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一記敘文寫作的初步教學模式
寫作論壇
作者:陸春花
【摘 要】
高一學生的記敘文寫作存在一定的寫作障礙,本文從刪枝去葉留主幹、刻意為之定主題、對比映襯框骨架、增肉注血添風韻四個層次,來論述高一記敘文寫作的初步教學模式。
【關鍵詞】
高中教育 語文教學 記敘文 教學模式
由初中剛升入高中的學生,無論是知識水平還是心智發育都還處於相對淺顯的階段,對於記敘文的認識和寫作也停留在純粹敘述的層次,不能有深層次的感悟。如果再碰上一批語文素養讓我想哭泣的學生,那麼想要得到一篇“正常”的記敘文都是奢侈的事。因此,本人結合本班學生的記敘文寫作學情,有針對性的製定了高一學生記敘文寫作的初步教學模式。
一、刪枝去葉留主幹
高一新生寫作的記敘文最大的問題就是俗稱的“流水賬”文章 ,這是因為在學生的觀念中,記敘文就是把一件發生的事情,像用攝像機錄下整個過程那樣,事無巨細也沒有任何取舍並按照發生的情節順序搬上作文。而這樣的文章勢必會讓人讀來索然無味,沒有主題、沒有情節重點,更狂論細節的存在了。而學生卻往往還不知道問題所在,更不能期望他們能夠自行對文本進行修改。可想而知,“流水賬”文章的語言也不可能簡潔明了,甚至會充滿著冗詞贅句。
因此,在批改時,先拋個“文章要寫什麼?”的問題給學生。而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就算是自己的作品,這些學生也答不出要寫什麼,這卻毫不誇張的存在於我所教的學生身上。我個人認為這是種悲哀,因為一個學生卻無法用自己的母語來對某件事情進行深刻的表述。試想:如果不需文字形式來表現,而是以口頭方式來表達,也就意味著我的很多學生就連話也說不清。那麼無論對於學習母語的學生還是頂著國語教學光環的語文老師而言,都是種深深的哀傷。
即使我的內心是多麼地焦急與茫然,也隻能鎮定心緒,循序漸進。首先得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刪枝去葉”,留下已發生事情的“主幹”——即文章所要表述的中心事件。那麼,在學生首次寫作文時要求其寫於作文紙上,作文紙的優勢就在於當老師用紅筆刪掉學生作文中的“枝葉”後,很多學生的作文紙就顯得相當醒目了,因為大部分文本在刪除贅餘部分後,殘存的文字也是寥寥無幾了,很有種觸目驚心的感覺。而學生拿到批改後的作文紙,都會表現得異常激動,因為給他們的震撼過於強烈與直觀了,使得他們不得不再次正視自己的文章。
我想,第一步讓學生能夠明確事件的取舍,這也是為之後寫作語言甚至口頭表達能夠做到簡潔打下基礎,是有深遠意義的。葉聖陶先生曾經給“語文”定義:口頭為語,書麵為文。試想,如果一個高中生,寫文章敘述一件事情都沒有辦法寫清楚,那麼他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強到什麼地步呢?
二、刻意為之定主題
學生具有對生活素材進行取舍的意識之後,就要引導他們思考所記敘的事件具有的意義,也就是寫作事情的主題是什麼?如果學生還有不理解的話,老師便直白的告知他們,寫作某件事情,要能激起讀者的感情波瀾或能引發讀者的理性思維。
文章的主題相當於是人體的脊梁,是一個人的支柱,可想而知,主題對於一篇文章而言,就好比是一個人的精神靈魂所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往往這卻是我班學生容易忽略或者根本就想不到的地方。他們的文章中沒有主題,文本顯得零散,思維到哪寫作內容也就到哪,很難抓住文章的中心內涵。因為在學生的思維模式中,所謂的記敘文寫作就是純粹記事,他們隻是充當搬運工的角色,並不會意識到事件背後的意義所在。然而並不是說學生不理解老師強調的“所見所聞所感”,隻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他們隻能勉強做到“所見所聞”,在能力上不能做到“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