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高一記敘文寫作的初步教學模式(2 / 3)

因此,這便是一個反複強調與示範的過程。先以簡單的、學生熟知的事情為例。比如:我跟學生這樣說:“你放假回家看見一桌菜,且好像都是你喜歡吃的,那麼你就隻能眼裏看見這些菜嗎?(剛開始令我震驚過的事實就是我班很多學生還就隻能看見桌上的菜),你難道想不到這些‘生’的菜怎麼就變成了桌上冒著熱氣的‘熟’菜呢?”有學生會接話說那是媽媽或者爸爸做的。接著我會再引導“那麼他(她)為什麼要在今天做那麼多的菜?”學生會回答因為他們放假。“你們放假關父母什麼事呢?憑什麼給你們做菜呢?”學生這時都會明白這是父母對自己的愛。此時,我便會告知他們,那麼寫作記敘文就是要寫你由眼前之景想到的表象背後的深沉之處。所以,看見飯菜不能光想到可以吃飽,應該想到做飯菜之人,更應該想到做飯菜之人在做之時的心情。而這就是文章的主題,也就是文章所要通過事件體現的意義。當然所舉之例比較簡單,但是目的是要學生明確一個概念,在“所見所聞”時要刻意留心“所感”,也就是每個事件要刻意為之問個“主題”。

三、對比映襯框骨架

任何一篇作品如果沒有矛盾衝突或者是情節轉變的話,僅僅如白開水似的不溫不火,都不能讓人有咀嚼的欲望,作品也就相應失去了閱讀的文學價值。當然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教導學生寫作記敘文時,可能不會達到文學欣賞的高度,但是要培養學生寫作記敘文時初步具有情節轉變意識,才能讓文章有波瀾,有嚼頭,有亮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隻能因材施教,首先用最基礎的記敘文矛盾轉化的模式進行教學,教授學生理解並訓練記敘文的對比映襯式的寫作模式。雖然有時我也會覺得這是種教學的悲哀,原本作文應該是無章勝有章的隨性而為之的,用來抒發即興之感的,是一種愜意享受的高雅之事,何以要用條條框框來束手束腳呢?也許我也隻能恬不知恥地說結合學情吧,因為事實情況卻是,大部分學生聽見寫作文時,便是哀嚎一片,沒有任何我能看到的享受之色,或許也隻能用對比映襯法框下文章的“骨架”,才能稍稍寬解我的教學窘迫感吧!

對比映襯法的模式如下:即選取有顯著差異的兩組內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對的兩個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進行反襯式組合。隻是行文時一定要寫出文章的對比點,舉個例子就是如果前部分寫自己感到不幸福,那麼通過某個點的感悟轉變,後部分內容寫自己感到幸福。但是關鍵的地方就是從前部分的反麵材料到後部分的正麵材料轉變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那個轉變的契機,這是個難點,所以要著重訓練學生的這個轉變點的寫作。

雖然模式很簡單,相信經過訓練學生也會有轉變的意識,但是學生在習作中處理轉變契機的那部分還是不乏讓人啼笑皆非的事例。比如:有一個學生寫在跟媽媽吵架之後,在深夜寒冷的街巷中碰到一對賣紅薯的老年夫婦,他去買時詢問老人為何這麼晚這麼冷的天不回家。到這為止,學生開始嚐試“轉變”,描述老人的回答“我們也覺得冷,但是我們就是為了給人們帶來溫暖啊”,然後又寫到老人的話讓他想對媽媽說聲“對不起”,全文戛然而止。在這裏,學生有意識要有所變化,但是卻誇大了賣紅薯行為的現實意義,而且後文的對媽媽的態度轉變更顯得十分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