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學校德育的尷尬(3 / 3)

比如,我們常常用見義勇為的故事來教育學生,希望他們從小就樹立起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任的意識,敢於和壞人壞事作鬥爭。卻很少教給他們在現代法製社會裏,如何正確地見義勇為,如何正確地和壞人壞事作鬥爭。這樣簡單的見義勇為教育,即使成功了,也隻能在少數人身上成功。而且即使成功,充其量也隻能培養幾個不知道珍惜自己生命,隻知道“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拔刀相向的梁山好漢。這種所謂“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價值取向,既非我們民族文化的主流,也為現代法製社會所不容。

比如,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實際上是不合人性的過高要求,因為很少有人能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的。同樣的目標,日本的提法是“不妨礙他人”。學生在做人做事時,下意識地就會想到會不會妨礙到他人,自然就會對自己有所約束。所以,同樣的目標,我們的要求高,但學生並沒有做到,而日本的要求低,學生卻做到了。這就是我們的差距。

比如……

什麼是目標,就是目之能及的標誌、記號,本意是指射擊、攻擊或尋求的對象。這個對象必須是一個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找得到的客觀存在。目標一詞引申到具體工作中,就是指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同樣也應該具備這個特點:具體、可見、可知、可感,多數人經過努力都可以達得到。如果目標過高、過遠,就變成了理想,甚至是空想、幻想。這就猶如摘桃子,如果想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吃到桃子,桃子就必須掛在多數孩子經過助跑、起跳,或者借助工具,能夠得到的地方,否則,如果桃子掛的地方過高,多數孩子費盡氣力也難夠著,也就沒有孩子願意再費力氣去摘了。

(二)德育的內容過於空泛

德,《漢語大字典》(1992年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解釋是:道德、品行、節操。《辭海》(縮印本)(198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的解釋是:道德,品德。《現代漢語詞典》(1978年中國社科院編輯出版)的解釋是:道德、品行、政治品質。

德育,《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辭海》的解釋是: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

可見,德育的內容至少包括三個層次:思想教育層次、政治教育層次和道德教育層次。

《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內容是這樣表述的:“中小學德育要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注意抓好以下幾個方麵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教育,勞動教育,道德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

應該說,這個表述是同時涵蓋了三個層次內容的比較全麵、準確的表述。問題是,這樣的內容表述作為中央文件,無疑是正確的,但若要直接拿來作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內容進行操作,則實在是太空泛了。而實際情況卻正好如此,隨便翻翻當今中小學有關德育工作的計劃、製度、總結就會發現,中央文件上的內容幾乎原封不動地被搬到了學校,沒有多少結合學生德育實際的針對性,滿紙空話。

“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教育,勞動教育,道德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都不隻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其中本來就蘊含著豐富的內容。譬如國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國家是由它所擁有的秀美山川、滾滾江河、富饒土地、豐富礦藏、眾多民族、勤勞智慧的人民,以及不斷發展的社會製度等等組成的。譬如集體是由一個個血肉豐滿、個性迥異的個人和組成集體的一係列規則構成的;民主和法製,更是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道德和心理品質包含的內容就更多。這些豐富的德育內容,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挖掘。而且,不同的年齡階段,德育的側重點應該是不同的。而我們的德育工作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大學,都籠而統之地講著一個概念。於是,我們對他們進行了十幾年、二十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到頭來他們卻連自己的生身父母也不愛,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拋棄了。我們一邊對他們進行民主和法製教育,青少年犯罪率卻有增無減。我們一邊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他們卻連最基本的家務活都不會幹了,甚至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德育內容空泛的另外一個表現是將德育的內容越來越窄化,是德育僅僅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這方麵的問題在我們德育工作中十分典型。

譬如,中學生犯罪率攀升,我們往往不做具體分析,而是簡單地用一句話概括:現在的中學生法製觀念淡漠。試想,法製觀念再怎麼淡漠的中學生,難道不明白殺人要償命的道理嗎?我們不能不承認,中學生中動不動就動刀子、使用暴力解決問題,與電影、電視、媒體大肆渲染警匪片所誤導的審美觀是分不開的,使他們錯誤地認為那些身著黑西服、帶著墨鏡、動不動就用大刀砍人的黑社會老大才是英雄,從而盲目地崇尚暴力所致。

譬如,有些中小學生上網成癮,我們往往說他們貪玩成性,無可救藥,卻忽略了網絡自身的豐富性、趣味性,以及對青少年強有力的吸引力。不把我們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網絡特有的優越性作對比,以求改革我們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是一味地責怪學生,拒絕網絡,最終迫使他們一步步墮落下去。

譬如,有些中小學生早戀,甚至過早地發生性行為,我們就認為學生思想意識有問題。而完全忽略了學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成長發展特點和需要,完全不知道去研究如何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身體、心理發展需要,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戀愛觀,而是一味地責怪學生,迫使其一步步走入歧途。

