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史以來首先就是道德的教育。早在2000多年以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已作出了精辟的論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就是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樹,道德是樹根,才華是樹的花朵和果實,如果沒有根的滋潤,它是不可能開出鮮豔的花朵、結出豐碩果實的。如果沒有道德之根的滋潤,任何人的才華都不可能得到發揮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個人隻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反之,一個沒有德性的人擁有的知識越多,他為人類所做下的缺德事也越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在學校教育的諸內容中,德育曆來都是居於首位,而且它的地位從來就沒有動搖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八九事件”之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學校德育工作更加重視,幾乎一兩年就出台一份文件,反複強調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應該說我們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少,甚至遠遠超過任何國家。
然而,讓我們感到十分不安的是:我們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期望和實際取得的效果差距太大,勞動和收獲不成正比,付出和收效嚴重不對等,我們的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似乎越來越多。這讓許多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問題舉隅
勞動和收獲不成正比,付出和收效嚴重不對等,使學校德育工作陷入尷尬境地的問題可以列舉很多,我把它歸納概括為五大類:
(一)心理障礙日益增多
2003年4月16日,某大學正在讀研究生的男生劉某從四層樓上跳下當場死亡。他在遺書中說,碩士畢業論文做得不理想,學習壓力太大,所以自殺。
劉某是某大學曆史係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他的同學告訴記者:近兩年來,劉某一直和其他專業的同學住在六樓,他在宿舍和同學的關係不是很融洽,前天,他剛換到四樓本專業的宿舍。劉某平時和大家聯絡很少,性格上也有些孤僻。前一陣,劉某的碩士論文題被導師指出了幾點不足後,回來就悶悶不樂。半個多月前,他回到內蒙古的老家待了幾天,本以為他是調整好心態才回來的,沒想到他仍選擇了自殺這條路。
2003年7月5日中午12點半左右,北京大學醫學部一名大二女生跳樓身亡。
據了解,死者是中午12點半左右從9層樓上跳下的。據老師反映,這名學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剛剛還主持過學校的一次活動。平時覺得她性格挺開朗的,有什麼想不開非要跳樓呢?老師們都非常惋惜。問到輕生的原因,他們說墜樓者前段時間有抑鬱症,但具體原因說不清。
2003年9月1日,是新學期即將開學的日子,17歲的萍萍(化名)卻因還未湊齊2000元學費,在爸爸走進房間的刹那,縱身躍下了六樓陽台。無獨有偶,就在兩天後,剛剛考上重點中學的圓圓(化名)也由於家庭經濟拮據,交不起學費,選擇了投河自盡。他留給父親的最後一句話是:“爸爸,真的沒錢嗎?”
2003年12月5日晚9點10分,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會計專業大二的小王以跳樓的方式告別了陽光燦爛的青春。
2002年5月,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雙城鎮發生了一連串的學生集體自殺事件。
還有,還有許許多多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悲劇……
如果說,因為家庭經濟拮據上不起學而選擇自殺,還多少能換來一絲同情的話,那麼,有一個高一學生因為他養的金絲雀死了而不堪忍受打擊選擇自殺,有一個女生因頭發剪得太短而服毒自殺,則實在讓人為之吃驚。吃驚於他們的心理是如此脆弱,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如此之差,吃驚於他們對自己生命是如此漠視,吃驚於他們對家庭、對社會是如此不負責任。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20%左右的中學生,30%的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障礙。
