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年譜簡編
宋仁宗嘉硏二年丁酉(1057),一歲
生於錢塘。字美成。按《宋史》稱六十六歲,生年應為嘉元年(丙申1056)。
宋嘉硏八年癸卯(1063),八歲
三月,仁宗去世,皇子趙曙繼位,是為英宗。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九歲
五月,皇太後曹氏撤簾,英宗始獨親政。
宋治平三年丙午(1066),十一歲
四月,司馬光奉詔編曆代君臣事跡,後賜名《資治通鑒》。是歲,文學家蘇洵卒。
宋治平四年丁未(1067),十二歲
正月,英宗死,太子趙頊繼位,是為神宗。
九月,宋神宗以王安石為翰林學士。
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十三歲
正月,宋太學置外舍生百員。
四月,詔王安石越次入對。
五月,宋國子監生以九百人為額。
七月,宋京師河北大地震,人多壓死者,至冬末止。
宋熙寧二年己酉(1069),十四歲
二月,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籌措變法。
宋熙寧三年庚戌(1070),十五歲
十二月,以王安石為相。
宋熙寧四年辛亥(1071),十六歲
二月,改貢舉法,罷進士試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策論試進士。
八月,宋複《春秋三傳》明經。
十月,立太學生三舍法:外舍七百人,內舍二百人,上舍一百人。
宋熙寧五年壬子二月(1072),十七歲
十二月,歐陽修死。
宋熙寧六年癸醜(1073),十八歲
三月,宋置經義局,修詩、書、周禮三經義;令進士諸科並試明經注官。
宋熙寧七年甲寅(1074),十九歲
四月,王安石罷相。
宋熙寧八年乙卯(1075),二十歲
二月,王安石複相。
六月,宋頒行王安石三經新義,令應試者必宗其說。
宋熙寧九年丙辰(1076),二十一歲
十月,王安石複罷相。
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1078),二十三歲
始遊京師。《宋史·文苑傳》:“疏翤少檢,不為州裏推重,而博涉百家之書。”
元豐二年己未(1079),二十四歲
八月,宋增太學生,外舍二千人,內舍三百人,上舍百人;並立考試升舍法。
周邦彥入都為太學生應在是年。
元豐四年辛酉(1081),二十六歲
正月,宋進士加試律。
九月,宋修成《國朝會要》。
元豐五年壬戌(1082),二十七歲
四月,宋大改官製。
元豐六年癸亥(1083),二十八歲
七月,因獻《汴都賦》,自諸生一命為太學正。宋置學正為太學職事,選差(chà,猶奇異。後起義。又讀chāi,選擇;派遣)學生或上舍生充任,每經兩員。熙寧(1068-1077)末始以命官充任,正九品,三年一任。並參用學生。於是有命官學正與職事學正之分。仁宗時,始以學生為職事太學正。神宗以後,增置命官學正,仍差上舍、內舍生為職事學正。《宋史·文苑傳》:“元豐初遊京師獻《汴京賦》萬餘言,神宗異之,命侍臣讀於邇英殿,召赴政事堂,自太學諸生一命為正,居五載不遷,益盡力於辭章。”
元豐七年甲子(1084),二十九歲
十二月,司馬光等修成《資治通鑒》。
是年,獻《汴都賦》為宋神宗所賞識。
元豐八年乙醜(1085),三十歲
三月,神宗死,子趙煦繼位,是為哲宗。太皇太後高氏權同聽政,不久漸改熙寧新法。
五月,司馬光為門下侍郎。
宋哲宗元硏元年丙寅(1086),三十一歲
閏二月,以司馬光為相。四月,王安石死。
九月,司馬光死。
十月,改封孔子為奉聖公。
十一月,立經義、詞賦兩科,試進士。
是年,詔齊、廬、宿、常諸州各置教授一員。
元硏二年丁卯(1087),三十二歲
出為廬州教授。
四月,複置賢良方正等科。
元硏四年己巳(1089),三十四歲
由廬州教授將赴荊州時留別,作〔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
元硏七年壬申(1092),三十七歲
之前數年在荊州。
元硏八年癸酉(1093),三十八歲
九月,太皇太後高氏死,哲宗親政。
奉詔知溧水縣(今屬江蘇),政績頗著。
元硏九年、紹聖元年甲戌(1094),三十九歲
四月,改元紹聖。漸複熙寧新法。詔用新黨被貶諸人,責降元舊黨。
罷十科取士法。作〔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隔浦蓮近拍〕《中山縣圃姑射亭避暑作》。
紹聖三年丙子(1096),四十一歲
在溧水任,作《插竹亭記》。
紹聖四年丁醜(1097),四十二歲
二月,再貶元舊黨。
還為國子主簿,在此數年。
鹹陽人段義上玉璽。
紹聖五年、元符元年戊寅(1098),四十三歲
六月,改元元符。
六月十八日,召對崇政殿,重理《汴都賦》,除秘書省正字。
元符三年庚辰(1100),四十五歲
正月,哲宗死,弟趙佶嗣位,是為徽宗,皇太後向氏權同聽政。漸收召責元舊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