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須國,皇帝的後裔?姓密須氏所建,後成為商的從屬方國,並比較強大。西周文王為了伐商,剪除自己的敵對勢力,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為由,將其滅掉了。
古密須國遺址在靈台縣城西50華裏之百裏鎮。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為周文王所滅。武王克商後,封同姓諸侯,建立密國,後又為周共王所滅。今百裏中學後院據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2裏許的爛泥灣有密康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
《資治通鑒外紀》有文王受命“三年伐密須”,“西伯伐邗,問太公:‘吾用兵熟可?’曰:‘密須氏疑於可,我先伐之。’管叔曰:‘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義。’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西伯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須。密須之人自縛其君而歸西伯。”
《詩經·大雅·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的詩句。
2周文王伐密須國後在當地建立古靈台
古靈台相傳為周文王伐密須國後所建。公元前1076年商朝後期,紂王無能百姓受苦。文王為奪取密須國號令諸侯討伐商周,與皇帝後裔密須國人發生激烈的戰爭。因當時密須國君喜歡征戰,十分不得人心,在戰爭快要開始之前,密須國的上空突然出現了一道彩虹,密須國人認為名主將至。便將自己的國君捆綁起來交給了周文王。周文王為了慶祝勝利,同時也是向商朝公開宣戰,所以在今靈台縣城建築祭天台,舉行隻有天子才能舉行的祭天儀式。開工之時,密須國人紛紛前來相助,此台便像神靈保佑一般迅速建成,文王十分高興便稱此台為靈台。
密須國(前?——前1057年)
黃帝的後裔姞姓密須氏,遷徙至甘肅靈台繁衍生息,後遷徙至河南新密。
遠在唐虞夏三代時,在今甘肅靈台縣有叫密須古地,至殷商時商武丁王時期,正式封賜密須國。
商末時,聯合崇國,侵占鄰邦阮部落。公元前1057年,密須國為周文王所滅。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同姓諸候,密須氏建立密國,經曆了周成王、周康工、周昭王、周穆王四朝後,被周恭王派兵所滅。
後密須氏遷至河南新密境內,重建密國,古城邑在大隗鎮,
春秋時,密國被鄭國所滅,成為鄭的附庸。
所謂方國製度,指商代時,以商王國為中心,與周圍其他方國組成聯盟或聯合體形成大的國家的體製。方國的前身是部族,在五帝和夏代時期古稱“xx氏”。就當時情況來看,與商王國聯係密切的中原方國史書基本都稱國:如虞國、芮國、阮國、崇國、蘇國、九國、鄂國、莘國等。偏遠地區不十分開化的部族青銅銘文一般稱方:如人方、羌方、鬼方、土方、巴方等。
商王國就是在與這些方國交往融合爭鬥中形成了商朝的曆史。
一、親族:國家與國教的基礎
商周時期的國家有二個重要特點:一是血緣色彩,當時的國家是一種頗具特色的親族血緣體,小到宗族,大到王國,都以血緣為基礎;二是等級色彩,血緣體是分為不同等級的,有王族,有公族,有家族,“人有十等”是這種情形的更充分的表述。商周國家的這二個特點,奠定了它作為國教組織的基礎。
1.商王國與方國
受秦漢以後大一統社會現實的影響,人們往往把上古時代的國家想象並構擬成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司馬遷作《史記》,夏商周三個王國的興衰便被描繪成大一統王朝的更迭。當然,後人的構擬事出有因,上古文獻中早有此種傾向。《詩·玄鳥》中殷人稱“正域彼四方”、“奄有九有”、“邦畿千裏”;《詩·北山》中周人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臣”。其實,商周時代的“溥天之下”“莫非王臣”,與秦漢以後的大一統國家是不同的。
根據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商王國時期的國家是一種方國與方國的聯合體,有的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方國聯盟”,也有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部族國家”或“早期國家”③。所謂“部族”,是指由原始時代的部落組織衍變而來的、以血緣(族姓)聯係為基礎的社會集團,它是中國國家的早期形式。商王國時代的部族很多,卜辭中大多稱之為“方”。商部族就是指子姓的血親社會集團。