所以說,“五愛教育”也好,民主法製教育也好,勞動教育也好,還是集體主義教育也罷,都是德育的內容。但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具體內容還是要以教會少年兒童從小學會辨別是與非、真與假、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為主要內容;以從小養成健康、活潑、樂觀、向上、富於個性的人格為主要內容。

(三)德育的途徑過於窄化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都是教育整體中無法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來被稱為三位一體。然而,近年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功能越來越被弱化,學校成了獨當一麵的主要責任者。家庭、社會,幾乎把所有教育失敗的責任都推到了學校身上。尤其在西部農村地區,教育的途徑越來越被窄化到了學校一家。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字經》裏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的品行完全是後天獲得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塑造孩子德性的最好榜樣。父母對孩子言談舉止的態度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坐標。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才有“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故事,然而時間過了兩千年,我們部分做父母的反而在功利和浮躁中丟棄了育人的初衷,偏離了育人的軌道,以至於德性在孩子身上成了一個漂亮的花瓶,經不住輕輕的一擊,就摔打成痛苦的碎片,劃傷了自己,傷害了別人,玷汙了情感,玷汙了心靈。上述所舉青海省樂都縣農民陳幫順的例子,雖然觸目驚心,卻還不是最極端的例子。事實上,近年來發生在我們身邊,以及媒體報道的青少年殺父弑母的事也時有發生。

應該肯定地說,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因為孩子是他們的骨肉,是他們愛情的結晶,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前途。然而有一些父母,尤其是農村的父母,由於他們自身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以及價值觀等方麵存在著缺陷,很多人對孩子教育的理解僅僅就是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對孩子道德品質的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養卻認為是不重要的,甚至對孩子身上的缺點不能正確引導,反而對孩子一些正當的思想行為橫加幹涉,以至於給孩子造成心靈和肉體上的傷害而不自覺。

其次是社會教育的異化。

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是經濟的極大繁榮和物質的極大豐富,而受傷害最大的應該說是教育。一方麵市場經濟帶來的物欲橫流、拜金主義、享受至上、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觀念,對傳統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強有力的衝擊;另一方麵,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以來我們致力建設起來的社會文化係統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代之而起的是西方文化中的暴力、色情、吸毒、艾滋病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在一定程度上充斥著我們的文化陣地。看看我們的社會教育都有些什麼?學生嘴裏唱的是“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岸上走”的流行歌曲,眼睛看的是言情片,行動上模仿的是警匪片裏的黑社會老大……

待到我們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之後,我們采取的唯一措施便是向中小學生播放“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但是,由於這些影片的題材和所反映的生活距離當今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加之當時拍攝的藝術性、趣味性和拍攝技術都比較稚嫩,學生們大都不喜歡、不願意看。所以,“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播放的直接效果就是給各級電影公司創造了一筆收入。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之後,中央要求各級公共文化教育場所,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革命曆史紀念館、公園、動物園、植物園等等,都要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作為對中小學生進行社會教育的場所。不少大、中城市也的確做到了。但是,在一些西部農村地區,這些都是子虛烏有的地方。近年來,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很少為孩子們創作,像《外婆的澎湖灣》那樣清純的校園歌曲孩子們找不到了,像《西遊記》、《三毛流浪記》那樣的好電影孩子們也看不到了。

德育內容的窄化還不僅僅是這些,學校內部的德育工作也是如此。所謂學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課為主渠道,各科教學滲透為輔助,黨、政、工、團、會、隊齊抓共管”隻是德育工作彙報裏的話。實際情況到學校一看便知曉,農村很多中學根本就沒有學生會,共青團和少先隊每學年除過接受新團員和新隊員,幾乎沒有什麼活動,至於黨、政,除過抓教學質量不遺餘力,更是沒別的教育活動。農村中學,特別是高中,不開音樂課的現象十分普遍,一些學校,學生上三年學也沒開過一次運動會並不罕見。

教書育人本來就是各科教師共同的職責,現如今語、數、外、理、化、生教師,隻教書不育人的現象不是什麼新聞。2008年,中央電視台不就報道過一個案例嗎,某一所中學的一位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兩名學生在下麵打架,這位老師不但不聞不問,竟然還在頭頭是道地講自己的課,直到一名學生被打得口吐白沫,躺在地上不動了,同班同學將其送往醫院,這位老師還在講自己的課。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學科滲透德育工作!

