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晉商推動的太原府各類劇場(2 / 3)

戲台院現在多已不存,隻知道些大概情況。其中,雲生班小戲台院,嘉慶三年(1798)祁縣張莊南村嶽彩光承起雲生班時“撥出府宅南院蓋一小戲台教戲,掛有匾額,上書‘秦妙更晉’,落款為嘉慶三年”。據王易風先生考察,嶽家的戲台院遺址尚存,“院內原有過廳,為嶽家親屬及賓客看戲之所。南廳若幹間,為娃娃班孩子們的住所,南廳簷前約三四米處,左右有柱底石,並有窠臼,為搭台立柱之用,東西柱相距六七米寬,簷前凳板搭台,是為前台。院內北房和東西廂房,為看戲中主客休息之所與教師老藝人之宿舍,其規模亦相當可觀”。其匾額懸於戲院大門上,題的是辦戲班的宗旨。從王先生的描述看,嶽家的戲院已是成熟的庭院式劇場,戲台坐南朝北,東西有廊房,對麵有過廳作看廳。戲台為南房出廈,麵寬六七米也算比較大了。南房既住人,演出時就是後台。徐溝王家“天祿堂”劇場,據殷俊玲描述:戲樓坐南向北,脊獸橫臥,兩簷對飛;台高一尺餘,台前有袖珍圍欄。木板台下,埋有共振大甕,改善了戲樓的音響效果。台前,有東、西、北三座小巧看樓環而圍之,形成一個百十平米的樓中之園。……看樓係木結構,上下兩層,雕梁畫棟。主看樓還有專門供內眷看戲的地方,看戲人可居高臨下,一覽無餘。

筆者據此線索去了解,此戲院確有過,但現已不存。從描述分析,戲樓坐向仍似神廟習慣,坐南朝北。從觀賞角度,這種坐向不利采光,尤其下午演出時,觀者逆著陽光,但主要服務主人的劇場,還要堅持北為尊的傳統。這既是習慣使然,也體現出戲曲演員的社會地位。作為百十平方米的庭院式小劇院,還特別注意了音響效果,讓整個劇場四麵圍合以圈音。還在台基裏置甕,這會使演員在台上的腳踏發生回音,有利於渲染武打及激烈感情。劇場的設施也很健全,有三個看樓,且有男女之分。但考慮如此周全的劇場,還是沒有想到建成室內的,基本上是對神廟劇場的模仿,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特點所決定的。陽曲青龍鎮王家“德潤堂”戲台,建在王家有名的花園裏,也被當地老者稱為“戲院”,供家班演出使用。這個家班有五十多號人,唱中路梆子。

二、現存庭院劇場

庭院劇場現存3處,為太穀孔家大院戲台院、祁縣渠家大院戲台院和太穀曹家三多堂戲台院,其中孔家戲台院是原有建築,後兩處為開發旅遊時重建。下麵逐一考察:

1.孔家大院戲台院

孔家大院即孔祥熙宅園,位於太穀縣城上觀巷。“孔家大院”本屬太穀富商孟家的宅院,民國十四年(1925)孔祥熙從家道衰落的孟家後人孟廣譽手上購得,並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孟氏家族於元至正年間由山東遷居太穀,明清時期發展成太穀巨商。孟家的各項商務中,最出色的是經營銀爐,即熔鑄白銀,用於開標時商家間的結算。孟家熔鑄的白銀因成色高,享有很高信譽,加蓋其“孟合”號印,即可放心結算與使用。《晉劇百年史話》言:“當時太穀城內有孫、孟兩戶財主,孫家在東半城,孟家在西半城。”傳到清光緒間孟儒珍時,連遭劫難,特別是兩個兒子因參加義和團被囚押後,當時在太穀的美國基督教公理會代表以釋放二子為條件,強占孟家縣城東門外的另一處稱“孟家花園”的別墅式住宅。時在太穀私塾任教的劉大鵬記其事雲:“聞太穀城於前二日,洋人埋葬去年被誅之洋夷,所葬之地,乃孟氏之花園,恃勢霸占,官具聽洋夷之指使,小民何敢抗其霸占田地房。”孟家從此一蹶不振,到民國間孟廣譽時,已靠拆賣房產度日,孔祥熙乘機以兩萬銀元購走。現存院落為孟家曆乾隆、嘉慶、道光、鹹豐逐次完成,由正院、書房院、戲台院、廚房院、賬房院“墨莊院”、西偏院六個院落組成,並有東花園、西花園。

戲台院始創年代不詳,是入大院後坐北朝南、由東到西排列的第三座院落。其布局類於山西民居窄院,正南硬山頂房五間,前出廈一間作戲台;東西廊房各五間,為看廳;正北過廳三間,因民國二十三年(1934)蔣介石夫婦曾經住過一次,稱“客居廳”;過廳西又有耳房;過廳北為大院的西花園。