北京師範大學的紀宏教授曾在1378名大學生中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偶爾有自殺想法的學生占25%,經常有此想法的占7%。
有關專家就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盡管有76.44%的學生認識到健康還應該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麵的內容,但對具體的“心理健康”有85.56%的學生不明白具體內容,都知之甚少。
(二)犯罪率居高不下
2001年的一天,小學輟學閑逛的李小雨在回家的路上,一個男孩攔住了她,當她戰戰兢兢地明白那男孩要搶劫她時,便乖乖地把身上的錢掏出來交了過去。事後李小雨想,搶東西這麼容易,何不也仿效一下?於是她買了一把小刀,成功地從一名小學生的身上搶走了一些錢。從此,她一發不可收拾,從2001年3月開始,在學生回家的路上,憑著一把小刀,共搶劫某中學男生150多人,小到幾毛錢,大到百十元。
當最後一次作案被抓之後,李小雨卻還滿不在乎,以為自己隻是做錯了事,還多次問警察什麼時候才可以放她回家。而在被搶劫的150多個大男生中,竟沒有一個敢反抗,甚至連最起碼的逃跑、報警都不會。這起案件的荒唐與尷尬,確實值得全社會思考。
2005年夏天,西部某縣發生了一起出租汽車司機被殺案。案發的第二天,縣城一個小賣部裏來了兩個十五六歲的男孩,其中一個從兜裏掏出幾張還沾著血跡的百元錢要買煙。小賣部的主人是個老頭,順口說道:“錢是哪裏來的?怎麼會有血跡?該不會是搶的吧?”兩個男孩撒腿就跑,老人隨即撥打110報案,於是,出租司機被殺案很快告破。凶手就是買煙的兩個男孩。
原來這兩個男孩都是初中剛輟學的孩子。這一天倆人湊到一起想抽煙兜裏都沒錢,恰好看見自己同村跑出租的張某的車就停在不遠處,倆人一合計,一個搶劫的罪惡陰謀便產生了。於是便上前謊稱要租車去某鄉鎮,張某當然不知是計,便讓他們上車。車行到無人的荒郊野外時,他們提出停車小便,張某說自己正好也要小便,於是就一同下車。當張某正背對公路小便的時候,兩把事先已準備好的刀子便從後麵一起捅向張某,張某隨即倒在血泊之中。
2006年秋天的一個星期日下午,在西部某農村中學的操場上,兩個從本校初中輟學不久的男孩一起打籃球時發生口角,其中一個迅速跑出校門,從西瓜攤上抓起一把刀,返回操場上將另一個當場捅死。
2008年10月28日晚,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05級一名男生,懷揣利器闖入政法學院201教室,將正在給學生上課的教授、博士生導師程春明捅成重傷,最終身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血案竟發生在中國最高的法律學府。
2008年10月4日19時40分,山西朔州市第二高中年僅23歲的高一(16)班班主任郝旭東,在教室巡視學生自習時,被該班年僅16歲的女生李明連捅四刀身亡。據說這位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才華橫溢,曾考中兩所學校的研究生,創作發表了20餘部小說和劇本,血案發生前他和這位女生沒有過任何矛盾。據這位女生在她留下的“死亡筆記”中自稱:“我就是個壞學生,還壞到家了……我恨老師,更恨學校、國家、社會……我要發泄,我要複仇,我要殺老師。”據她要好的同學講,事發當晚,她還說過哪個老師來就要捅死哪個的話。這已經不是單單地對哪一個具體的老師、對學校的變態仇視,而是一種對社會的仇視。不幸,讓年輕的郝旭東趕上了。
這樣的案例可以隨便舉出很多。一份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總數的70%以上。專家指出,14歲至16歲是非常危險的“犯罪年齡”,一定要警惕他們的“暴力崇拜”。一項調查顯示,當問及一些小學生遇到被同學打時作何反應,有45%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打他”。因為從幼兒園起,家長就向他們灌輸不能吃虧,以牙還牙、以暴製暴的觀念。據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表明,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有關專家認為,學校和家庭在孩子走上歧途方麵影響是巨大的。人的社會心理背景主要來自家庭和學校,缺乏關愛、缺乏管教是這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有關專家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有如下幾個值得關注的特點:第一,涉財型犯罪比例大。