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地方行政長官也有苦衷,也有說道:地方就這麼大,單位就這麼多,可以就業的崗位有限,你的孩子是學師範的就應該就業,別人的孩子不是學師範的就應該在家待著?人都得活著,誰都得吃飯,這是硬道理。況且,很多非師範類畢業生還是我們中層幹部的子女,他們的家長還在為我們的經濟建設作著貢獻呢!至於下崗職工再就業、複轉軍人安置,那可是關乎穩定的大事。好在我們的教師隊伍每年都有很大的缺口,優秀的師範畢業生又不願到我們西部來,我們的講壇總得有人站著呀!此話的確不謬。
教育行業成為安置就業的又一熱點是行政領導開始爭著到教育係統做官。在西部地區,不光縣區級教育局長是鄉鎮書記競爭的熱門位置,近年來連縣區級重點高中校長也成為鄉鎮書記競爭的熱門位置。2006年,在西部某地級市就有一所重點高中的校長被一位鄉鎮書記競爭到,他一到任就宣布將自己的鋪蓋搬入學生宿舍,他要和學生同吃、同睡、同學習,來年高考要打翻身仗,其氣勢的確是我們這些書生無法比擬的。此事曾作為抓教育質量的正麵典型被該市媒體報道過,不過後來的高考是否打了翻身仗似乎沒有報道。行政官員爭著到教育係統做官,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教育的地位的確提高了,憂的是如果是因為熱愛教育事業,真心想為教育事業發展做一份貢獻,那對教育無疑是一個福音,怕就怕是因為貧困地區確實找不到更好的單位,教育是個大口,管得人多、錢多,手中的權力大,那可就是教育的厄運開始了。
四、教育行風成為人人詬病的把柄
可以說改革開放30年來,教育問題始終就沒有離開過中國公民的視線,始終就是中國老百姓關注的熱點。不過30年來人們對教育問題關注的焦點,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轉移和變化。這種轉移和變化,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一是上世紀80年代,因一篇報告文學《神聖憂思錄》引發的、關於教育問題的全國大討論,人們把對教育問題關注的目光集中在如何盡快解決我國基礎教育“土台子、泥孩子”的辦學條件上。二是進入90年代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行業收入逐漸拉開距離,教師工資偏低,而且不能按時發放的問題開始突現,教師紛紛開始下海經商、跳槽轉行,教師隊伍開始出現不穩定的問題。人們又把對教育問題關注的目光轉投到了如何盡快提高教師待遇、及時發放教師工資、穩定教師隊伍上。三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和農村、東南沿海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迅速拉大,教育的差距也開始擴大,出現了西部地區教師和學生向東南沿海流動,農村教師和學生向城市流動的現象,導致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於是,人們對教育問題的關注目光又集中到了教育公平的問題上。這種關注,不光是普通老百姓,連續多年的全國“兩會”上,教育問題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議論最多、提案最多的議題。
這樣的關注是主流、是多數。如果僅僅是這樣的關注,說明我們的教育事業發展是健康的,教育出現的新問題一個一個都被解決掉了,問題越來越少,我們的教育事業完全可以用朝氣蓬勃、積極向上來概括。如果僅僅是這樣的關注,我希望教育永遠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那樣的話,教育作為國計民生戰略重點的地位將會越來越穩固。但是,事實不僅僅是這樣,在關注教育的諸多問題中,教育的行風問題也成為人們詬病教育的一個熱點,這種詬病集中在教育的亂收費問題上。這又不得不讓人深思。
說到教育的亂收費,應該說發達地區比貧困地區嚴重,城市比農村嚴重,重點學校比普通學校嚴重,但是反響最強烈、查處力度最大的卻是西部農村地區。這可以理解為西部農村地區貧困,家長承受經濟負擔的能力有限,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遇到學校不合理的收費反響強烈。而發達地區和城市,家長對子女教育問題更加重視,經濟承受能力又強,所以對於學校不合理收費反響不是很強烈。但這隻是表麵現象,隱藏在學校不合理收費、甚至亂收費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首先還是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的惡果。其次與教育的行風被敗壞有關。
