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四十六歲
是年,以修宮觀,令蘇州、湖州采太湖石,開之後花石綱先聲。
範純仁、蘇軾、秦觀、陳師道先後死於是年。
遷校書郎。
崇寧元年壬午(1102),四十七歲
正月,河東太原等處地震。
五月,複貶奪元舊黨。
七月,焚元舊法。
九月,立元奸黨碑。
十二月,禁元學術。
崇寧二年癸未(1103),四十八歲
四月,銷毀元舊黨人文學。
崇寧三年甲申(1104),四十九歲
六月,置書、畫、算三學。
十一月,罷貢舉,取士悉由學校。
十二月,複改封孔子為衍聖公。
崇寧四年乙酉(1105),五十歲
八月,置大晟府。
是歲,置應奉局於蘇州,總花石綱事。
文學家黃庭堅死。
崇寧五年丙戌(1106),五十一歲
正月,以“星變”大赦元黨人。又罷書、畫、算、醫四學。
宋徽宗大觀元年丁亥(1107),五十二歲
三月,立八行取士法。
是歲,程頤、米芾死。
置議禮局於尚書省,命詳議檢討官具禮製本末,議定請旨。
曆考功員外郎、衛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在此數年間(1107-1111),又遷衛尉卿。客居汴京時,填詞〔蘇幕遮〕(“燎沉香”)。
大觀三年己醜(1109),五十四歲
議禮局成吉禮二百三十卷、祭服製度十六卷。
大觀四年庚寅(1110),五十五歲
二月,修《大觀禮書》成。
五月,罷宏詞科,改立詞學兼茂科。
政和元年辛卯(1111),五十六歲
是歲,議禮局分秩五禮成書四百七十卷。
宋徽宗開始微行。
周邦彥遷衛尉卿,又以直龍圖閣知河中府,“徽宗欲使畢禮書”,留之逾年。
政和二年壬辰(1112),五十七歲
七月,宋訪遺書。
是歲,文學家張耒、蘇轍死。
周邦彥出知隆德府。
政和三年癸巳(1113),五十八歲
正月,議禮局修成政和五禮新議二百二十卷,罷議禮局。
政和四年甲午(1114),五十九歲
正月,宋置道階以敘道士。
以大晟樂頒行天下。
三月,令各路選道士十人送京進習。
政和五年乙未(1115),六十歲
周邦彥徙知明州。
政和六年丙申(1116),六十一歲
周邦彥“入拜秘書監,進徽猷閣待製、提舉大晟府”。是年或下年作〔燭影搖紅〕。
正和七年丁酉(1117),六十二歲
四月,宋徽宗稱教主道君皇帝。
七月,置提舉人船所,專一措置花石綱及諸路進奉事。
重和元年戊戌(1118),六十三歲
八月,宋立道學升貢法。
九月,宋於太學、辟雍置道經博士。
周邦彥出知真定府,改順昌府。
宣和元年己亥(1119),六十四歲
周邦彥在順昌府。
宣和二年庚子(1120),六十五歲
正月,宋罷道學。
十一月,方臘以花石綱擾民,聚眾起義。
周邦彥罷大晟府。徙知處州,旋罷官。提舉南京(今河北商丘)鴻慶宮。(《東都事略·文藝傳》“提舉洞霄宮”誤。)是歲,周邦彥居睦州,適方臘反,還杭州,又絕江居揚州。
宣和三年辛醜(1121),六十六歲
正月,遇天長。“贈宣奉大夫”至南京鴻慶宮任,卒於鴻慶宮齋廳。塚墓在杭州蕩山。
今有《清真詞》傳世,後又名《片玉詞》。
《宋史》本傳:“邦彥好音樂,能自度曲,製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傳於世。”
周邦彥著作主要版本
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十卷
陳元龍集注,涉園景宋覆刻本
明抄《片玉集》十卷
汲古閣藏本
《清真詞》二卷
元巾箱本
《片玉集》十卷又抄補(又名《清真唱和詞》)
明吳訥唐宋百名家詞本
《周邦彥詞》
全宋詞本
《清真集》
吳則虞校點本
《周邦彥集》名言警句
鑿沙到石終無水,擾擾萬人如渴蟻。(《天賜白》)(第001頁)
忽聞漢語米脂下,黑霧壓城風怒號。(《天賜白》)(第001頁)
舟不渡謝亭長,有何麵目過江東。(《天賜白》)(第001頁)
清漿白羽棄已久,黃菊紫萸看欲香。(《晚憩杜橋館》)(第006頁)
豈饒蒿目憂世事,黃金綰腰埋土囊。(《晚憩杜橋館》)(第006頁)
忽有黃鸝深樹語,宛如春盡綠陰時。(《偶成》)(第009頁)
欲驗春來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第011頁)
河聲連底卷黃沙,回首方驚去國賒。(《漫成》)(第012頁)
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瑞龍吟〕)(第014頁)
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瑞龍吟〕)(第0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