戲台之後台與前台相對獨立。前台卷棚歇山頂,三麵觀。後台之單坡與前台整體出前坡。灰脊灰瓦,前後台整坡後脊砌刻花牙子圖案磚,正脊、垂脊、戧脊雖雕刻繁細,但當設獸處均置輪廓略似獸之花磚,顯示民居戲台對建築等級要求的忌憚。前後台台基平麵整體呈凸字形,沙石階條石壓邊。方磚墁地,前台台基周邊有兩磚,從磚之大小及砌築方式,顯係後加,蓋演出實踐中發現空間不足而後加以改進,使台基整體上寬出柱外1.93米,達到寬8.06米,進深4.3米,空間大體可滿足演劇要求。前台左、右、前各設踏道三級。鼓鏡礎,圓木柱,柱頭前簷置粗壯大額,兩山麵則設截麵為矩形的細額枋與平板枋。前簷、左右山麵各設鬥栱四,均五踩雙下昂裏轉雙翹。其中角科三縫,耍頭與昂頭刻作草龍頭。前簷大雀替為新補。兩前角鬥栱上置抹角梁,上墊老角梁承踩步金梁與下金桁交接,踩步金梁上又以柁橔承上金桁,以脊瓜柱承雙脊桁。為與後台形成單坡,後脊瓜柱高於前脊瓜柱。後金桁為後台前簷簷桁,再高於後脊桁。通進深六架。因建築體量小,雖看來華麗,而結構簡練。後台五間,其中次間麵闊既窄於明間,也窄於稍間,設板門,演出時拆去即可作上下場門。明間又出小門樓,雕垂花柱並彩繪以作戲台之裝飾。

東西看廳為硬山頂,單坡,通麵闊14.2米,進深3.35米,後人加設窗戶,本來是廊。過廳為卷棚頂。院落寬8.5米,深20.4米。據介紹,前台台基下有甕,以改善音響效果,再加上院落四麵以高達4.6米的牆圍合,形成回音效果。從整體布局及各建築的造型看,雖不演劇時可兼作他用,但更突出劇場功能,是專門的庭院劇場。

2.渠家大院戲台院

渠家在清代是祁縣的商業巨族,其先祖明朝初年即開始搞販賣,到清鹹同間達到輝煌。其家族的生意分兩類,一是商業,即經營茶葉、食鹽、綢緞、糧食、藥材。其中長裕川茶莊是晉商中開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茶莊之一。二是金融業,以百川通票號和三晉源票號影響最大。最興盛時商號數百座,遍及全國各大中城市、水旱碼頭。渠家大院位於祁縣城內,由南北走向的“五進穿堂院”的長巷道及東西向巷道將牌樓院、統院、北院、南院、書房院、戲台院、客廳院等聯結一體,戲台院居大院東南角。

渠家大院戲台院可能建於清鹹豐年間,創建者是渠源凎,即辦上下聚梨園之“金財主”。但原戲台院抗戰時已被日軍燒毀,現存為近年重建,與舊貌比改變較大,但重建前遺址尚存,故重點考察其平麵布局。

戲台院寬15.1米,深28.2米,建築以外寬4.8米,深16.7米。戲台坐南麵北,台基通麵闊16.2米,戲台通麵闊9.3米,其中明間5.1米。剩餘空間左右建耳房作戲房。戲台台基高0.73米,比戲房向前突出約0.9米,可見原來戲台很寬闊。這也符合主人金財主喜歡排場的性格。東西兩側設看樓,各麵闊4.3米,深1.3米,現建一層五間,但據傳說原為二層。正北設院門,出廈作門廳。院門外西側有題“養心齋”的三小間房屋,供關帝神。四麵院牆高大聳峻,均超過單坡建築的後簷牆,音響效果一定不錯。渠家大院戲台院是現存三所中麵積最大、院牆最高者,想當年也是最豪華氣派的戲台院。在這個戲台院裏,金財主承起聚梨園戲班,對中路梆子樂器、坐場方式、唱腔進行新的探索和改革,對中路梆子的最終形成影響深遠。但由於渠源淦耽於享樂,最後生活無著,竟至將大院典給了自己的堂兄渠源潮。戲曲往往與衰敗結合,這是影響人們戲曲價值判斷的重要因素。

3.曹家三多堂戲台院

太穀縣北洸村曹家,明末清初在關外發跡,到道鹹時期達於極盛,640多個商號遍布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俄、日、英、德等國。其經營項目有茶葉、絲綢、顏料、皮毛、典當、帳莊、錢莊、票號等等。曹氏家族在生意上實行合資共管,由家族公推一人執掌商務。曹克讓舉人出身,光緒二十年(1894)開始主持曹家商務,經曆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曹家開始衰敗。曹克讓本人對經商熱情不高,喜歡遊山玩水,搜買字畫,也嗜好戲曲。現存曹家大院,是曹家原有“福”字院、“祿”字院、“壽”字院、“喜”字院等十多處大院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處,屬“壽”字院,包括15個小院共277間房舍。因其中的三所主院觀察第、中憲第、衛守府分別俗稱“多子院”、“多福院”、“多壽院”,故又叫“三多堂”。

