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素質教育的困窘(1 / 3)

“素質”一詞在中央政策文件和國家領導人的用語中出現並強調,始於1985年鄧小平同誌在第一次全教會上的講話。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第一次在文件措詞中把“素質”與“教育”聯係起來。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明確要求:“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7年,國家教委專門下發了《關於目前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幹意見》。1999年1月,國務院轉發的《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將素質教育列為重要的跨世紀工程,同年6月又發表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85年迄今已有20多年曆史。20多年來,關於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十分活躍,單篇論文數量眾多,理論專著也有不少。其中多數集中於素質教育概念的內涵、外延,素質教育概念提出的合理性、表述的準確性,以及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可行性和實施策略等方麵,而且研究都比較深入透徹。那麼,20多年來,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實踐中實施的效果到底怎樣呢?回答是:很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西部農村地區,素質教育仍然處於十分困窘的境地。

一、素質教育的現狀概覽

2007年春天,河南鄭州爆出了一則新聞。

一個大學生招聘會,湧入了3萬多學子,潮水般的人群擠倒了會場的兩扇玻璃大門,把電梯也擠得變了形。

人們不禁驚呼:大學生找工作,怎麼這麼難?!

然而,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卻抱怨說:目前公司招人,比大學生找工作還難!

為什麼呢?

一家知名企業,有一年招收了500多名大學生,但因為受不了在一線磨煉的艱苦,先後走掉了300多名。

有些新員工,上班第一天就遲到,大庭廣眾之下用公司電腦玩遊戲、用公司電話煲“電話粥”,絲毫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一位人力資源部門經理說,他們需要的人才,第一要誠信務實,第二要身體健康,最後才是專業技能。因此,公司每年對新員工的培訓,都要先從講規則、守紀律等最起碼的規矩開始。

這些事看似與基礎教育關係不大,但必須引起我們的警覺和深思。因為問題雖然出在大學生身上,原因卻要從中小學找起。

素質包括哪些內容?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分類,目前比較統一的認識是: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我還是覺得我國教育方針中概括的“德、智、體”更為簡潔、明晰。那麼,實施素質教育20多年來,西部農村地區中小學生的素質到底怎麼樣呢?回答同樣是很不盡如人意。關於德育素質,本書已有專章論述,這裏專就智育和體育兩個方麵來看。

(一)跛足的智育

智,《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解釋為:“智慧;聰明;機智;謀略。”智育,《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解釋為:“發展智力的教育。有時也單指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縮印版)解釋為:“傳授係統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發展認識能力的教育。同德育、美育、體育密切聯係。中國學校中的智育是使學生掌握比較廣博、全麵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能獨立地獲取知識,並能運用這些知識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概括所有解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智育,至少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傳授知識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識、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二是開發智力的教育(使學生逐步變得更加智慧、聰明,更加機智、更有謀略)。三是培養能力的教育(包括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獨立生存、生活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為人類服務的能力)。那麼,實施素質教育20年來,我們的智育到底怎麼樣呢?

先看一個案例,這是2002年全國基礎教育進入課程改革以來,被好多課改專家引用過無數次的案例,叫做《兩份錯誤的預言》:1979年,中國和美國各派出一個教育考察團,分別考察了對方的基礎教育,產生了兩份考察報告。兩份報告在結尾部分對對方的基礎教育各有一個評價。

中國考察團對美國基礎教育的評價結論是:美國學生無論品德優劣、能力高低,無不躊躇滿誌;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大字不識一鬥,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重音、體、美,輕數、理、化;課堂幾乎處於失控狀態,最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裏搖來晃去。結論是: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經病入膏肓,再用20年時間,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和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

美國考察團對中國基礎教育的評價結論是:中國的小學生在上課時喜歡把手放在背後,除非向老師發問時舉起右手,否則不輕易改變;早晨7點之前,在中國的大街上見到最多的是學生;中國學生有家庭作業,是學校作業在家庭的延續;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優秀學生,一般會得到一張證書,其他人則沒有。結論是: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同年級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可以預測,再用20年時間,中國在科技和文化方麵,必將把美國遠遠地甩在後麵。

二十多年過去了,病入膏肓的美國教育共培養出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00多位知識型的億萬富豪,而中國還沒有一所學校培養出這樣的人才。兩家的預言都錯了。

再看一組數字:中國科協有關機構按國際通行方式於1992年和1994年兩次做了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調查的結果基本相同,並令人難以置信:中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僅是0.3%。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2008年的最新調查數據竟是0.26%。

在世界上,美國於1990年先做了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是6.9%。同年,歐共體也做了調查,歐共體公眾的比例是4%。

這些數據是個什麼概念,有什麼意義呢?所謂基本科學素養的核心部分有三個維度:一是對基本科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二是對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的理解;三是對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關係的理解。你不必是科學家,譬如你是學經濟的,你有對上述三個維度的基本理解,知道科學技術如何在社會中發揮作用,懂得加以利用,就具備了基本科學素養。

