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國與商朝各國(2 / 3)

盂方:又寫作孟方。依甲骨文名,商朝時在殷之東、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西北均有盂方國存在,另有東盂方、西盂方存在,均與商時敵時友。商朝晚期,國勢日衰,東方夷人各部趨於強盛,“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尤以屍方(夷方)、淮夷為甚。約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商王帝乙、帝辛(紂王)相繼對東方夷人展開了長期的戰爭。帝乙九年二月,商王率軍出征夷方,因中途遭盂方(今河南睢縣附近)軍截擊而回師。帝乙十年二月,商王大敗盂方,於九月進至攸國,與攸合兵進攻,大敗夷方軍。帝乙十五年,商王再次率諸侯遠征夷方,到達雇、齊等地。帝辛繼位後,東夷大規模攻商,迫使帝辛連年對東夷用兵,終將東夷平定。

土方、工方:共工氏的兒子(或說炎帝十一世孫)句龍。句龍為後土,其部落叫土方,商代在石家莊以北,其北是下危和危方,其西南為翳徒戎。土方與工方為同族,常聯合侵擾商境。或說,土方即工方,夏禹時期即有記載。在唐虞夏商時期活動在山西、陝西一直到內蒙古以北地區的古老遊牧民族之一。距離武丁時殷商都城(在今安陽)約14天的路程。郭沫若推測土方在今山西北部或包頭附近。有人推測土方就是夏代的唐國(今山西太原一帶),商代在今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原堯舜的都城所在地。武丁在征伐工方的時候,用兩三年時間消滅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為商朝領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而土方經武丁時出兵討伐後,卜辭中很少見到其活動的記述。

方、“”方:一些學者認為商代在湖北鄖縣存在方國。“”方國在今河南省,有確山縣、衛輝與長垣、輝縣等說。

[轉自鐵血社區http://www./]

人方:又稱屍方、夷方,在今黃、泗、淮流域,即山東、江蘇、安徽交界一帶,屬東夷人的一個方國。公元前1092年,商王征調大量步兵親自率領,並命攸侯喜協同進攻人方,在攸國東部邊境城邑永(攸東數十裏)兩翼夾擊,一舉攻滅人方。有說,人方與屍方均屬於東夷集團。

虎方國:夏商周時,在今安徽省長豐縣一帶江淮之間的諸侯國。在商代甲骨文卜辭中有虎方國記載,太甲、祖丁、仲丁均有征討虎方國的記載,可見虎方國是商王朝的一大勁敵。虎方國應該在長江中遊南岸的贛江流域。1989年在江西贛江中遊的東岸的新幹大洋洲鎮發現的遠古文化遺存、牛頭城遺址,極有可能屬於商朝方國“虎方國”都城的所在地區。其文化與殷墟、三星堆同樣發達但又不同。有專家推測今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極有可能屬於商朝方國“虎方”的所在地區。有人認為虎方就是巴方,是巴方的另一稱名。有說虎方及周代的鄖國都是巴方的分支。有說商代的虎方在今河南新鄭北。

堯國:商代方國,在今山西永濟縣的堯山一帶。

轡方:在今呂梁地區和晉中地區北部(即今山西石樓縣北),有商一代,太原地區為“轡方”。

宙方:是商朝周邊的一個小方國,與商為敵。武丁征調步卒,配備戰車,進攻宙方,一戰失利,再戰一舉擊敗宙軍。

龍方:在今晉陝高原(或說在今山西龍門),與商時敵時友。應即禦龍氏或豢龍氏部落,舜時已有,夏商均存。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

召方:在今晉陝高原與商時敵時友。商王武乙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商武乙攻召方。

子方:在今河南商丘,與商為同宗,是商王朝的堅實支柱。一般認為商族屬於東夷族。

三苗國、禾國:根據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商周遺址及周邊出土文物,有專家推斷,在殷商時期,寧鄉一帶出現有方國,並接受來自黃河流域的諸多小國的“青銅器”貢品。三苗部落聚居中心在寧鄉黃材鎮一帶。成書於明代的《名義考》:三苗建國在長沙,而所治則江南荊楊也。《後漢書》載:西羌之氏本出自三苗,薑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三苗國東部曾達到今江西鄱陽湖區。位於贛水河邊的吳城商代遺址是商代時三苗東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新幹大洋洲商墓、牛頭城商周遺址屬於虎方國。江西吳城古城於商末被“虎方”攻取毀滅,三苗退至今湖南、湖北與江西交界處以西。有專家以出土大禾方鼎推測,銘文中的“禾”字,寧鄉一帶盛產稻穀,以‘大禾’為地名,後成為方國名稱,這與在殷墟甲骨文中的‘上絲禾侯’可以互為印證,在殷之西,是臣屬於商的一個地方侯國。