即使是思想政治課老師,也是教學生知識的多,教學生做人的少。特別是高中教師,講起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的名詞、概念、理論和答題技巧來,很多人可謂滔滔不絕,條例清晰,推理嚴密,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很少有人想到政治課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職能,那就是要聯係實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就是我們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改革開放初期,關於學校德育工作曾經有過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一加一等於零。意思是說:學校教育加上社會教育,效果等於零。現在看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加起來效果有可能是負一。

(四)德育的方法過於枯燥

關於德育的方法,我一口氣寫了四個詞:陳舊、生硬、單調、枯燥。想從中選擇一個更為準確的來用,但我很快發現不論用哪一個詞來描述似乎都不過分。因為迄今為止,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我們向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方法,仍然是借助文字和語言,以口頭說教為主,以填鴨式灌輸為主。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這也是我們幾千年教育史傳承下來的最基本、最正統的教育方法。這種德育方法,對當代的中小學生,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往往被他們戲稱為“馬列主義老太婆式的教育”。

或許有人會質疑:幾千年教育史傳承下來的、對祖祖輩輩都有效的教育方法,到了我們的下一代這裏,為什麼就失效了呢?原因很簡單。

第一,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都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全社會自上而下基本奉行一種思想、一種價值觀,青少年幾乎沒有選擇、判斷的餘地。而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則不然,各種思想意識蜂擁而至,各種價值觀念鋪天蓋地,青少年必然會有各種判斷和取舍。

第二,在一個封閉和科技不太發達的時代,尤其是在農村,媒體不發達,資訊很少,信息不暢,周圍人群普遍素質不高的情況下,在孩子們眼中,家長自然最權威,老師是全社會最有學問的人。所以,家長和老師的話在孩子們眼裏,那就是“聖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報紙、雜誌等各種平麵媒體可謂鋪天蓋地,廣播、電影、電視、網絡迅速普及,即使在最偏遠的農村,孩子也可以通過網絡和全國、全球的頂級專家對話。於是,他們很容易發現原來家長不是最權威,老師也不是最有學問,甚至,他們還是淺薄無知、謬誤百出的,所以,很容易對他們的話產生懷疑。

第三,人類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電影、電視、網絡製作技術的日益精湛,其在文化娛樂方麵所體現出來的集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和高科技含量,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是無可替代的。在它們麵前,傳統的“馬列主義老太婆式”的空口說教,又怎能不顯得陳舊、生硬、單調、枯燥,甚至乏味呢?也難怪孩子們不喜歡!

其實,德育方法存在的問題還遠不止這些,另外四種類型更為嚴重:

一是疏忽教育型。作為家長,平時對孩子的成長不管不問,白天忙於工作、生活、生計,晚上忙於娛樂、應酬,讓孩子信馬由韁地自生自長。在家裏和學校表現出的一些小毛病不管不問,等到有一天孩子犯了大錯誤,才大發雷霆。作為老師,隻教書不育人,一心隻想著提高考試成績,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人品意識一無所知。有朝一日學生思想道德方麵出現問題了,一是責怪家庭,二是責怪社會,卻從不檢討自己有沒有盡到育人的責任。

二是簡單粗暴型。作為家長,從不觀察、過問孩子的言行舉止,隻要孩子吃飽、穿暖、有錢花就可以了。尤其是孩子上學後,就覺得教育是老師的事了,我的任務就是掙錢供他們上學。隻是到了考試後才問一下孩子的成績,一旦成績不好,要麼用刻薄的語言去挖苦孩子,要麼掄起巴掌就打,口中振振有詞:我天天這麼辛辛苦苦地掙錢,為了誰?作為老師,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做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從而對症下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辨是非,盡育人之責,而是動輒就諷刺、挖苦、體罰或者變相體罰,甚至有極個別老師還辱罵、毆打學生,這方麵的案例近年來媒體也報道過不少。

三是急功近利型。作為家長,為了孩子的前途,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反過來又讓孩子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書本學習上。為了孩子,他們可以鞠躬盡瘁,用心良苦。結果事與願違,孩子不但不領情,反而對父母極其反感,甚至敵視父母,把父母當作仇人,造成父子關係十分緊張。父母也一肚子苦水,我們這樣辛辛苦苦為了誰呀!還不是為了你將來幸福?子女也是滿肚子委屈,難道我們隻有考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才有前途和希望?作為老師,一心隻想著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不惜犧牲自己的節假日,加班加點給學生補課,搞題海戰術,自以為很無私,其實卻違背了學生生理、心理成長的規律,也違背了教育規律,學生未必領情,效果也未必就好。

四是貪大求全型。一些父母,自己的能力和心理十分脆弱,卻試圖把孩子培養成全才,複合型人才、全麵素質型人才,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盡的事業。為此他們把全部精力用在孩子的愛好上,不管孩子是否愛好,不管孩子是否願意,節假日不讓孩子休息,今天讓孩子學鋼琴,明天讓孩子學舞蹈,後天讓孩子學繪畫,把自己忙得不亦樂乎,把孩子忙得焦頭爛額,結果大部分孩子是在為家長學習,是在滿足父母的願望,自己卻沒有動力,沒有激情。把時間浪費在不喜歡的東西上,自己喜歡的東西卻沒有時間去學,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造成這種結果的另外一個原因來自學校。一些老師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夠深刻,以為全麵發展就是讓每一個學生每一門功課都要學得很好,每一項能力都要足夠強,用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用一種統一的教育方式來對待個性差異極大的一群學生,能有什麼好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