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父親鄧文明小時候讀過一點書,雖算不上知識分子,但總是有點文化。辛亥革命前後,在四川地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十分活躍。鄧文明當時二十多歲,正值血氣方剛之年,本來就對舊的社會不滿,很自然地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參加了辛亥革命的武裝暴動。
民國建立之後,鄧文明當過縣裏幫會組織“袍哥會”的首領,當過廣安縣的團練局長,還當過協興鄉的鄉長,在當地算是個人物了。隻是他過於講義氣,過於熱心於社會事務,對做生意和發家沒有花多大精力,所以家境並不寬裕。不久,他得罪過的一個土匪受招安當了師長,一個師長對付他一個團練局長是綽綽有餘的,他感到了威脅,便跑到重慶去避難,家裏的日子更是每況愈下了。
盡管是在避難,鄧文明還是十分關心兒子。一般來講,父親和母親的關心內容不一樣,母親注意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而父親更重視孩子的學業長進、功名前程,鄧家也不例外。
鄧文明在重慶街頭,看到了一張海報,是“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招生啟事。他仔仔細細地讀完了這份啟事,又認真地盤算了一番,馬上托人捎信給家裏,讓長子鄧希賢到重慶來報考這所學校,準備到法國去勤工儉學。
把心愛的兒子送到外國去讀書,在當時是要有點魄力的。
鄧文明賣了一些穀子和田地,才給兒子湊足了盤纏。但鄧希賢到了法國以後,又遇到了種種困難,一度連飯也吃不飽。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寫信向家中求援,希望能寄點錢來。鄧文明接到信後,又賣掉了一些穀子和田地,把錢寄到法國,資助兒子的學習。盡管這時家中已是十分困難了,但他沒有絲毫猶豫。
兒子在外麵參加革命,他是知道的。因為兒子來信的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一種新的思想,兒子寄回來的一些報刊和書籍,也都是在宣傳革命的主張。他把這些革命報刊和書籍都認真地收藏著,裝了滿滿一箱子。直到麵臨國民黨的搜查藏不住了,他才把這一箱子書刊燒掉。
這就是鄧文明,一個混雜著新舊思想的人,也是一個值得人們記住的人。
他死於1936年,這年他還沒有過50歲的生日。這時,他的長子鄧小平剛剛和紅軍大部隊一起,結束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成為紅軍的一名重要指揮員。次子鄧先修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