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素質教育的困窘(2 / 3)

那麼,實施素質教育20多年來,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到底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

教育部2003年向社會發布《2002年學生體質監測結果公告》,公告發布的數據表明,我國學生“部分身體素質指標水平呈下降趨勢”,與2000年相比,2002年“我國學生的速度、爆發力、力量等素質”在與1995年相比下降的基礎上,繼續下降。

讓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1)據統計,亞洲1000萬盲童,有40多萬生活在中國。中國兒童中有100萬人患有近、弱視。其近視率所占比例為小學生21%,初中生43.6%,高中生66.5%。

(2)據調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7―17歲男孩子的平均身高增長了5.9厘米,體重增加了6.6公斤,女孩子平均身高增加了5.5厘米,體重增加了4.5公斤。近幾十年內,盡管中國青少年的體重、身高有所增加,但其體質卻都有明顯下降,尤其是在耐力方麵更是脆弱,在大學生中間尤為明顯。

(3)來自高校的信息顯示,在不少高校每年的軍訓中都有許多學生因暈倒而不能完成軍訓計劃。其實,學校在製定軍訓計劃時,已經充分考慮到高考剛剛結束,學生身體素質可能不太好,因而把訓練強度降到了最低,即使這樣,也還有許多學生承受不了。

(4)某高中高考前把考生集合起來講解考試注意事項,不到20分鍾時間,竟有三名學生當場暈倒。

(5)一所農村初中上體育課時,老師安排全班學生練習長跑,竟有十幾名學生發生嘔吐、暈厥。家長狀告體育老師給學生安排的運動量過大,因此還引起了媒體關注。

(6)我曾在幾十所農村中學10000名初、高中學生中做過統計,有15%左右的學生有少白頭。甚至在小學生中出現少白頭的也不少。

有一位農村中學高中畢業班班主任告訴我,他所教的班級60名學生從一年級開始,近視的有23個。二年級時候,戴眼鏡的已有33個,進入畢業班,近視的學生已發展到49名,超過80%。

他說:“每天站在講台上,麵對下麵一片鏡光閃閃,我都有點眩暈,有點揪心。說實話,這都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後果,也是老師的一種無奈。看看各地的高考班都在拚命,你不去拚命就不行。學生一進入高三,每個教室的黑板右側都掛一個倒計時牌,學生從早上5點起床上早讀,一直到晚上10點半才熄燈睡覺,整整17個半小時都淹沒在書山書海裏麵,哪能不近視呢!況且,有些學生課間不去休息,學校也取消了畢業班的體育、音樂課。”

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光是高中,小學和初中也同樣。隨便走進任何一所小學,你很容易發現,現在的小學生中,戴著眼睛、麵無笑容、少年老成的“小博士”們越來越多。

這些就是我們體育教育的成果!

難怪在西部農村流傳著一種說法:“現在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是人才。考不上大學的,回到家裏,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種田不如老子,養豬不如嫂子,和廢人沒多大區別!”

我們常說,體育抓不好要出廢品。看來還是農民說得實在!

二、素質教育麵臨的困惑

素質教育的概念提出至今已經20多年了,期間,關於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從來就沒有間斷過,而且應該說越來越深入。關於素質教育的實踐更可謂轟轟烈烈,全國先後樹立了湖南汨羅、山東煙台等一批典型,各省市也都樹立了典型。為什麼在西部農村實施素質教育的效果會這樣糟糕呢?當前西部農村實施素質教育到底麵臨哪些困惑呢?

(一)理論的困惑

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是一種教育形式,還是一種教育思想?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和各教育階段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專家們各有各的解釋,而且都自成體係,各有道理。然而,在一線從事教育實踐的老師們則不然,他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就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了。有理解為一種教育思想的,也有理解為一種教育形式的;有和基礎教育統一起來的,也有把他們對立起來的。

素質教育是上世紀80年代,基礎教育開始走向“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極端,相對於“應試教育”提出的一種對策。明確了素質教育提出的這一曆史背景,我們就不難得出結論:素質教育隻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目標,甚至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教育理想,但決不能理解為一種教育形式。因為,迄今為止,教育的形式可以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可以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可以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等,卻沒辦法分為素質教育和別的什麼教育。實際上,不管什麼教育都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

關於素質教育概念的內涵,專家們研究得很深入,解釋有很多,我覺得最簡單明了、最準確具體的還是教育部前副部長柳斌的解釋,就是使學生“全麵發展、全員發展、和諧發展”的教育。所以,基礎教育階段提倡素質教育,我們還是在搞基礎教育,並沒有產生另外一種新的教育形式。之所以有素質教育概念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基礎教育曾經在一段時間,在教育思想、教育目標上走偏了,要糾正過來,沒有新的概念產生就不足以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從這個意義上講,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的葉瀾教授提出的“新基礎教育”的概念似乎更容易被人們接受,且不容易引起混亂。

