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指導中學生積累寫作素材(1 / 2)

如何指導中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論壇

作者:餘廣金

【摘 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寫作素材的支撐。常常一個作文題目布置下來,學生們埋怨聲一片、抓耳撓腮直呼沒有內容可寫,大多是缺乏寫作素材導致的。因此,如何指導學生們積累寫作素材,是當前教學的重點課題,這需要教師們聯係課內外及社會生活不斷的引導大家去思考和積累。

【關鍵詞】

初中生 廣泛閱讀 觀察生活 獨立思考 寫作素材

現在很多學生一想到寫作文就頭疼,原因很簡單,看到作文題目無話可談,無事可寫。常常花費很長時間寫出來的文章卻不盡如人意。內容老套,過於空洞,語言蒼白,缺乏自己的思想,因此對寫作文產生了抵觸心理。其實歸根究底,是學生心裏缺乏寫作素材,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務之急是指導學生在生活這源源不斷的源泉中通過實踐體驗、觀察感悟來積累寫作素材。

一、廣泛閱讀,在閱讀中擴充素材

古人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充分體現了閱讀的重要性。閱讀就是吸收間接經驗、積累語言和形成語言的過程。學者葉聖陶把閱讀與寫作比喻為“吸收”和“傾吐”的關係。不吸收豐富的營養,就寫不出好的文章。可見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課內的文章,寫作時用到一些課本內的例子,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使學生們穿越古今,跨越時空。因此,應當指導學生們有選擇的博覽群書。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班級的圖書角。大到古今名著,小到寓言童話都有閱讀的價值。在閱讀過程中可將一些好詞好句、名人名言摘抄下來,並且定期展示自己積累的語句。在寫文章時把這些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增添文章的美感。時間久了還可以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另外閱讀量大了,屬於自己的想法也就多了,麵對同一個問題會有與眾不同的見解,寫起文章也就不會內容老套了。

二、學會觀察,在生活中搜集素材

生活中的一花一草,鳥魚蟲獸都可以成為學生們寫作的好素材。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會活潑地留個不歇。”很多同學認為生活中缺少素材,其實缺少的是發現素材的眼睛。

從一開始接觸作文,寫得最多的作文題目應該就是《愛》了,提到母愛,大家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基本上都是下雨天媽媽給我們送傘、生病了媽媽背著去,醫院不眠不休地照顧、夏天的夜晚,媽媽一刻不停地為自己扇扇子。其實母愛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隻是因為大家缺乏觀察,從而產生了思維定式。應當指導大家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例如媽媽在你挑燈夜戰時送上的一杯熱牛奶、寒冷冬日裏為你準備的永遠有熱水的保溫杯、每天清晨一個白嫩的水煮蛋……隻要仔細觀察,學生們就能積累到大量的寫作素材。因此老師應當引導學生們留意身邊的人,關注身邊的景。另外還可以多組織一些小活動,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堆砌成的,而是學生們對自己真實情感的抒發。很多時候隻有學生們真正的去做了一件事,才會有深刻的感受和想法。例如,讓學生們當一天家,獨自買菜做飯;讓學生們做一天的班主任管理整個班級;養一個小動物關注它的成長。當學生們調動所有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時候,就能感到有話可談,有事可寫。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們不僅可以積累寫作素材,還能在其中增添對寫作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