沚國:又稱沚方,任姓,為商朝諸侯國,位於商王朝西北部(今陝西北部,或說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商王武丁時期,國君沚瞂臣服商王朝,並成為商王武丁信任的大將。沚國曾遭到西北的邛方和北部的土方攻擊。商王文丁之後的卜辭和文獻不再見沚國,可能在商王乙時期遭滅國之災。婦好常從沚征伐土方、鬼方。沚國夾在土方和共方之間。山西省石樓縣夏時為鬼方,殷商時為沚國,春秋為屈邑(夷吾封地)。

宣國、亙國:或寫作亙方、宣方,夏代方國。商代在今垣曲縣附近,周武王滅紂時所滅。或說宣方在今河南長葛。

缶國:商代諸侯國,在今運城永濟一帶。顧頡剛等認為殷末蜀國位於漢水流域(今陝南漢中一帶),鄰國有犬、雀、羌、缶、周之屬。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post_7104027_1.html/]

黿國:金嶽《桑幹河天黿族方國考——兼論先燕民族文化》,根據甲骨文和傳世文獻,認為桑幹河流域在夏商時期還建立過黃帝子宗姬姓的黿族、啟侯、族、馬方,和黃帝子宗祁姓的祁侯等五個方國部族。冀是這幾個方國的共同族名。

?方:即武丁時的旨方,也即耆國,是殷西內屬國(或說在今山西長治西南、今陝西宜川縣),其首領曾為商王朝的“西史”,參與征戰,勤勞王事,深得重用,是商王朝重要盟友之一。約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滅密須後東進攻滅耆國。商王武乙曾派重兵去討伐以旨方為代表的西方叛國。

(上工下口)方:有說是“舌方”,在鬼方的東北和土方的西北。地在今西北靠近內蒙古一帶。

鬲國:即有鬲國。有鬲氏是皋陶的後代,是夏族的重要一個分支,由魯東南、晉東北、豫西南遊獵而來的散落氏族組成,主要生活在禹城、齊河、濟陽一帶(山東省今有鬲縣)。據傳炎帝、少昊時期(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被封為鬲國,國都處在現禹城鎮的地下4-6米處。有鬲族是大禹治水的主力軍。約前1650年,夏啟封弟能有鬲氏於河洛之間(河南偃師一帶),後遷移至今德州附近。寒浞時,夏的賢臣靡逃到有鬲氏部落。寒浞滅了斟尋氏和斟灌氏。靡自有鬲氏帥兵,收二國之餘民,滅寒浞而立少康,由是恢複夏朝。禹城是有鬲氏族的活動中心,夏代王室同盟。約在公元前1100年,夏朝滅亡,鬲國消亡,有鬲族融於薄姑族中。有說,有鬲國在商和西周仍存,成王時參加武庚之亂被滅。有鬲氏王室由山東遷往鎬京(今臨潼一帶)附近,餘被貶為種族奴隸發配各地。

儇國、酉國、巳國、箴國、僖國:均為黃帝之宗。

柘國:相傳炎帝封子於柘(在今柘城縣)。

[轉自鐵血社區http://www./]

饒國:據《姓源》,舜的支裔有饒部落。商均的支子被商王封於饒。在今河北省饒陽一帶。

顓國、臾國:均為伏羲氏後裔一支在黃帝時被封所建。

祈國:黃帝後裔,在今山西。

國:地在今鄧州市一帶。後為穰國所在。

屠國:商湯支庶封於屠(故城在今陝西合陽)。屠即荼。

鄺國:據《路史》載:古有鄺國。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

舉國:見於甲骨文的商代古國(寫作與),地在今湖北舉水流域。與虎方相鄰。

磨阝國:商時侯國。

運國:夏時方國,在今運城(鄆城)一帶。

禤氏國:黃帝後裔北宮禤(音宣)的後裔在商朝時有兩個封國:一在今山西長治,一在今山東鄆城。周武王滅商時被滅。

塗山國:夏朝時的方國,相傳在今安徽蚌埠懷遠縣境內的塗山,有說為河南洛陽嵩縣境內的三塗山,或說重慶境內塗山、浙江紹興市郊。

防風國:位於德清縣三合鄉境內。因防風氏(也叫汪風族)治水有功,被堯封為“防風王”,立防風國,即今良渚文明。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post_7104027_1.html/]