三多堂內有兩所戲台院,分別位於大院的西南角和東南角。據當地人介紹,原兩個戲台已被毀壞,近年按原樣重建。西戲台院原為書房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三多堂貫通東西的甬道之高牆設門經踏道三踏進入,由北麵的門廳、東西廂房、南房及由南房出廈的戲台組成。

門廳五間,與東西各三間廂房相通圍合而成“凹”型整體建築。門廳明間前後簷設門進出,門廳次間、東西廂房麵闊9米,進深4.1米。向院裏一側均在檻牆上設窗,檻牆高約1.5米,窗設軸可開合。曹家喜歡冬天鬧票演戲,觀劇時推開窗戶,既可盡覽戲台,又不致過於寒冷。三圍合房舍每梁頭都向前簷伸出,下設雕花垂柱,柱間以額、由額相牽,飾以雕刻龍頭、雕花板,再加彩繪,極其富麗。南房五間,明間設門一道四樘,今內部仍以學堂式樣布置,設孔子“先聖像”、“學而不厭”匾。

明間出廈為戲台,與南房構成“凸”字形,但戲台結構獨立,與房不相連接,是四角立柱的卷棚亭式建築。由此判斷,戲台可能是書房院改戲台院時添建。戲台平麵接近正方形,進深略大於麵闊,各3.9米和3.1米。台基高0.2米,台階兩踏,台麵方磚墁地。壓闌石砌邊,設石護欄(新做)。戲台三麵觀,前、左、右護欄均開口設踏。東、西均有空場,與鄰院設門相通。演員演戲時,既可從南房“後台”,亦可從左右上下進出。院落寬9.3米,深8.75米,是可供室外觀劇的空間。東戲台院布局與西戲台院完全相同。設兩個戲台院,可能有些分工,比如家眷與鬧票的客人不宜每天廝混在一起,戲曲內容也有當時觀念下的婦女兒童不宜,還有聚會的人太多時一個戲台院不足使用,也可分兩頭進行。傳說曹家還有過木製移動戲台,解放初期尚存,可惜具體形製已不得而知。

曹家沒有像渠家一樣辦戲班,而是用鬧票辦自樂班的辦法,請各路名伶聚會“彙演”,成為中路梆子藝人最重要的交流場所,也成為戲曲改革的策源地之一,在中路梆子戲曲史上影響至大。曹家人甚至親自參與戲曲改革,曹三少曾給“富根旦”陳富根譜《教子》中的一段新腔,改“先黑後紅”為“先紅後黑”,唱來華麗、俏皮、新鮮。王永年老人回憶,曹家鬧票時,“東院專供‘會演’自樂之用,全體藝人都在這裏吃住,演唱另有大廳。‘會演’時藝人在廳上演唱,村人可在廳外觀看”。這裏供人吃住的“東院”可能指一進東門甬道南側的“東門院”,而演出場所“廳上”可能就指兩個戲台院。當然,曹家不止鬧票時演戲,有喜事要專門請戲班助興,劉大鵬在曹家私塾教書時,“今日東翁嫁女……婿之父曹孝廉克讓,婿家演劇兩班以賀喜,可謂盛矣”。

總體上,庭院劇場都是既保留晉中一帶“窄院”布局,四麵圍合,凸凹相契,音響效果良好,又移植了神廟劇場戲台坐南麵北的傳統,突出觀戲者與演員的尊卑,劇場功能完整,均設有看廳與戲房。但因整體空間較小,戲台也相對狹小,無法表演規模宏大的大戲,保留了廳堂氍毹表演折子戲的傳統。

第三節 晉商大院的祠堂劇場

晉商推動建設的另一類劇場就是祠堂劇場。我國古代社會的大部分時期是不允許普通庶民之家建祠堂的,《禮記·祭法》有“庶士庶人無廟”的規定。到宋代朱熹仍強調“庶人無廟,可立影堂”。直到明嘉靖十九年(1540),才由禮部尚書上疏,建議“詔天下臣民建立家廟”,並獲嘉靖皇帝批準。晉商的崛起,一般都是經過數代人的相繼努力,家族成員的共同幫扶實現。發家後的晉商,既是血緣共同體,更是經濟共同體,晉商的生意大部分是家族式的管理與分配。為了追念功勞卓著的祖先,為了增加家族的團結,也為了強化對族人的管理,常常建立祠堂。現在可確考和尚存的商家祠堂劇場有太穀任村賈氏祠堂“至誠宮”劇場、榆次車輞村北常祠堂劇場和南常祠堂劇場三處。其中“至誠宮”、南常祠堂均已不存,北常祠堂及其劇場經重修尚保存完好。據《常氏家乘》記載,南常祠堂建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南麵正中為門,門內有茶亭、樂亭。可知樂亭建於大門內。另外榆次羅家莊村也有一處祠堂正殿與戲台均尚存的祠堂劇場,但有關羅家及其祠堂的相關情況還不清楚,需進一步考證。下麵重點介紹“至誠宮”劇場和北常祠堂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