從殷卜辭反映的情況看,商王國與其他方國之間的關係具有兩重特征:一方麵是相互並存關係,另一方麵商王國又淩駕於其他方國之上。先看並存關係。殷卜辭中有“比”字,林沄先生指出,這裏的“比”均作動詞用,是“親密聯合之義”④。殷卜辭中常見“王比某方伯”或“王比某伐某”的記錄
九夷:東部地區以鳥為圖騰的原始人群被為東夷,9支氏族最為強盛的部落組成聯盟,史稱九夷。《後漢書》:“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畎夷即犬戎,又稱混夷、昆夷,在殷周時居於我國西北部,商末文王受命伐畎夷。《竹書紀年》卷上:“二年,方夷來賓。”黃夷崇拜黃鳥,發源於今西拉木倫河流域,後經河北遷安縣、束鹿縣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赤夷尚赤,似與烏桓人有關。《竹書紀年》曰:後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風夷、陽夷。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七年,於夷來賓,後少康即位,方夷來賓’也。有說“九”隻表示眾多,《爾雅》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之說。有說九夷是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向夏王朝納貢的部落。串夷為西戎國,即昆夷、混夷,犬戎一支。串夷載路。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擾,遷於岐,打敗了犬戎。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post_7104027_1.html/]
林方、班方、藍夷、鳥夷、淮夷:夏商周時期東夷的一支。東夷民族在夏時有堣夷、萊夷、淮夷(在今山東濰水流域)、風夷、黃夷、於夷(即嵎夷、堣夷,夏商時期活動於今山東的文登、牟平一帶臨海區域)、白夷、赤夷、玄夷、陽夷、方夷,在商時有藍夷、鳥夷、屍方、兒方、人方、班方、林方、盂方,在周時有淮夷以及郯、介、根牟、牟、萊、莒、舒庸、舒鳩、舒廖等國。他們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東部和蘇北地區。
馬方:商代馬方分布於今山西境內石樓、吉縣一帶,與商為敵。後西遷至岷江流域,演變為白馬氐、冄駹。有說馬方被征服部分遷於今莘縣大張鄉一帶。
?方國:在湖北鄖縣柳陂鎮遼瓦店子村,先後出土了多座商代早期的土坑墓、古城牆、卜甲、鬲、鼎、灶、倉、盞、青銅兵器等珍貴文物,確定是夏商周時期的一個方國都城。
羌方、北羌、馬羌、羌龍:或稱西羌,夏時已有,散居於商王朝西部及西北部地區。約在商中晚期分為羌方、羌龍、北羌、馬羌等部落。羌方在今青海東部、甘肅、寧夏以及內蒙南部一帶族居。羌龍、馬羌、北羌分散在今陝西北部、山西東部、和北部一帶,距離商王畿較近。武丁對羌人進行過多次征伐,馬羌即被征服過。北羌地域約當於商末的密須國、阮國、共國。有說羌國又稱韁國、絞國。有說羌方即羊方,但殷墟甲骨文同時有羌方和羊方。
先國:商末仍存。在今山西省臨汾市浮山縣。或說位於今陝西省東南和河南省西北之間。商卜辭中有“先”,“先侯”。在寶雞的西周墓裏發掘出商代青銅器,銘文中有“先”方國。
稚氏國:殷商時在今河南地區的方國,子姓,契的後裔被封所建。
[轉自鐵血社區http://www./]
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周成王分魯公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有說這13氏均為商王畿內承擔不同任務的殷商最核心方國。
芍方國:商代前期存在於北方的方國,商武丁時伐滅。
甲骨文顯示的部分商代子姓方國:亞方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有說在今河北豐寧一帶有亞氏部落),告方在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旁方在今山東省曲阜市,盾方在殷之東,去方在殷之西,上絲在殷之西,可方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醜方在今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即亞醜,有說即薄姑一族,或紀國,或說商的故都之一,或說為獨立的方國)。此外還有木方、示方、黍、戔逢等方國,有些是在商朝末期才被替代為子姓方國。
