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初入學門(1 / 1)

牌坊村有一個私塾,就設在“翰林院”。

村裏稍有點錢財的人家,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裏來念書。一是因為方便,就在本村;二是私塾先生還負責任,不至於誤人子弟。

這天,五歲的鄧先聖在父親的帶領下來到了私塾。

先生正坐在房裏抽煙,見到鄧文明領著兒子來了,馬上迎出來。

鄧文明客氣地說:“先生,我這娃兒送到你這裏來讀書,請你好生管教。”

先生摸了摸胡須,連聲說:“要得,要得。”

先生打量著鄧先聖,隻見他圓圓的臉上,長著一個圓圓的鼻頭,寬寬的額頭下,是淡淡的眉毛,皮膚白白的,個子不高,文文靜靜地站在父親身邊。

先生笑了,他喜歡上這個孩子了。

先生問:“娃兒叫什麼名字?”

鄧文明搶著回答:“叫鄧先聖。”

“鄧先聖,鄧先聖……”先生閉著眼睛沉吟著,左手握拳,敲打著右手掌,發出有節奏的響聲。

突然,他睜開眼睛,對鄧文明說:“不好,這個名字不好!”

鄧文明和鄧先聖都愣了一下,鄧文明馬上問:“有啥子不好嘛?”

先生搖了搖頭:“你想,孔老夫子才是‘聖人’,他一個奶毛沒幹的小娃子就叫什麼‘先聖’,太不恭敬了,要改,要改!”

鄧文明想想,覺得有道理,便問道:“先生看,改名叫做什麼好呢?”

先生到底是飽學之士,略加思索後說道:“我看,就叫‘鄧希賢’,希望他將來成為賢人。”

鄧文明看了一眼兒子,連聲說:“好,好!”

鄧希賢這個名字,一直用了20年。

全中國的私塾大概都差不多,教材是《三字經》、《千字文》等,蒙童以識字為主,要死記硬背。稍不認真,私塾先生的戒尺就要打到手心上。鄧希賢十分聰明伶俐,塾師講過的課都能馬上記住,課文也能流暢地背誦,很受先生的喜歡。所以,戒尺跟他是沒緣的。

小希賢和戒尺無緣,和“雞蛋”倒是結下了緣分。

私塾的重要課程是練習毛筆字。那時,私塾先生在一張紙上寫上核桃大小的字作為字帖發給學生,學生在上麵再蒙上紙照著描。有了一定基礎後,就可以臨摹或仿寫。老師判改作業時,對較好的字畫圈,較差的字畫叉,學生們把圈稱為“雞蛋”,每天都要聚在一起比誰得的“雞蛋”多。

鄧希賢喜歡寫字,又肯鑽研,放學回到家裏還要反複練習,他的字總能得很多“雞蛋”。他回到家裏,常常拿出他的寫字本,讓母親看他得的這許許多多的雞蛋。

母親撫摸著他的頭,高興得合不攏嘴。然後,母親就到廚房去,煮一個雞蛋給兒子吃,作為獎勵。這獎品很實惠,因為在那個年月,雞蛋算是相當好的營養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