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朝,由商王直接統治的中心區域叫內服,內服以外的諸候統治區域稱為外服.內服設有百官,稱為百辟.可分為政務官、宗教官、事務官、武職官等幾類.政務官有尹、塚宰等.宗教官有占、卜、多卜、亞、祝、史、作冊等.占、卜是負責占卜之事的.史官為記錄王事活動的官,與作冊職掌相近.事務官是負責某種具體事務的官.武職官有亞、多亞、馬、多馬、射、戍、衛、犬、多犬等.商王和奴隸主貴族是軍隊的當然統帥,對於分階段產來說,官職、爵位是世代承襲的,任職的文武沒有嚴格區分.這裏說的武職是軍隊中的中、下級官吏.亞是奉王命領兵征伐和追捕逃亡奴隸的官.馬、多馬是與虞車有關的武官.射、多射是管弓箭手的武官,其中管百人的叫百射或射百,管三人的叫三百射或射三百.犬為飼養、訓練獵犬的官,或說犬是田獵中遞送獵物情況的官吏.戍大約是從事戍的武官.衛是侍人保衛人員.外服包括商王親屬的受封地和被征服部落的臣服地區.候、甸、男、衛、邦伯都外服的重要統治者
商朝官製
商朝內廷政務官
商朝國家的形式是以王為首的貴族整體。由於商朝的貴族同時是奴隸製大家族的族長,所以商朝的國家組織象一個家族的擴大。它是以王族為主體,聯係著許多旁係、支係的貴族大家族所構成的統治網。商王既是最大的一個貴族家族——“王族”的族長,又是商朝各同姓貴族家族的大家長。他掌握著國家大權,成為奴隸製國家的最高支配者。所有貴族,不管是同姓還是異姓,都隸屬於商王。商王擁有很大的權力,這隻要聽盤庚說話的口氣,便可想見當時的商王,已經儼然有些後來專製皇帝的派頭了:
“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音軌),我乃劓(音藝),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①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若有人不善良不和順,貽誤國事而不服從命令,詐偽奸邪犯法作亂;那我就殺盡他的全家,連幼童也不留下,不讓他們這些壞種遷移到這個新城來。可見殷王握有任意生殺予奪的權力。
商王下設的僚屬,從已發現的卜辭(甲骨文)所記的官名,約有二十多個。據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十五章所述,可分為三類:一,“臣正”,包括臣正、臣、小臣、多臣等官;二,武官,包括“多馬”、“多服”、“射”、“衛”、“犬”、“多犬”、“戍”、“五族戍”等官;三,史官,包括“尹”、“多尹”、“乍(作)冊”“卜”、“多卜”、“工”、“多工”、“史”(史,北史,卿史,禦史)、“吏”(禦吏、大吏、我吏、上吏、東吏、西吏)。見於當時銅器銘文上的有以下四種:一,“臣正”,包括“小臣”,二,武官,有“多亞”、“戍”等;三,史官,有“尹”、“乍(作)冊”、“乍冊右史”、“卿吏”等;四,其他,如“宰”、“宗”、“子”等。這些官稱,按其職司,可把它分為內廷政務官和外廷政務官兩類。
商代王室內廷政務官(即宮官),主要有“宰”和“臣”。這兩種官與商王的關係極為密切,其職責主要管理內廷事務。有的深得商王的賞識,還可以被任命為外廷要職。
“宰”官見於《殷契佚存》518號雕花骨,其刻辭是:
壬午,王田於麥麓,隻(獲)商■(音止)兕(音式),王易(賜)宰豐■(音侵),小■(音止)兄。才(在)五月。佳王六祀彡(音茸)日。
這段刻辭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壬午日,王田獵於麥麓(其地不可考)之地,獲得商地的兕牛,王賞賜宰豐小兕觥之飲。宰豐以此為榮,作器紀念……。這個宰豐就是名為豐的宰官。宰官在商代實際上是商王的家臣,在特殊的情況下所起的作用,有如外廷官的“尹”。《史記?殷本紀》記載,殷高宗武丁即位以後,麵對商朝衰落的局麵,一心要振興朝政,但尚未有得力的助手。因此,他“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塚宰”。可見宰在商代有時可代王施政,雖然商代未必設置象後世所說的“天官”塚宰,但從甲骨文中可以證明宰官在當時確已出現了。
臣和小臣的身分看來很複雜,需要進行具體的曆史分析(尤其是小臣,有的是屬於奴隸階層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中間有一部分人是參與管理王室的具體事務的。有的小臣也為商王管理農業,如甲骨文所說的“貞■(音會)小臣令眾黍”,這是小臣受王所命,監督種黍的事宜。有的為王室管理田莊,稱為“小藉臣”,有的為王室管理眾奴,稱為“小眾人臣”,有的管農業收刈,稱為“小■臣”,有的為王管理車馬或養馬的奴隸,稱為“小多馬羌臣”,有的隨商王征伐,有的還能參加祭祀活動,或負責貢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