鐵國、京國、沫國、瓦國、羋國、猷國、亞國、毋國、已國、妻國、豈國、其國、郫國、蒙國、陝國、良國、芒國、登國、澠國、雞國、載國、宮國、阬國、條國、稷國、衣國、麥國、戲國、肅國、輿國、戊國、吹國、妹國、棣國、寧國:有說商王武丁時的子姓方國有:邶、庇、黎、鐵、奄、薄姑、權、梅、潛、索、蕭、宋、桐、京、鍾離、鍾吾、繁、戴、沫、髦、禦、時、苑、艾、施、鄧、瓦、亙、長勺、尾勺。異姓方國有:羋(在今河南滑縣)、猷(在今山西平遙縣)、亞(在今河南密縣)、毋(即貫、串夷,在今山東曹縣南)、已(在今山東曹縣已氏城)、豈(在今山西昔陽縣的鼓聚)、其(在今山東諸城市西,或說在今河南輝縣)、蒙(在今山東蒙陰縣)、卑(即郫,在今河南濟源西)、夾(即陝,在今河南郟縣)、良(在今江蘇邳縣北)、芒(在今安徽碭山縣南)、登(在今河南登封縣)、澠(在今河南澠池縣)、雞(在今河北雞澤)、載(在今河南蘭考的考城)、宮(在今河南澠池縣的南宮前)、阬(在今甘肅靈台縣西北)、條(在今山西運城的安邑鎮)、衣(在今河南泌陽縣的殷城)、麥(在今河南泌陽縣南)、肅(在今河北肅寧縣)、稷(在今山西稷山縣)、妻(即郪,在今山東棲霞市)、輿(在今河南平輿)、戊(在今河南安陽市)、吹(在今山東寧陽縣)、妹(在今在今河南淇縣東)、棣(在今山東無棣縣),寧(在今河南寧城)。在今河南的濮陽、永城西南、溫縣徐堡、永城縣酂陽集、郾城,山東的定陶,山西的榆次市一帶,陝西的商洛縣,通過甲骨文和金文考古發現,商代均有方國(甲骨文尚未完全解讀)。
甲骨文顯示的部分商代非子姓方國:基方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蒲縣。湔方在今晉陝高原(或說在今河南洛陽市西南,不是子姓)。魋方在殷之東。兒方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屬於東夷集團,伯爵。羞方(或羊方)在今晉陝高原,耳方在今晉陝高原,丙方在今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鎬方在今陝西省灃河以東(或說即高平,在今山西晉城)、郍方在今河南省新鄭市,鹿方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嵩縣,方、方均在今晉陝高原,冊方(在今陝北一帶)、庚方(在今陝北一帶)、臿方(即鍤方,在今房山、涿州之間的桃水流域),逆方(在今順平西南),省方(在今晉州市偏東北),牧方(在今河南淇縣南),苦方(也作古,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失方、雩方、邦方、臣方(失方即佚方,武丁曾南征失方、雩方、邦方、臣方,約近今湘鄂交界一帶)。此外還有妍方、解方、望方、興方、禦方、印方、眣方、尹方、步方、弄方、吹方、大方、貯方、垂方、旅方、目方、(癸殳)方、(弓弓)、般方、橐方、禽方、皻方、在方、惠方、纂方、屮方(艸方?)、橐方、(月丮)方、方、方、方(古方?)、方、方等方國。甲骨文還提到有8個在殷西方國,但名稱字已經看不到了。
方方:也寫作萬方,即方夷,與沚方為鄰,約在今山西中北部一帶。綜合甲骨文材料,方侯曾活動於河南的鄭州、淇水和河北的滄縣以北、正定、唐縣東北相鄰地區,一般認為在今固安東南。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
醜方:商代方國,在今山東益都蘇埠屯一帶。
甾國:與醜方同族臨近的商代小國,地在今臨淄一帶。
畫國:商代方國。
我方:商代方國,在今邢台市西,或說在聊城一帶。
蔓國:子姓,商武丁時所封,地在當時的先侯境內。其地在今河北省獲鹿縣北。
省國:為商代方邦之一,有省伯。地在今晉州市偏東北,黃帝天黿族後裔。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post_7104027_1.html/]
孟塗氏國:地在古孟地,即今洛陽市孟津。夏代封國。
妥國:子姓,為商王子孫,傳世青銅器中有“子妥鼎”。
危方:商代方國,見殷墟甲骨文。商王曾多次征伐,擒殺其首領,其地在今河南永城與安徽宿州之間(或說在今山東省東平縣危山)。考古研究發現:“危”姓為楚國貴族。一般認為“下危”和“危方”指同一方國,大概是正確的。下危既是商王征伐的對象,是由於戰敗或其他原因而服屬於商。商王使危方人全部離開原居地,定居於他所指定的殷之北地區。有說危方即鬼方、夷方、異方,甲骨文寫作、、等形,釋為“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