說到教育的行風被敗壞,一是來自急速膨脹的市場經濟和物欲急速橫流的社會風氣,教給了一些教師金錢至上、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思想。二是直接來自官場的“官本位”思想。不知什麼時候,在西部農村地區,中小學校長也變成了官。在發達地區和城市正大張旗鼓地提倡校長隊伍專業化、專家化、學者化的大潮中,西部一些地區卻反其道而行之。曾幾何時,教師隊伍中那些基本素質不合格,缺乏事業心、責任感,被那些自以為清高的優秀教師們看不上眼的末流教師,突然在一夜之間竟然搖身一變都做了學校校長,竟然也坐在那些優秀教師麵前指手畫腳起來。這時候,那些原本以為自己是個優秀教師的人,頓時瞠目結舌,覺得無地自容起來。官場上那些跑官、買官、賣官的現象,在西部農村地區的教育行業並不是新聞。對於這種現象,有些行政領導竟然坐在大會上義正詞嚴地說:你不跑,我怎麼知道你想做官?官總是少數,能做官的人有很多,你不跑我怎麼知道你能做官?言之鑿鑿,無可辯駁。於是做校長要跑、要買,評職、晉級,甚至評優樹模也要托門子、拉關係,這在貧困地區並不鮮見。看到原來在小學、沒教過幾天書的自己的同事、同學竟然都破格評了中學高級職稱,那些在高中教書的所謂優秀教師們,隻有佩服自責之意,哪有教書育人之心?於是,教育行業原有的靠能力和本事吃飯的行規被徹底打破,原有的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良性競爭格局被徹底打破。難怪有那麼多行風問題!
西部農村教育戰略重點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和東南沿海相比,既有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更有經濟的原因。總之,主客觀原因都有。有人認為,由於東、西部經濟發展存在著巨大差距,才導致教育產生了巨大差距,我不完全同意。
東西部經濟發展的確存在著巨大差距。但是,自從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用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來概括一點都不誇張。不少地方,尤其是占有了地下礦藏的地方,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成倍,甚至成數倍地增長。如今,在西部任何一個市級以下的小城隨便走走,你就會發現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休閑廣場,以及領導們坐的小車,和任何發達地區相比都不遜色。為什麼在經濟最困難的上世紀90年代,西部地區同樣會有不亞於全國任何地方的、那麼高漲的“普九”熱情,如今,經濟迅猛發展了,辦教育的熱情卻會大減呢?主要原因還是存在於各級領導心目中的那個政績觀在作怪。
“普九”重點解決的是學校的校舍,試想,一個地方一夜之間建起了一大片嶄新的學校,又全都是樓房,那個地方的行政長官政績該有多大?上級領導來了一看,該有多風光,多有麵子?“普九”結束了,抓教育還抓什麼?說是百年樹人,雖然有點誇張,但是,要培養出有用的人才,確實需要時間。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需要經費,但是,人才的效益又不能很快顯現出來。一個小孩,即使從小學開始算,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4年,就用去了16年。即使不讀大學,高中或職業高中畢業就算人才,這12年的時間也大大超出了一般官員的任期。誰願意幹這“看不見、摸不著”,“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再說,教育工作未必出力就能討好,哪有城市建設那麼省事、省時、省力,又容易討好。即使有官員有自己的見解,明白教育的重要,但是,現行目標管理,上級定下的目標,經濟是硬指標,教育沒有很具體的目標,特別在質量方麵,更無法有具體目標。於是,教育成了軟任務,而其他都是硬任務。軟任務完成與否無所謂,硬任務則不得不完成。事實也是如此,從來沒有聽說過,哪個地方長官因為沒有抓好教育而被免職的。
這恐怕才是西部地區戰略重點失落的更真實原因。
五、教師待遇重新成為製約教育發展的焦點
