主的木偶小戲班”。商家們承戲班“有的是為了出名露臉,炫耀富貴;有的是為獲利賺錢,撈一筆橫財;有的則是為了追求聲色,借粉黛優伶、管弦之聲消遣取樂”。但在客觀上推動了戲曲發展。
縣城和村鎮裏的票社(票兒班、自樂班)的活動也有商家參與。商家辦自樂班常常邀請戲曲演員參加,有錢的財主、東家,自願耗費巨資,邀來各地名角“合文聚會”組織演唱,將交流唱腔、切磋改革、另辟“新腔”視為一大時尚。太穀曹家的頭等票社、太原縣的“聚文會”、太原府的“濟生館”等就是這樣建起來的。榆次城裏當年就有好幾處鬧票兒的地方,鹹豐年間,有麵店行業買賣人承起的自樂班“麵店班”。其最有影響者,是太穀曹家所辦“自樂班”的活動。光緒年間,太穀巨商、舉人曹克讓及其子曹三少每年十一月戲班神門一閉,即邀請百十號中路梆子名伶搞“自樂班”一個月,每天下午五點開演,到晚上十點結束,每天由不同的演員演唱同一本戲,第二天品評優劣。鼓勵創新探索,倡導精益求精的精神,成為中路梆子的賽會和新腔新調的策源地。
三、培養人才和促進交流
主要通過辦娃娃班培養人才。“三合店”娃娃班,由榆次王胡村三家窯主合辦,班址設在王胡一驛店,從蒲州買來藝童三十餘名,約定學藝六年,謝師一年。培養了二八黑、天佑黑、孟桶黑、心重黑等名伶。鹹豐晚期,“三慶班”娃娃班,祁縣渠家蘇興財主辦,造就出幾位傑出人才,如著名琴師彭根,鼓師宋興兒,演員張公、臭小、八斤兒、彭村有、德海等。光緒間的濟生館“小太平班”請名須生玉昌紅、明醜大嘴醜等為師執教,班規嚴厲,培養出拉麵紅、說書紅、狼叼紅、六堡黑、什貼黑、鎖兒生、福成生和小旦一肚心等晉劇名伶。這些名伶全部是晉中籍。光緒七年(1881),徐溝東羅村大財主時成瀛獨資在本村承起“小梨園”娃娃班,前後十年,培養出兩期娃娃。許多門徒闖蕩東西口,三兒生、天貴旦更是聞名遐邇。光緒八年楊青辦“二保和”班,光緒二十三年再辦“三保和”,一直到光緒二十九年,為中路梆子培養了二百餘名優秀演員和樂手,弟子遍及府十縣各戲班,有“無班不保和”之譽,培養出的名演員有須生什貼紅、八斤紅,正旦內道旦,小旦雲蠻旦、二蠻旦、內疙瘩,生角銅匠三,花臉七百黑、大刀黑,三花臉東白醜、麥王醜,武旦狗臭旦等,還有兩名出色的鼓師,即楊青的兩個兒子甲成、七成。其中從“三慶班”開始,辦娃娃班以招收晉中籍兒童為主,改變了早期以蒲籍為主的局麵,使梆子戲在唱腔、念白等方麵徹底地方化,順應了太原府一帶人們的審美習慣。
“商路即戲路”,商家給中路梆子提供的另一種交流是跨地區交流。商人走到哪裏,都要把家鄉戲帶到哪裏;晉中商人走遍全國,也把中路梆子帶到全國。其最主要的載體就是建在各地的會館。光緒年間,晉劇的活動範圍日益擴大,傳至天津、北京、張家口、宣化、呼和浩特、包頭、榆林、佳縣,甚至遠及多倫、庫侖,南方的上海、廣州、漢口等地區也成晉劇涉足之地。內蒙古、綏遠及陝北,則成為中路梆子的流行地區。其中山西人稱作東口的張家口,清初為“八大皇商”基地,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後,又成為對俄貿易集散地,晉中商人雲集。商家有三年不回家的慣例,常常邀請中路班子去演出以寄托鄉情。而東口距離京津很近,得風氣之先,又有很多機會與其他劇種交流,中路梆子不僅在那裏紮根,還成為創新提高的基地,許多中路梆子演員要專門去曆練一番,而後成為名角。
四、改革樂器與唱腔
改革樂器與唱腔,提高藝術水準的同時推動地方化。同治間,上下“聚梨園”在唱腔、音樂、樂隊伴奏方麵的改革,對中路梆子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是改革樂器,降低琴與馬鑼的音階使其更適應晉中人的審美習慣;二是改革伴奏方式,將過去演員唱一句,而後“下碼捏拍”一段音樂,改為打、拉、唱渾然一體,互相陪襯;三是改變過去文武不分場坐在一起互相影響,而為“文東武西”。光緒年間“馬鑼三”郭三蠻又將馬鑼分量加重為13斤重的大馬鑼,並改手提打為吊打,使音色由尖細變為渾厚深沉,在演奏技巧上也進行了探索。富商出身的“印財主”任印兒廣泛搜集中路梆子、蒲劇、秦腔以及民間吹打音樂的曲牌,通過整理研究進行改革。加之晉中籍藝人比例不斷加大,開始了中路人演中路戲的大規模實踐。
