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學校德育的尷尬(2 / 3)

(五)不會獨立生活

學會生活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素質。據統計,在我們的社會群體中,總有20%的高智能或高技能的人和80%的普通勞動者,在我們的群體中至少要有80%的人需要整天和油、鹽、醬、醋、茶打交道,他們需要學會洗衣、做飯、照顧老人和孩子等等一些家庭瑣碎小事。然而,當今青少年獨立生活的能力卻著實讓家長們操心到了極點。

據報載,1988年7月,四川省儀隴縣人大常委會宿舍樓裏,北京大學計算機係一年級學生彭暉從五樓陽台上縱身跳下,當場死亡。據了解,彭暉原來是一位相當聰明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成績優秀的孩子,在生活上卻是一個低能兒。他的父母為了讓他讀書成才,從不讓他做飯、洗衣、刷碗,甚至鋪床疊被的活也從不讓他幹,以致十七八歲了連洗衣疊被的基本活都不會。1987年,他以全縣第一、全省第三的優異成績考入北大,然而卻因不會獨立生活而不得不停學回家。第二年7月北大寄來複學通知書後,他因懼怕獨立生活而跳樓自殺。

不會生活的例子,筆者親眼見過的還有更極端的。2006年,筆者所在市教研部門組織優秀教師送教下鄉。作為基層教研工作者,我負責接待他們的飲食起居。有一位年輕老師,課講得很好,一天中午飯,主食要的是我們西北人常吃的麵條,麵端上來了,別人都開始吃了,他卻坐著不動。我問他要什麼,他說他不知道怎麼放調料。我問他在家怎麼吃,他說都是他媳婦調好後端給他的。真讓人啼笑皆非!但這的確是事實。

另據報載,近年有許多大學生考入大學後,因生活不能自理而不得不由其父母隨他們到學校租房陪讀。甚至在近年出現了“陪讀”大軍。有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陪讀的,也有從農村到城市陪讀的,還有從大城市到小縣城陪讀的;有父母一方獨自陪讀的,也有雙雙陪讀的,甚至還有父母分別為兩個孩子陪讀的;有為大學生陪讀的,也有為中小學生陪讀的。

據調查,陪讀現象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孩子離開家庭不會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有的初中甚至高中學生在家裏從來都沒有疊過被子,沒有洗過衣服……或者說家長擔心孩子離開自己不會生活,以至於不得不丟下自己的工作,付出巨大的代價,去做孩子的陪讀,甚至大部分陪讀的家庭並不太富有,但為了孩子的學習不得不這樣做。許多父母陷入了兩難境地:不陪讀孩子沒法正常學習和生活,陪讀又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生活不是為了讀書,但讀書是為了生活。一個人可以不成為國家主席,不成為科學家,不成為藝術家,但是他不能不會生活。日本有一句教育口號:“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而我們當今的很多青少年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來形容並不過分。

一方麵是我們孩子的生活能力在下降,另一方麵隨著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在未來社會裏,每一對夫婦要贍養4―8位老人並負責一個孩子的吃喝拉撒,如果沒有很強的生活能力,如何能應對那麼多的家庭瑣事?有人對現代社會離婚率高的原因做過一個分析,認為現代許多年輕人不會生活是導致離婚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我以為是有道理的。試想,結婚就意味著生活,生活就要刷鍋、洗碗、買菜、做飯、贍養老人、撫養孩子,就意味著負擔家庭責任,不願意或者說負擔不起責任隻能解除婚姻,取消義務和責任,道理很簡單。

總之,不管我們給予了德育工作何等重要的地位,不管我們對德育工作寄予多麼高的希望,也不管我們在德育工作中付出了多少,人們還是發現,當代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念和精神麵貌,似乎正在偏離既有的道德軌道而離父輩們的期望越來越遠。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麵遇到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並由此帶來了整個社會在物質生活上前所未有的繁榮與舒適。然而,在物質繁榮的光環下,人們卻普遍感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無助。一方麵,人們越來越陶醉於由經濟變革和物質豐饒所帶來的生活享受之中,從中得到了輕鬆娛樂與充分的宣泄,對智慧於真理的追求已被各種實用的技術所取代,對人的價值的終極關懷與人格精神的塑造已不再被人們熱情追尋;另一方麵,物質上的成就並未能直接給處於社會變革中的人們帶來明顯精神上的豐富和道德上的提升,反而置不少人的精神於風雨飄搖之中。過度的物欲誘惑導致人們精神價值消解甚至喪失,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失控。現實社會中經濟與文化的深刻變化,使整個社會麵對著不少新的道德問題,特別是社會既有的一些基本的道德觀念與規範遭到嚴峻的挑戰。青少年對千百年來人類所確立的一些基本的道德信念發生了動搖,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懷疑。由於社會的道德標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悄然改變,人對自身的命運越來越難以把握。這些因素都影響到青少年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的選擇。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學生道德素質帶來的挑戰

