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信念和力量(2 / 3)

福格爾心中深深地為科爾祈禱祝福,但更多的心思卻是在考慮今後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深孚眾望的萊茵蘭—法爾茨州州長。就在這時候,汽車裏的收音機中播放出一條他做夢也料想不到的消息。

“經過為期長達27年的合作之後,基民盟和基社盟在德國聯邦議院的聯合議會黨團終於解體了。在一項基民盟為之震驚的決議中,基社盟議會小組於星期五在維爾德巴特克羅伊經過為時12個小時的秘密會議後,以30票讚成、18票反對、1票棄權、1票作廢決定,在聯邦議院第八個立法期內,53名基社盟議員將單獨組成議會黨團。”

福格爾知道,從1973年開始,基民盟和基社盟就貌合神離,時常周期性地發生爭吵。在聯邦議院選舉之前,科爾為了保證競選的成功率,在1969年失敗的條件下再度采取相同的戰略手段,決心從社民黨—自民黨的聯合陣線中將自民黨爭取過來。但是,科爾的主張立刻遭到施特勞斯的反對。

施特勞斯認為,科爾的想法是脫離現實的天方夜譚。作為瓦爾特·謝爾和漢斯—迪特裏希·根舍所領導的自民黨絕對不會同聯盟黨合作組成執政聯盟,不論是1978年,還是1980年或1984年。

但是,科爾從各種事實中已經洞察到根舍和施密特的執政聯盟時有齟齬。如果在這種前提下去拉攏根舍同聯盟黨合作是大有希望的。因此,科爾堅持自己的戰略抉擇而不顧施特勞斯的反對。這時,這位巴伐利亞人開始惱火了,心中甚至產生了某種念頭。不久,一切都有了答案,在聯邦議院選舉中科爾敗北,至於爭取自民黨結盟一事,又重蹈1969年的覆轍,以失敗告終!

“哥薩克騎士”施特勞斯憤怒極了,他向外聲稱,如果當時聯盟黨總理候選人不是科爾而是他本人,在10月3日他將擊敗施密特作為1976年的聯邦總理載入史冊。他顯然在指責科爾破壞了他的好事。為了自己的前途,這時施特勞斯下定決心同科爾一刀兩斷。

福格爾從收音機中得知上述情況之後,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施特勞斯的做法顯然要使科爾孤立,並失掉許多選票,福格爾心亂如麻,立即吩咐司機驅車返回美因茨。

在美因茨,福格爾見到科爾,科爾對施特勞斯的政治獨立深感驚愕,他以為,基社盟放棄兩黨的合作將意味著在聯邦議會中失掉許多席位,而執政黨在1979年舉行的總理選舉中將獲漁人之利。施特勞斯的感情衝動,決不會給他和他的黨帶來任何好處。

福格爾向科爾表示,施特勞斯的舉動使他深感遺憾。如果科爾現在改變政治抉擇,不再以萊法州州長的職位交換波恩反對黨領袖地位,那麼他將重新做他的文化部長。

科爾注視著福格爾沉默良久,心中反複地問自己是去?是留?這時,從前的宗教老師亨特·施密希在信中所提及的建議又浮躍眼前:“如果你要從事政治,你就必須要權力……”他知道,他的老師在勸他留在美因茨。

科爾閉上眼睛,這時他發現做出一個抉擇是需要多大的勇氣。一個是美因茨萊茵河畔舒適、長期高枕無憂的州政府大樓;一個是波恩康拉德·阿登納大樓的漂亮辦公室。是去?是留?這兩個問題在他頭腦中重疊出現,攪得自己頭昏腦脹。經過苦苦斟酌之後,科爾下定了決心:

“為了能當總理,他經過長時間的考慮還是到波恩去了。誰要是了解他,那麼就會相信,他會實現他的目標。”社民黨州議會黨團主席卡爾·托維特在若幹年之後回憶說。

從1976年1月開始,施特勞斯和他的政治助手裏夏德·施蒂克倫已經開始著手分裂基民盟、基社盟,並把基社盟變成全聯邦地區的“第四黨”。在《法蘭克福彙報》、《世界報》、《圖片報》和《南德意誌報》都有“第四黨共同行動會”的政治宣傳。據魏克特研究所的民意測驗顯示,大約有6%的選民打算在不久的聯邦議院大選中支持“第四黨”。

施特勞斯得意洋洋,沉醉在“第四黨”的政治前景中。科爾在震驚之餘仍然保持冷靜的頭腦。他在思考,如何給這個巴伐利亞人以一個適當的回擊。並使他從夢幻中覺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