2008年9月10日,是我國第24個教師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部分貧困地區、特別是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的優秀教師,請到中南海參觀,並召開座談會。在和優秀教師座談過程中,溫總理又一次重申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的思想。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也都紛紛采取不同的形式慶祝教師節。這似乎讓全國的教師感覺,又到了一年一度春意濃濃的季節。然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慶祝教師節的一篇講話,被媒體報道之後,又一次喚醒了西部中小學教師對自己工資問題的思考。
汪洋書記的講話中有一條,要盡快解決廣東省代課教師工資過低的問題。說廣東省的代課教師每月隻拿2000多元,隻有正式在冊教師每月7000―8000元的三分之一。必須盡快縮小這個差距。這不能不讓西部地區的所謂正式教師為之汗顏、為之羞愧、為之自卑。
不過,汗顏、羞愧、自卑之餘,他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們還是不敢和廣東的教師比。人家畢竟是經濟發達地區,我們身處經濟欠發達地區,雖然幹的是同樣的工作,都在教書育人,但是經濟條件差距太大,他們知道沒有可比性。但是,他們就和當地的其他行業相比。比的感覺同樣是汗顏、羞愧和自卑。
2006年下半年,西部各省開始新一輪的工資改革。首先感到寒意的是中小學校長。因為,在這次工資改革以前,教育工作者的工資實行的是兩條線:一條線是職稱係列,一條線是中小學校長係列。而且規定中小學校長可以在兩條線中間選擇,就高不就低。於是,很多校長選擇了校長係列。因為,校長係列的工資基數一般高於中級職稱,低於高級職稱。這次工資改革突然取消了校長係列,而改為管理係列和職稱係列。校長仍然可以在兩個係列之間選擇,但是管理係列已非昔日的校長係列,它比職稱係列要低很多,和學校的後勤服務人員是一個標準。再回過頭來選擇走職稱係列吧,他們的職稱已不能和昔日同學、同事相提並論了。他們大多已經早都是高級職稱了,而校長們很多還是中級甚至初級職稱。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他們業務能力差嗎?還是他們的工作責任心差?都不是。相反,能從教師做到校長的,大多數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埋頭實幹的業務骨幹。之所以職稱低,是因為在西部地區,每次職稱晉升都是有指標限製的,僧多粥少,競爭非常激烈。有一些事業心比較強的校長,就主動把指標讓給了教師。教育行政部門也鼓勵、倡導,有時甚至勸導校長,以一線教師為主,顧全大局,來化解矛盾,校長們一般都會接受。因為工資也不是太吃虧。於是,便有了現在的結果。
上述問題在工資改革之初,很多地方的校長都紛紛聯名,采取各種形式向上反映過,但是,最終都無果而終,不了了之。據說這次工資改革動得比較大,後麵還會有政策,他們隻好打掉牙齒往肚裏咽,硬憋著一肚子怨氣等著吧!不過,他們也終於明白了謙讓的代價!
時間到了2007年,各地又一次進行工資改革,這次改革實行工資和津貼兩部分合成製。工資和津貼基本相當。就普通公務員而言,工資一般1000多,津貼最少的也是1000多。但是,國家公務員先改了,教師則沒有。據說教師工資緩後就改,教師們隻好等著。時間又過去了一年,到2008年教師節,眼看就要邁入2009年門檻了。國家公務員的津貼從2007年7月算起,已經領了一年多了,教師的津貼在哪裏?政策規定是怎樣的?不光教育行政部門不知道,地方行政長官也不知道!
不要說和東南沿海年薪10萬相比了,就西部地區而言,一般中小學教師的月工資就是800元到1000元多一點(個別即將退休的中學高級教師2000元剛露頭),和普通公務員相比,還不到他們的一半收入。而2008年又正好是國家千方百計控製物價上漲的一年。你說,西部的教師能安心教書育人嗎?他們能不苦悶、彷徨、疑惑嗎?
國家不是都有《義務教育法》了嗎?不是《義務教育法》規定“教師工資不低於或略高於公務員工資”嗎?這才趕上公務員工資不到十年時間,能夠抬起頭來做人不到十年,怎麼我們又比公務員差那麼大一截呢?
當然,很多教師都相信,政府不可能不給教師發津貼,隻是不了解政府的計劃和步驟,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發多少,才苦悶、彷徨、疑惑罷了!不過,今後如果每一次工資改革都這樣,把教師作為另類,老是緩後再改的話,教育還叫戰略重點嗎?搞不好,要不了幾年,再過教師節,又要過成“發工資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