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信念和力量(3 / 3)

12月13日,科爾和施特勞斯在巴登—符騰堡州駐波恩代表處進行了一次長達20個小時的會晤。一大群記者守在該州代表處的前院等待著會談的結果。終於,經過一番苦戰之後,科爾和施特勞斯並肩走了出來,基民盟和基社盟終於又站到了一起。但是外界人士對此並不抱樂觀態度。他們知道,施特勞斯不過是科爾形式的盟友,他的許諾是不能輕信的。

1976年12月14日,《萊茵法爾茨報》評論說:“經過這場辯論,實際上是兩敗俱傷……握手、拍肩以及鬆了一口氣的表情均不能掩飾聯盟黨自家造成的創傷,即便最後聲明再長也難以治愈它。與其說是充滿聖誕節前的歡樂,倒不如說是彌漫著內疚自責的情緒,所有代表們的麵部表情似乎在問,這種破鏡重圓的愛情能維持多久?”

1976年聖誕節,科爾告別他可愛的故鄉前往波恩。尤利亞妮·韋伯、霍斯特·科爾奇克和司機澤貝同科爾一同前往。瑟瑟的寒風像刀子刮在臉上一樣,科爾不由伸手拉上車窗,他知道前麵的路還很長。這時,科爾心潮起伏,思緒悠悠,仿佛又回到了1976年聯邦議院競選期間。

在1976年聯邦德國總理競選期間,科爾和基民盟競選委員會提出了“要自由不要社會主義”的口號。科爾的政治宣言像狂風驟雨席卷了全國,產生了巨大的號召力,社民黨對此毫不示弱,回擊聯盟黨“沒有執政能力”是“我國安全的危險因素”。

這時科爾聲望之高僅次於總理施密特,到底鹿死誰手不得而知。1976年8月舉行的民意測驗結果表明,52%的基民盟選民、25%的自民黨選民以及20%的社民黨選民認為,聯盟黨將在大選中獲勝。而52%的社民黨選民、44%的自民黨選民和19%的基民盟選民則認為社民黨—自民黨聯合政府將繼續執政。

社民黨當然意識到“要自由不要社會主義”的威力,它像一枚炸彈隨時會炸毀社民黨自勃蘭特以來的執政黨地位。施密特自1974年就任聯邦總理以來前後不到30個月,如果在聯邦議院選舉中失利,這個結果對社民黨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很久以來,就流傳這一種說法,即把聯邦共和國比喻成“經濟上的巨人和政治上的侏儒”。現在不少人認為,在這位漢堡人的領導下,這個侏儒一天天地長大了,漸漸地同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相稱。不僅如此,在舉行大選的1976年,聯邦共和國的通貨膨脹率下降到了4%多一點,經濟增長率達到了六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失業率也有所下降。因此,阿倫斯巴赫民意測驗所得的調查結果表明,在1976年8月,大約有48%的選民認為赫爾穆特·施密特是個“較理想的總理”,而35%的選民則認為科爾是個“較理想的總理”,正如他從前是一位好州長一樣。

為了保證競選成功,使自民黨願意和社民黨組成執政聯盟,施密特宣稱,未來的聯邦政府將在新的聯邦議院中使僅有30名議員的自民黨人獲得外交部、內政部、糧農林部部長和5名國務秘書的職務。埃裏希·蒙德在1990年回憶說,社民黨這種“近乎於政治收買”的手段,“基民盟和社民盟則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

自民黨心動了,根舍當下拒絕了科爾請求與聯盟黨組成執政聯盟的意圖,不久,選舉結果揭曉,施密特以微弱的多數當選。科爾競選失敗。雖然如此,但聯盟黨的雄厚實力和戰略戰術卻令他們的對手心有餘悸。

前總理維利·勃蘭特在選舉後承認,“基民盟的競選班子在組織工作方麵部分地超過了我們”。

黑森州州長霍爾格·伯爾納在驚駭之餘,忙不迭地說:“看來需要對我們的黨內組織進行一次改革。”

科爾想到這裏笑了,他感到自己仍有足夠的信心、力量把聯邦總理的寶座奪過來。1976年5月17日,《明鏡》周刊不是告訴他,科爾“暫時僅僅是個總理候選人”嗎?“暫時”還會有多久?是一年,二年,三年,還是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