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是在中國當時北方遊牧族,在商王朝北方,屬獨立的方國。位於今中國陝西東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靠近今河北、山西的地區。鬼方對商王朝的入侵從王朝建立一直到滅亡從未中斷過,鬼方問題是困擾曆代商王的重大難題,雙方之間進行了600年之久的戰爭。經過多年恢複和整頓,商軍實力得到極大增強,新式戰車、青銅兵器-鎧甲-盾牌、遠程弓弩等新式武器大量裝備軍隊。而已經衰落多年的商軍象陣在帝辛的強力幹預下再次複興。約公元前1070年,帝辛起本國族兵約1萬,加上附屬方國的軍隊共約1萬5千人,禦駕親征北伐鬼方。由於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經過5年左右的戰爭,部族軍隊主力基本被商軍摧毀。至此鬼方徹底崩潰,經過帝辛也就是紂王的努力,今天的山西中部和北部、陝北部、內蒙古南部靠近今河北、山西的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構成日後中原王朝北部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平定北方的宿敵鬼方後,帝辛開始將目光投向西方中原王朝的宿敵羌。這裏所說的西羌並不是今天的中國西北羌族。當時“西羌”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是商人對當時商王朝西方的眾多遊牧民族的通稱。經過多年戰爭,商軍基本征服了大部分西羌部族,今天的山西西北部、陝西北部和西部、甘肅東南一部分地區自此並入中國版圖,商王朝的西方疆域達到曆史頂峰。
帝辛最後麵臨的對手,就是從炎黃時代起就是中原地區民族和王朝最大對手的東方濱海民族——東夷。東夷,曆史上也稱為“東夷民族集團”,是周朝以前僅次於中原華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東夷的本意為東方之人,是中原華夏民族對當時東方各民族的統稱。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江蘇一帶和長江、淮河流域。東夷曆史上曾經非常強大,是勢力僅次於中原華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是當時中原民族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曾經多次和東夷爆發大規模戰爭,如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炎黃同蚩尤之間的戰爭就是華夏部落與東夷最早的大規模衝突。東夷與中原民族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既有戰爭,也存在合作與融合,例如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大舜就是東夷部落首領,雙方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早期壯麗的文明。但總體來說,雙方的衝突更多些。曆史上,當中原地區的力量強於東夷時,東夷就臣服於中原王朝。而當中原地區的力量衰落時,東夷就立即轉入進攻。中原地區的民族和國家與東夷始終是處於“時戰時和”的拉鋸形式。東夷也成為始終威脅中央王朝最大的力量。這種局麵到商朝末期更加明顯。在麵臨威脅的情況下,帝辛果斷出擊,“傾舉國之力以東征”。在後方強大的保障下,商軍在東方勢如破竹。從淮河流域出發,向東一直打到今江蘇南部長江口地區,東北進入山東半島最北端,向南一直打到湖北長江流域,最終,商軍徹底政征服整個東夷地區。自此,曾經強大的東夷集團受到毀滅性打擊,威脅中原王朝達1000餘年的東夷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於是,今天的山東半島、浙江、江蘇、上海、湖北北部、長江、淮河流域全部並入大商王朝版圖。至此,商的版圖達到頂點。北起內蒙南端,西到甘肅西南部,西北到陝西西北角,東北到河北北部燕山腳下,東到東海之濱,最南端到達湖北長江流域,東南到達長江入海口。今天中國主要領土最終確立,商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國家之一,王朝發展到它600年曆史的最巔峰!
古人雲:“盛極必衰。”隨著國內局勢的穩固和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帝辛開始為自己的勝利而感到無比自豪,商王帝辛開始從當初那個年輕有為、以振興國家為目標、虛心納諫的君王迅速蛻變為一個極端殘暴、貪婪、不聽忠言的暴君,暴政不斷,荒淫無度。連綿不斷的巨大工程以及東方戰場的後勤壓力是百姓負擔急劇加重,苦不堪言。尤其是連綿不斷的對東方的爭戰更是如此。對東方無休止的戰爭幾乎拖垮了商的國力,後方麵臨的壓力已經到了極限。加之還要滿足國君窮奢極欲的揮霍,商王朝本來恢複並得到發展的經濟再次衰退到崩潰的邊緣。公元前1046年正月,抓準機會、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劃,已經蓄積了足夠力量的周正式出兵伐商。最終,在絕對優勢的周軍進攻下,朝歌被攻陷。有600年曆史的大商王朝至此滅亡。在殷商的廢墟上,周人建立了一個前後綿延800年之久的國家——周王朝。而周人建國後,給亡國的商王帝辛追封了一個極具象征性的諡號——紂王。其意思是“殘又損善的王”。於是,後人隻知道有個昏君商紂王而很少有人知道那個曾經爭戰四方奠定中國主要版圖和多民族國家基礎的商王帝辛。
自周朝以後,對帝辛的汙蔑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加嚴重。在春秋時期,關於紂王的罪狀還隻限於“比幹諫而死”,到了戰國時期,比幹的死法就生動起來,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漢朝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已經有了更生動的演繹,說是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而在晉朝,皇甫謐因為職業是醫生的緣故,寫些文史文章的時候,也不免會犯些職業病,又演繹出紂王在妲己的慫恿下,還解剖了懷孕的婦女,要看看胎兒形狀。紂王縱是不好,也不至於如此之壞。後世書生們根據個人好惡,紛紛加工演繹,以訛傳訛,其謬豈不大哉?而關於紂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傳說,周時的文獻沒有記載,春秋時也沒有,可到了戰國末期,韓非子突然很生動地描繪起來:“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