1.傳統的思想道德觀念被不同程度地疏遠

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集體主義、大公無私等傳統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和思想意識正被看做是超越了當前時代發展的空中樓閣。許多學生正在以身邊現實的參照係進行獨立思考,一旦發現老師和家長所講的思想道德觀念和社會現實並不相符,便會有一種被蒙蔽的感覺,便懷疑傳統、排斥傳統。近幾年各地時而發生的中學生惡性刑事案件或多或少與這種情形有關。

2.現實的思想道德觀念趨向務實

市場經濟社會承認個人的合理利益,提倡個人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積極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中學生在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開始更多地采用實際利益標準而不是傳統的道德標準。他們注重個人利益的維護,注重個人能力的鍛煉,不斷強化效益觀念和經濟意識,關心家庭、關心朋友、關心環境和國家的現實經濟運行情況,而把諸如理想、信念、未來等放在了較輕的地位。這表明當代學生的思想道德逐漸形成了務實的特點。對長期爭論的“義”和“利”的問題,他們持有自己的態度,並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和人生道路。在一些學生看來,既不能見利忘義,也不願求義舍利。對於包括道德操行在內的各種生活領域,他們在“利”的基礎上實現“義”,認為能夠義利兼顧才是理想結果。

3.競爭意識和平等觀念在思想道德中占重要地位

現實社會強調前瞻式的進去意識。在現實社會的影響下,青少年學生認為,人與人之間在機會與人格上是平等的,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的、以能力取勝的競爭關係。他們既有平等合作的道德要求,又有平等競爭的道德要求。在市場經濟的法製、契約的外在約束下,當代青少年張揚的個性和開放、誠信的行為習慣正在形成,公平和效率也正在成為他們價值觀念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青少年思想道德認識上的困惑

在經濟體製轉軌時期,一些非主流的違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原則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分配不公、貪汙腐敗、官僚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帶來了社會經濟和生活層麵的種種混亂。麵對這些問題,主體意識逐漸增強的青少年在疏遠傳統、主張務實思想道德觀念的背景下由於生活閱曆和認識水平的限製,很容易從表麵現象出發,得出偏頗的結論,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當他們看到有時候正義得不到伸張,邪惡反而得逞時,心中對法律的權威性和公平正義的時代價值就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在這方麵如果家庭、學校忽視或放鬆了對中學生的引導,那麼他們思想道德上的困惑就會形成心理上的“真空地帶”,他們的思想道德就會偏離積極向上的主流方向。

(二)多元文化的交彙給學生道德素質帶來的挑戰

1.思想道德的兼收並蓄和思想道德的是非混淆

多元文化的社會生活給各個社會領域同時樹立了多種價值標準。每一種文化教育都是人類文明的曆史積澱,都會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和光彩照人的魅力。置身其中,價值選擇和價值比較的機會便大大增多,而且很容易失去一個明顯的文化權威和價值判斷標準。所以,當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和各種以“新派”自居的言論、行為向未成年的學生走近的時候,他們會懷著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和單純的動機,采取全盤接受的態度,來者不拒。不少中學生缺乏明確的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導致他們在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上十分矛盾。文明與落後、高尚與平凡、現代與傳統、激進與保守等完全相反的思想道德水準可能同時存在於同一個學生頭腦中。在某個文化環境下,他們會表現出某種思想覺悟和道德言行;換了新環境,他們又可能表現出另外一種文化觀念下的思想覺悟和道德言行。

2.對本土思想道德觀念的妄自菲薄和對外來思想道德觀念的盲目欣賞

近百年來,文化多元和文化衝突的現實情況都是中國本土文化處於被動地位和弱勢狀態,相反,由於本國經濟落後的原因,參照和模仿西方文化已經深深地積澱到人們的心理結構中。麵對多元的文化和社會變遷,當前,青少年往往多用西方文化的長處來衡量中國本土文化的缺憾,常把社會中不合乎自身價值判斷標準的現象、甚至中西文化的所有差異,都習慣性地抨擊為“民族的劣根性”。個別情況下,有些中學生在思想道德的多元文化選擇中,輕視民族文化傳統,表現出崇洋媚外和民族虛無主義傾向。

3.思想道德認識的全麵性和思想道德修養的片麵性

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因此,他們的思想道德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全麵觀察和理解之上的。他們的認知領域,他們對外界思想現象的敏感程度,以及接觸的深度和廣度,都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同齡人。但是,他們的思想道德認識和思想道德行為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他們活躍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和薄弱的思想道德修養之間形成的差距,首先表現為典型的雙重價值標準。他們一方麵對人的自私自利表示不滿和憤慨,另一方麵在日常生活中又過分注重自我。其次是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脫節,在理論上認同的道德規範,常常不能變為實實在在的道德行為。第三,有些中學生在道德評價方麵多采用雙重標準:隻考慮自己,不樂於助人;隻講求權利,不願盡義務;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待人;對社會要求高,對自己要求低。