沮國、且國:沮人之先為且人,分布在黃河、長江流域,建立有且國。在商代,且人一部分西遷建立了小且國,一部分居住於今耀州區至富平的沮水流域(包括石川河),建立了沮國(也寫作徂國)。

殳國:殳為商周時車戰所常用之武器。因伯陵之子殳發明了殳之兵器,即名其部落。古殳國的範圍大致在今天的耀州區,考古工作者在耀縣北村發現了商周時期殳人遺址。殳人和沮人有著親族關係。周人滅商,殳、沮皆被滅國。

陰康氏國:陰康氏是堯帝的後裔,華原當是陰康氏國都名,地在今耀州區漆水和沮水之間。周人的先祖公劉立“豳”並陰康氏國。

洛國:即有洛國,黃帝後裔禺陽任姓一支駱族,在堯舜時北遷黃帝故土,在今洛水一帶定居,夏代建國洛,商代尚存。故銅川北部的宜君一帶在夏商時期屬洛國。《竹書紀年》說:“商師征有洛,克之”。

轅國:商朝諸侯國,在山東濟河南部,舜的後裔虞遂的一支建立的方國。

過國、戈國:姒姓,夏禹封邰之長子旻灌(又稱斟灌)為過國君(在今萊州城北四十裏外),封邰之次子旻鄩(又稱斟鄩)為戈國君。太康時,後羿篡夏,家臣寒浞篡代夏政。帝相時,寒浞長子澆(音傲)和次子殪(音許)攻破過、戈兩國,縱兵屠城,以澆統過人複建過國,以殪統戈人複建戈國。少康複國時先後攻滅過、戈二國。商代在今山西省南部有戈方。今陝西涇陽縣有戈族聚居遺址。根據文獻及考古,有專家推測,商代戈人已受商王的指派南至今湖北的漢口盤龍城一帶建立軍事方國。

[轉自鐵血社區http://www./]

專國:江西清江吳城遺址,據說是商代後期方國“專國”所在,其東約20公裏新幹大洋洲發現同一時期上層貴族墓葬,出土器物造型和紋飾具有明顯的中原文化風格,表明了與中原地區有著暢通的交往關係。

鉏國:在今黃河下遊的山東濟陽與濟南交界一帶,有窮氏部落首領後羿遷其國至今山東省的德州市一帶,“後羿自鉏遷於窮石”建立有窮國。

麵國:甲骨文記載,商王武丁曾征伐麵國。

蜚廉國:又寫作飛廉國,贏姓,伯益的後裔所建,商代諸侯(應於夏代已有),滅於周武王伐紂。

猗氏國:也叫猗國,是夏朝時一個以養犬為主的部落,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或說在古冀州境內)。“猗姓之國,猗夏朋淫不義,少康滅之”。

攸國:商王武丁之子攸被封於今江蘇一帶(有說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南部、安徽省宿州市西北、山東省滕州市西),成為淮夷一部,是商朝末年一個重要的諸侯國,主要是防範東夷入侵在邳國境內。帝乙(紂父)與攸侯喜曾合兵出征夷方、林方。紂三十三年,甲骨文仍見到末代攸侯喜。武王伐商時,攸侯喜勤王未果。公元前1045年(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武王攻破都城朝歌,攸侯喜統帥的十萬大軍主力,林方、人方、虎方、粵方等十五萬人就從史書中消失了,現代考古表明攸侯喜或飄洋過海到今墨西哥一帶創建了瑪雅文明。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

計國:夏、商時期,大禹後人的封國(在今山東膠縣)。商末為周文王吞滅。

倉國:倉頡的後人所建,為殷商時期的諸侯方國,甲骨卜辭有倉侯虎。常服從商王命令去討伐某族。其地有說在今南樂縣倉陵處,或在今商洛市商州區。

冓國:商代方國,地在殷都東方,倉國曾受命討伐。

方雷國:相傳炎帝神農氏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為方、雷姓的來源。

潘國:舜帝為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後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後裔建潘國,子爵。商末被周文王所滅。西周時畢公高有子食采於潘(今陝西省長安和鹹陽以北的一帶)。

栗國:在今河南夏邑城關鎮,商代古國,被周所滅。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post_7104027_1.html/]

目夷國:契的後裔分封有目夷氏,子姓,商同姓方國,在今滕州木石鎮一帶。周公東征時被並入邾。墨子是目夷人後裔。

善國:黃帝第十子封於今滕州一帶,建立善國。經堯、舜、禹至商末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