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素質教育也不是基礎教育一個階段的責任。素質教育是個曆史範疇,隨著我國社會實踐、教育實踐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內涵也隨之豐富與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中期,素質教育僅僅針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片麵追求升學率”而言;90年代以來,素質教育不僅針對基礎教育,還涉及我國的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甚至學前教育、家庭教育,等等;第三次全教會以來,素質教育被賦予新的內涵,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素質教育不是一種空想的理想主義,而是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是適應時代、社會需要和個人全麵發展需要的高質量教育,是真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體現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精神實質的高水平教育。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素質教育,是對基礎教育提出的高標準要求,而不是要產生一種新的教育形式。

那麼,基礎教育到底要為學生打什麼基礎呢?第一,要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或終身發展打基礎;第二,要為高等教育打基礎;第三,基礎教育是整個社會和國家發展的基礎。明確這一點很重要,“應試教育”隻重視“為高等教育打基礎”,而忽略了另外兩個更重要的基礎。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行政領導就不會再大會、小會、不厭其煩地大講、特講: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素質教育也不是不要質量。實際上,一開始就沒有人說過實施素質教育不要考試,不要質量。相反,高素質的學生從來都不怕考試。

(二)社會的壓力

來自社會的壓力,是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

一是來自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教育,這種思想中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極成分,如“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封建思想,是違背素質教育思想的,這些思想使一些家長對素質教育難以真正理解和接受,有些家長根本不管孩子應該學什麼、適合學什麼,反正分數越高,素質越高,隻要考上大學就行。有了這種思想意識,素質教育必然要麵臨巨大的壓力。比如,一些家長就求校長“別再拿素質教育做借口”,希望他們“實實在在抓教學”。

二是來自我們的社會現實。不可否認,我國現階段,甚至未來幾十年、上百年,仍然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農村和城市,農民和公職人員的生存、生活狀態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相信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這個差距會逐步縮小。但是,我們也要客觀地承認,差距的縮小需要假以時日,這個時日是多長,沒有人知道。那麼,現階段農民期望縮小這個差距的主要途徑,還是寄希望於孩子能考上大學,完成鯉魚跳龍門的一躍,實現光宗耀祖的理想,徹底改變子孫後代的生存、生活狀態。這也是素質教育麵臨的最大壓力。

三是來自教育環境。素質教育是個係統工程,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但是,目前不利於素質教育實施的社會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麵:第一,家庭環境問題。有些家長雖然望子成龍,卻不注意教育方式與自身榜樣的作用,如有的家長追求吃喝玩樂、迷戀賭博等,自然起不到表率作用;離異家庭和“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也較多。第二,學校周邊環境問題。學校周邊不同形式的商業活動尤其是網吧的存在,對學生有不可低估的消極影響。第三,社會大環境問題。社會腐敗現象及某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存在,媒體、社會對高考成績或奧賽冠軍的盲目渲染等社會大環境,對素質教育的推進也存在不良影響。第四,學校的工作環境問題。學校以外的各職能部門對學校工作支持不夠,有些部門將權力部門化或個人化,以致造成工作上的衝突是常有的事。有些職能部門動不動就對學校亂收費、亂罰款。第五,市場經濟的負麵導向。21世紀初出現的“學校經濟”、“高考經濟”對強化“應試教育”起到了極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產業”應是義務教育以外的問題,但是學校的經費不足促使大多數義務教育階段公立學校的校長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創收、爭取社會資助上,難以保證教育目標的真正實現。

(三)製度的束縛

素質教育在實踐中遇到的製度束縛主要來自兩方麵:一是評價製度,二是用人製度。

我國現行的教育評價製度,突出表現為高、中考製度,對素質教育的實施構成的束縛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目前,高考指揮棒不僅“指揮”高中,左右初中,對小學甚至幼兒園的輻射或引導作用也十分明顯。此外,評價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體係也不夠健全。關於如何減輕中小學的升學壓力,和改革高考製度,理論界已經探討了多年,目前有兩種典型意見:一種認為,在我國現階段取消高考製度是不現實的,但必須改革高考的內容和形式。考試內容應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淡化其選拔功能,強化其造就功能,著眼於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不要追求考試內容的偏、難、繁;考試方式不要太死板,要扭轉一張考卷決定命運的局麵,可以筆試與麵試相結合,也可以嚐試國家統一考試與各大學自主考試相結合的辦法等;考試的時間、地點可以多樣化。另一種意見認為,可以嚐試高考與中小學教育脫鉤的辦法,實行高考報名社會化,即中小學教育嚴格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隻追求合格率,不追求升學率,即不以升學率的狀況來評價學校、教師等。

應該說這些探討都是很好的,但這些探討畢竟都還處於理論階段,不能說對實踐沒有一點指導作用,起碼人們都明確目前一張考卷決定一個考生命運的高考製度還在。隻要這個製度還在,它對素質教育的束縛作用就不可以低估。

此外,我國現行的用人製度及人才標準、就業渠道也製約素質教育的推進。各行各業的人才標準缺乏科學定位,唯求高學曆;就業崗位與需求缺乏必要的預測和計劃性。社會用人製度導向使得千軍萬馬都擠高考“獨木橋”;經濟、產業和勞動力市場與教育脫節,導致就業渠道不暢,並由此導致升學競爭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