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明畢竟是有點文化,所以,當兒子在私塾學了一年多以後,他就把兒子送到了一所新式小學堂——北山小學。
這時是1911年。科舉製度已不複存在,新式小學正在顯示著生命力。
從牌坊村到北山小學有1.5公裏路。這條路晴天還好說,一到雨天,路麵泥濘不堪,很不好走。
鄧希賢在這條路上走了4年。
4年的光陰,不論是酷暑嚴冬,還是刮風下雨,人們總可以看到一個個子矮矮的小學生,背著書包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著。
下雨天最讓鄧希賢的母親操心。
小希賢剛上小學不久,一天,老天突然變了臉。烏雲布滿了天空,隨著一道撕裂烏雲的閃電,雷聲轟隆隆滾了過來,接著是大雨如注。
到了放學的時候了,鄧希賢還沒回家。
母親急壞了,連飯也做不下去了,一會兒到門口看一看,一會兒又讓女兒到門口望一望,坐立不安。
過了好一會兒,兒子回來了,全身被淋得透濕,衣服上,褲子上沾滿了黃黃的泥巴。
這可把母親心疼壞了,她一把拉過兒子,上上下下仔細打量,聲音裏帶出了哭腔:“娃兒,你這是怎麼了?”
兒子拿出書包裏被淋濕的書本,烤在灶台上,回答母親說:“雨大,路上太滑了,我摔了好幾跤。”
母親忙問:“摔壞了嗎?”
鄧希賢笑了笑,他知道母親的心,便故意輕快地回答:“沒得要緊。”
第二天,雨還沒有停,鄧希賢早早地收拾好了書包,準備上學去。
母親攔住他,說:“下這麼大雨,路上又不好走,今天不要去上學了。”
鄧希賢人小主意大:“那可不行,我不能曠課。”
母親見攔不住他,便裝了一小口袋米,又拿了兩枚銅板塞給兒子,交代說:“路滑,中午就不要回來吃飯了,省得來回走摔跟頭。中午到場上熟人的店鋪去搭一頓飯吃。”
鄧希賢點點頭,上學去了。
晚上回到家裏,鄧希賢從書包裏掏出一袋米,又從衣袋裏摸出兩個銅板,交還給母親。
母親好奇怪,忙問:“這是怎麼了,你怎麼又帶回來了?”
鄧希賢調皮地摸著肚子說:“我一點兒也不餓,中午就沒吃飯。”
母親的眼圈不禁發紅了。她曉得,兒子是在為家裏節省呀!
後來,再碰到下雨天,母親隻好在家裏煮好飯,請人帶到學校給希賢吃。
刻苦學習加上天資聰穎,鄧希賢在班上的成績總是拔尖的。
因為成績好,在1915年,鄧希賢順利地考入了廣安縣高小。當時全縣隻有這麼一個高小,每年隻能收一兩個班的學生,所以能考進來的學生一般都是比較優秀的,當然也是不容易的。考上不容易,上學也不容易。廣安當時根本沒有公路,從牌坊村到廣安10公裏路,又要坐渡船過河,又要走石板路爬坡,對11歲的鄧希賢來說,實在是沉重的負擔。這時,他開始住校了,每周回一次家。
從上高小一直到1918年鄧希賢考上廣安縣中學,這4年的時間,他都在廣安縣高小那座青瓦蓋頂的兩層小樓裏上學。這是他在家鄉讀完的唯一一所正規學校。因為他在廣安縣中學上了不到一年學,就到重慶去上勤工儉學預備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