戲與商的結合,也使藝人與商人出現了角色轉換,最典型的是剛提到的任印兒。任印兒人稱印財主,太穀任村人,出身豪富,是太穀城內的大買賣人。出於對戲曲的熱愛,棄商從藝,拜彭根為師,與“戲子”為伍,不恥下問,甚至在師傅有所保留時偷聽偷學,終於成為出神入化的著名琴師。加之文化根底厚,博覽群書,同另兩位財主程根德、二明財主等,深鑽苦研,收集整理改定晉劇曲牌近二百首,把一生的研究成果彙集成《中路梆子工尺譜》,將晉劇的唱腔、音樂伴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祁縣渠家的渠四少也由彭根培養為琴師。不但商人變成藝人,也有藝人變成商人者。光緒年間,楊成齋向太穀富商孫家借錢二千兩銀辦起“錦霓園”,時人編順口溜:“楊成齋,好日能,向孫家借來二千兩銀。愛戲承起了‘錦霓園’,上三班大戲它奪頭名。”“錦霓園”從光緒六年(1880),一直辦到民國初年,是當時戲班中曆史最長,班底最硬,影響最大的班社,楊成齋也成為事實上的職業經理人。擂鼓手出身的榆次張村人楊青辦“三保和”班,終生治班,成為職業班頭。三盞燈名郭坤,蒲州永濟人,從小自賣本身在陝西學藝,後到晉中搭“全勝和”班。第一次露臉在太穀東陽鎮唱開市戲,在《打金枝》裏扮金枝女,在《梵王宮》裏扮耶律含嫣,因刻畫人物細膩,嗓音清脆,一舉成名。人們編順口溜:“‘全勝和’祥兒師傅運氣通,從陝西請來三盞燈,……男人們看了都滿意,女人們看了更讚成,老人們一起閑談論,這個小旦真愛人。”他從23歲起一邊從演,一邊承戲辦起了“坤梨園”,從光緒十四年(1888)一直到民國三年(1914)共26年。以後在太穀定居,買房置地,有院五六處,並辦起綢緞、錢行多處,家資豪富,成了地道的商人。
第二節 晉商與庭院劇場的創建與流行
一、庭院演戲及劇場概述
商家在自家庭院廳堂演戲大概有三種情況:一是唱堂會戲。舉凡婚喪嫁娶、祝壽、滿月、迎送貴賓等,請演員助興。太原府一帶的習俗是東家隨意點唱,然後以東家的滿意程度給予“單賞”,即給某個演員以賞金;或“公賞”,即賞給戲班。二是自樂班演唱。前述許多商家在家裏辦有自樂班,有時是業餘愛好者自演自樂,有時是請演員與業餘者一起娛樂,還有一種就是純由名伶“彙演”,東家會集親朋觀賞。三是在家裏辦戲班排練表演。
其時,富家在其廳堂演劇已成風氣,劉大鵬感慨太穀縣城“北街一宅中演劇,甚為熱鬧。言其中觀者,男女混雜,不成事體,風俗如此,太穀縣令並不禁止,一任愚夫愚婦肆行,殊失父母司民之義矣”。這些演唱都需要場所,大多利用廳堂或庭院空場。但商家因資金雄厚,宅院寬敞,再加上“東夥分離”後,東家有了大量的閑散時間,唱戲娛樂成為他們消磨時間的重要方式,也成為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有的東家甚至耽於此不能自拔,這就使一些商家幹脆擴展宅院功能,在庭院裏建起戲台,修成戲院。這類兼有或專門用來演戲的庭院,在晉中一帶被稱作“戲台院”,因其設於庭院,本文暫稱其為“庭院劇場”。戲台院現在可確考知的有祁縣張莊南村雲生班小戲台院、徐溝王家“天祿堂”戲樓院、青龍鎮王家“德潤堂”花園戲台院、太穀孔家大院由原主人孟家建的戲台院、祁縣渠家戲台院、太穀曹家“三多堂”西戲台院和東戲台院等6處。另外太穀東場村財主王虎兒,人稱虎財主,“曾在村中建造東西樂亭兩座,動輒邀來名班演唱,歌聲連日不息”。似也是庭院劇場,如果是公共劇場,不會動輒演唱,也不會連日歌聲不息。還有同治四年(1865)王鉞籌辦四喜班時,也提到需設立“戲房”。後人回憶其辦班時“當即修建了一處‘下處院’,專攻‘打戲’之用”。
最早的是雲生班小戲台院,約建於嘉慶年間;其次是四喜班可能建過的“戲房”,在同治間。其他創建時間已不可確考。這些都是有關文獻著作捎帶提到或筆者田野考察時了解到的,肯定還有大量的庭堂戲院已毀失湮沒,既失載,也被人們遺忘。但我們相信,建庭院劇場曾經成為富豪大家的一時風尚。特別是領辦戲班的商家,可能許多都建過戲台。還有大量的庭院演出是搭建臨時戲台,嶽彩光後人嶽英炳講,雲生班的開台戲是在本村南財主家唱上馬戲,因演唱的時日長,竟致“卸台時已有麻雀在裏麵壘窠下蛋”。“卸台”顯然是指拆除臨時搭建的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