搶劫罪、盜竊罪兩項共占70%以上。第二,團夥犯罪突出。一般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70%,高的達80%以上。一些犯罪團夥三五結幫,連續作案,集盜竊、搶奪、搶劫為一體,手段凶殘,不計後果,危害嚴重。第三,低齡化趨勢明顯。第四,閑散未成年人犯罪嚴重。據一些省、市高級法院統計,近幾年審判的未成年犯罪,失、輟學又未就業的占60%以上。第五,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部分未成年人作案手段隱蔽,有意破壞現場,具有明顯的反偵察意識。尤其是低齡化現象不容忽視,以至於專家把14―16歲這個年齡段稱為“犯罪年齡”。
(三)審美觀出現畸形
美好的心靈、良好的行為習慣、高雅的道德情操是健全人格的基本素質。這些基本素質的形成,要從小開始,靠漫長的時間熏陶。然而,當今青少年的審美觀卻越來越扭曲,走向畸形。
先說語言美。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往形式,如果說人類最初產生語言是為了交流的話,那麼到了現代,人類又賦予了語言更豐富的內容。人們通過語言傳遞感情、表達愛情,激勵和幫助弱者,撫慰別人的傷痛。語言是人類最動聽的音樂。然而,就是這上帝賦予我們人類最美好的音樂,如今在我們青少年口中卻演變成為一種讓人感覺刺耳的聲音。在校園裏,我們經常能聽到的是“去死吧你!”、“小心我把你滅了”、“你媽的×”,“×你媽”等等髒話。
人類的生存、發展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盡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美的評判標準也在發生變化,然而人類所追求的本質的美卻不會改變,而且還會在社會變革中,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滲透中,凝結出更為璀璨的文明之花。美應該是一種能夠召喚人類積極向上,讓人類感到愉悅的東西。美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美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豐滿。然而隨著中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變革,中國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審美觀,現代西方的審美觀以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的審美觀發生了劇烈的碰撞,對中國新一代的審美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一些學生盲目地模仿西方,崇拜西方文化,自以為很前衛,很時髦,實際上卻丟掉了我們民族傳統中最美好的東西。
本來,做錯了事要說“對不起”;見了師長要說“你好”;分別時要說“再見”;接受了別人饋贈要說“謝謝”等等。這些美的語言不分時空、國度和民族,永遠是人類共同需要的美。而時下在我們的校園裏,說髒話和異化語言的現象已是司空見慣。一些學生張口就說“你去死吧。”“再怎麼怎麼地,我就把你滅了。”“找死呀你!”之類的髒話。仿佛人的生命就像一根鴻毛,可以隨手拋棄一樣,一句話就可以把一個人輕而易舉地置於死地。甚至一些學生之間在嬉戲中也常用髒話。罵者理直氣壯,而受者竟也心安理得,全然不會感覺這是對自己和父母長輩的褻瀆,全然沒有生氣的樣子。相反,這些他們統統稱之為“酷”,而傳統所謂美的語言,卻被看做“老土”而被遺忘了。
再說儀表美。時下我們的學生穿衣打扮似乎已進入了一個誤區。長發飄飄作為女孩子柔美的象征已經很少見到,取而代之的是男生“長發飄飄”;曾經作為中國人標誌的黑頭發、黑眼睛變成了黃頭發、紅頭發甚至綠頭發、黑眼睛了,這叫“帥呆了”、“酷斃了”。原本樸素大方的衣著被乞丐服、露臍服代替了,好好的衣服用刀子割上幾個窟窿、在身上刺上文身,被稱為“有個性”。
小小年紀,叼上煙卷被認為是成熟;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大聲喧嘩被稱之為不拘小節;在馬路上“橫行霸道”,往地上亂扔果皮、紙屑,亂摘花,大把大把地花父母的血汗錢,隨便倒掉飯菜,早戀、性行為,拉幫結派被稱為“新新一族”。更多的是學生的心靈因缺乏滋潤而幹枯了,失去了孩子應有的純真和真善美,取而代之的是自私、偏激和脆弱,孩子過多考慮的是自己的物質享受和心理感受,而缺乏對父母長輩的尊重、溝通和理解。