4.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狀態處於發展變化之中

隨時變化的外界文化給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觀念提供了許多視角,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不再是平靜的湖水。在某種特定情況下他們會表現出某種思想道德狀態,但那隻能說明在那一個特定的時刻,該思想道德狀態在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體係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並非他們思想道德狀態的全部內容。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可以概括為“在變化中思考,在變化中選擇,在變化中尋求,甚至在思考、選擇、尋求中變化”。

(三)科學技術給學生道德素質帶來的挑戰

1.網絡時代是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經受了檢驗

在大中城市,多媒體電子文化培養起來的青少年正逐步壯大,正在向縣城和農村發展,被稱為“新新人類”或“網上一代”。虛擬化的電子空間構成了他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受到檢驗。在他們的電子世界裏,真實的自我被隱藏起來了,彼此不用暴露身份就達到了麵對麵交流和交互式相處的效果。當這些“網上一代”在信息網上活動的時候,傳統的道德規範和思想顧慮不複存在。這樣,他們就要完全依賴個人的道德自覺和責任心來進行自我約束。麵對網絡時代,中學生們對新事物接受得越來越多,而對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信念則接受得越來越少。美國、印度、日本等國的遊戲軟件在網絡空間的全方位開放,就是對青少年學生的抗腐蝕能力和自我控製能力的有力挑戰。

2.生態和環境倫理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開拓了新的內容

當前,人們普遍認識到技術問題隻是環境問題的表麵征候,環境問題是價值取向問題,並由此產生了倫理道德的一個新興科學環境倫理(或稱生態倫理)。當前中小學生表現出來的生態倫理修養和環境意識,甚至超過了我們許多成年人和專門的社會組織。如前幾年在各大媒體引起廣泛關注的北京幾名初中學生給朱總理寫信,反映他們對當前社會上的人們肆意踐踏環境、無視環境倫理的困惑和迷茫。生態倫理作為當前的社會思潮,從它在中國傳播之初就被中小學生接受,並很自然地認為是“對的”。很快地投入到了對環境的關注當中,甚至開始向那些最初告訴他們環保意識的成年人“叫板”。

3.知識經濟和全球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更高

在當今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主導價值觀正遭受著侵蝕,中學生中容易出現沉迷於物質追求和貪圖享樂的傾向。一部分學生已經露出了重智輕德、重科技輕人文的傾向和人生觀迷茫的端倪。從這個意義上講,知識經濟和全球化對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更高了。

三、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麵出現的諸多問題,固然與新形勢下他們麵臨的新挑戰有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對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存在因循守舊、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的問題。2005年2月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對此做了準確的概括:“現在的德育工作還很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些黨政部門和學校受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對德育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方針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工作製度還需要健全;德育內容和方法存在著一些脫離實際和呆板生硬、成人化等傾向,缺乏實效和吸引力;德育工作隊伍的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配合不夠,對為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還缺乏統一認識和有力措施。”

具體講,我們的德育工作存在的具體問題可以概括為四類:

(一)德育的目標過於高遠

德育的目標應該是分層次的,這在孔子時代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孔子畢其一生都在教他的學生“做人”,主要是教他們養成道德的人。孔子講到道德的人有好幾種,當中有聖人、賢人、善人、士人;但他常常提到的是“君子”,“君子”見於《論語》裏有一百次以上之多。具體說來,孔子是期望他的學生成為道德的人當中的“君子”,而且是對所有學生的期望(“子謂子夏曰:汝偽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在“道德的人”的行列中,君子的道德學養可以說是處於中間的地位;學養在君子之上的顯然是聖人,學養在君子之下的便是士人。孔子不曾以聖人自居,也沒有鼓勵他的學生去做那道德地位最高的聖人。至於怎樣才算是那學養最低的士人,孔子倒有過提示。例如他說:為士要學道,卻以貧窮為恥,就沒什麼好談了(“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已經是一個很高的道德標準了。

200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對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目標任務是這樣闡述的:“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並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應該說這個目標是比較切合實際的,而且是分層次的目標。一方麵是對全體學生的目標要求,要求他們成為一個好公民;另一方麵是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的目標要求,希望他們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但是,由於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多數時間處於各種各樣的政治運動之中,大多數人已經養成了一種“寧左勿右”的思維定式,這個目標往往會被籠統化,不但不分層次,而且不分大學、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也不分青年、少年,還是兒童,統統都是一個目標。更主要的,是我們往往會在無意中把這個目標拔高,提出一些很高遠的,實際上是多數人都做不到的目標。

比如,我們所謂的革命傳統教育,常常都是向學生講一些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英雄和革命烈士。而在講述這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和英雄故事的時候,一般都著重於他們所做出的英雄事跡本身,往往忽略了英雄產生的時代背景,他們生活、成長的環境,以及他們各自特有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這樣的教育所產生的效果,隻能使學生對英雄人物產生敬仰、崇拜的感情,而很少能夠激發學生心裏固有的英雄情結,很少有學生能夠把自己和英雄聯係起來思考,想到自己會在特定的環境裏也會成為英雄。因為他們所認識的英雄都是些沒有缺點的、高大的人物,和自己的距離太大了,所以隻能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