因此,是否具備“科學素養”與懂得多少“科學知識”是不同的概念。若對照我國近幾十年有90%以上的科研成果未能開發利用,顯見之弊就是: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脫節,科學、技術與社會應用脫節,這與“基本科學素養”第三個維度所要求的正相違背。

美國人查知美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是6.9%,如何提高?隻有從教育入手。美國人把上述三個維度作為科學素養的核心部分。既然是“基本”,那就是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教育所需要專心做的,就是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這便是素質教育的本意。

或許有人覺得這組數字離我們基礎教育太遠,那麼,還有一組數字是直接來源於我們基礎教育的。

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學生實驗能力調查報告》表明,目前我國中小學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很低。對十個省市10621名高、中、小學畢業生的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小學自然各科實驗測試表明:

高中生實驗能力不及格。高中實驗能力滿分30分,及格分為18分。實驗平均分:物理16.77分,化學17.05分,生物17.70分,均低於及格線。

初中生實驗能力滿分和及格分與高中相同,實測平均分:物理17.47分,化學19.16分,生物13.34分,兩科低於及格線。

小學自然能力及格。小學自然滿分40分,及格24分,實測平均分25.42分,略高於及格線。

調查結果還顯示:城市學生得分略高於農村學生。在測試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在簡單操作好於細心操作;模仿型實驗好於設計型實驗。

這方麵的能力,就全國而言,西部地區的學生不如東南沿海的學生;就西部地區而言,農村學生不如城市學生。這從每年的高考成績就反應得特別清楚。

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對中美學生的學習進行過一番比較。他認為,中國的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刻苦、守規矩、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所以他們的基礎知識係統、豐富、紮實,他們非常擅長考試,學習態度非常謙虛。但他們卻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膽小、怕出錯、不善於選擇研究課題、不善於提出問題、崇拜權威等缺陷。他們習慣於對知識全盤接受而不習慣於思考、不習慣於質疑和考證,更不習慣於做實驗和參加實踐。他們說起理論來都是一套套的,一旦讓他們動手操作,他們往往卡殼。而美國孩子盡管基礎知識不牢固,但他們膽子大,天不怕地不怕,且動手能力強。打個比方說,中國學生是貼在教室裏的一張畫,中看不中用,而美國孩子則是翱翔在藍天上的小鷹。

當社會上開始對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作出“有知識沒文化”、“高分低能”的評價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多少年來為之自豪的智育,竟然也是跛足的智育。

(二)失敗的體育

我寫下這個小標題的時間是2008年8月24日,正是第29界北京奧運會閉幕的日子,也正是我國體育代表團在奧運會上捷報頻傳的時候,16天的奧運會,我們每天奪得的金牌多數都在四五枚以上,總數達到了51枚,高居世界第一,遠遠超出其他代表隊很多,成為奧運會曆史上中國代表團創下的最高紀錄。據說在奧運會曆史上,金牌排行榜第一的位置,1952年前由美國和前蘇聯交替霸占,1952年之後至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撼動過美國獨霸金牌榜第一的地位。這消息無不讓每一個國人為之欣喜若狂,為之歡欣鼓舞,也為之精神振奮。於是,媒體又開始盛讚80後、90後的拚搏精神和責任感,和半年前對他們的責難聲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這個時候,我卻不合時宜地想到了幾年前同樣是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有關中、日學生在夏令營裏發生的故事。不管那故事的真實性如何,讓我陷入深深思考的是:競技體育的獲勝,能否說明整體國民的身體素質就增強了?我看未必。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派出一個600多人的代表團,參加幾十個項目的體育比賽,小的項目由幾人參加,大的項目也不過十幾、二十多人參加,是個什麼概念?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之後,有一句特鼓舞國人的口號:“再大的災難除以13億,災難就變得微不足道;再小的愛心乘以13億,就會變成愛的海洋。”我不知道在這裏應該乘以13億還是除以13億?

且不說一次奧運會金牌居第一,說明不了我們的競技體育強大,更說明不了我們已經躋身世界體育強國之列。誰都知道,我們在田徑、三大球等奧運會比賽的大項目上,和世界強國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們獲得的金牌數雖然居第一,但是我們掛金牌的運動員數卻不是第一。即使將來我們的競技體育在奧運會上所有項目都包攬了金牌,也不能說明我們國民整體身體素質都強健了。

所以,欣喜若狂也好,歡欣鼓舞也好,精神振奮也好,都是應該的。隻是我們在高興、歡呼、振奮之餘,是否應該冷靜地思考,如何借這次奧運會的東風,掀起一場全民強身健體的熱潮,把我們全體國民的身體素質向上提高一步。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要深思。

早在上世紀40年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就主張,教育應該是“活教育”。“活教育”的目標是教學生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做現代世界人。他提出做人的五個條件:健全的身體、創造的能力、合作的態度、服務的精神、世界的眼光。他認為,身體對人的道德學問有極大的影響。身體不健康,對個人是不幸,對國家也是損失。所以,他主張,強國須強種,強種須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