(四)愛的缺失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將軍站在一座山頭上,旁邊是一排大炮。他問身邊的士兵:“世界上最有威力的東西是什麼?”士兵毫不猶豫地說:“是大炮”。因為它可以把世界上任何山頭炸為平地,把山下所有的敵人全部炸死。將軍搖了搖頭。士兵又說:“是您,隻要您一聲令下,我們立刻會把山頭夷為平地,讓山下的敵人灰飛煙滅。”將軍又搖了搖頭。士兵糊塗了,向將軍問個究竟。將軍說:“是愛,如果我有愛心,眼前這幾千人的生命就會安然無恙了,反之,如果我失去了愛心,頃刻間他們的生命就會化為烏有。這就是愛,愛的力量是最偉大的。”
的確,愛能使人類不斷地繁衍生息,愛能化解戰爭,愛能產生發明創造,愛能起死回生,愛能使冰山融化、大地回春……
說到愛,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父母,也是賦予孩子愛最多的父母。然而,讓中國的父母們感到最困惑、最尷尬、最傷心、最難以理解的是,如今的孩子隻知道被愛,不知道愛人;隻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
《中國人口報》曾經登載過一位母親寫的文章,題目是《愛不妨藏起來一半》。文章寫道:我曾經與我目不識丁的母親一樣,把供養女兒讀書當作自己的本分,我是山溝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金鳳凰”,我幻想著一畢業母親就有好日子過了,誰知出校門三個月,母親就走了。
轉眼我也有了女兒,想想自己童年簡陋的教育條件,一種補償心理產生了。我便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美好的心願為女兒設計著錦繡前程。我幾乎傾盡了心血並犧牲了所有的空閑時間趕場似的帶著女兒去學鋼琴、學繪畫、學舞蹈,我花了上萬元買來的鋼琴讓她恨之入骨,繪畫、舞蹈對她成了一種酷刑。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失落感越深。
一天,我患感冒在家,已經13歲的女兒明明知道,放學後她居然劈頭蓋臉地問:“為什麼還不做飯?懶豬!”
那一刻,我聽到自己心碎的聲音,我這個母親做得太失敗了。
不久,單位優化組合,我下崗了,別人不想要一個整天家務纏身的合作者,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同樣失敗了。在我身上,我看到了比貧窮、考大學、事業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沒有培養女兒對生活的責任感,讓孩子在我的愛中迷失了愛。
還有一個被多家媒體報道過的故事:青海省樂都縣農民陳幫順,靠賣自己的血供兒子陳小良上大學。而陳小良在學校裏卻對同學和老師宣稱,自己的父親是個大老板,家裏很有錢,每天不是泡網吧,就是請同學下飯館。當手裏的錢揮霍完了,他就寫信給家裏,想出各種理由向父親要錢。而他的父親,老實巴交的農民陳幫順,一接到兒子要錢的信,馬上就要趕幾十裏路到縣裏去賣血為兒子換錢,風雨無阻。
一次,陳小良寫信給父親,謊稱自己因為在學校熄燈以後加班複習功課,浪費了學校的電,違反了學校規定,學校要求某月某日以前必須交上罰款3000元,否則,學校就要開除他。父親接到兒子的信一看,學校規定的最後期限就在明天。於是,他便連夜趕了幾十裏山路,到縣城去賣血。到了縣城已是深夜,醫院已經下班,隻能等到第二天才能抽血。這時候,善良的陳幫順還擔心兒子會著急,趕快找到公用電話,給兒子宿舍打電話。千叮嚀萬囑咐,讓兒子別著急,給學校講清楚,明天一大早就把錢打過去。
終於有一天,陳小良因為多門功課不及格被學校開除了,父親陳幫順被請到了學校。當老師問他是不是大老板時,陳幫順挽起了兩隻衣袖,將自己布滿針眼的兩條胳膊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看。原來不到四年時間裏,為供兒子上學,陳幫順總共賣了六汽油桶的血,價值6.35萬元。
真相大白了,兒子陳小良卻不辭而別了。為了找到兒子,善良的父親找到中央電視台,希望媒體能幫他找到兒子。麵對媒體,陳幫順給兒子說了一段話:“回來吧,兒子!不管上不上大學,你永遠是爸爸的好兒子!”
然而,當記者輾轉找到陳小良,急切地將他父親的這句情真意切的話告訴他時,陳小良的回答卻是:“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天底下哪有父親將兒子的醜事滿世界公布的?”真是讓人不寒而栗!
不要以為這些隻是個案,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的法製欄目和《心理訪談》欄目,每天都可以看到隨時隨地發生在我們身邊母女反目、父子成仇的事。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到底怎麼了?我們中國的家庭教育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我們做父母的用千萬倍的愛,培養出的卻是一個個自私、冷酷,缺乏德性、缺乏愛心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