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戰略地位的失落(2 / 3)

書記在座位上正了正身子,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話。內容大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這幾年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作為興縣富民的重中之重來抓,幾年下來投入了不少資金,使教育的基礎設施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部分講了教育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告誡大家要堅定不移地、始終把教育工作作為振興縣域經濟的戰略重點來抓,並且努力抓緊抓好,絕不允許有半點鬆懈和馬虎。書記的講話很精練,總共不超過20分鍾。會議很快結束了,冒著西北冬季特有的凜冽寒風,大家走在回家的路上,彼此詢問著:今天開的什麼會?大家共同的回答是不知道!

但是很快大家就明白了,時間是第二天晚上。因為這天晚上,很少有機會走上電視屏幕的他們,幾乎同時在該市電視台的新聞欄目發現了自己昨晚和縣委書記一起開會的鏡頭。新聞內容是:某縣傳達市委電話會議精神不過夜,連夜商討堅持戰略重點不動搖的大計。

老實說,對於要不要講這個故事,我足足考慮了半年,內心非常矛盾和痛苦,但是最終還是講出來了。因為,教育成為這樣的戰略重點,在西部地區實在是太普遍了。也許你會認為這隻是個特例,那麼我還有一個例子:

2007年春節剛過,就傳來教育部、財政部等幾部委聯合對西部地區部分省進行“兩基”複驗的消息。於是西部地區迅速行動起來,文件、會議、檢查接踵而來,大張旗鼓地迎接國家驗收。不久,便在西部中小學教師中悄悄地,但卻十分廣泛地流傳了一條很長的手機短信。內容是:“某省‘兩基’要複驗,聽說來的是國務院。迎驗之術逐級傳:蘿卜要有坑,盆要扣住甕。六年資料全部看,是否真假你莫管。數十冊表相互牽,小學中學須連環。印機夜夜轉,加班又加點。周末不得休,哪管饑與寒。冊表堆如山,首長還嫌慢。可憐貧困縣,汗錢貼表麵。校舍固依然,硬件何曾添?蒼天不長眼,遇虻受可憐,最怕我少年,如把假習染。學生逾牆走,有誰顧得管。”短信語言雖偏激,且有對上不敬之處,但所反映的基本事實卻沒有多大出入。據說,個別地方在驗收團到來之前將多年拖欠的教育經費都逐一算清撥付,但等到驗收團走後又如數收回了。

“兩基”達標之後,中央和各省為了督促地方政府繼續加大基礎教育投入,不斷改善和提高基礎教育的辦學水平,都相繼提出了一係列普及、提高的措施,包括“兩基”複驗,普及實驗教學,普及計算機教育,以及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簡稱“雙高普九”)等等,本意和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在西部好多地區的縣以下地方政府,並沒有投入多少資金。每次運動到來之前,幾乎都做著同一樣工作,那就是粉刷校舍,油漆門窗,刷寫標語,鄉鎮與鄉鎮之間,相互拆借圖書、微機,以應付檢查驗收。即使有有限的設備添置、設施改善,也是學校自己掏錢,幾年下來搞得校校都是負債累累。

在西部地區所謂教育基礎設施的改善,實際上是指建學校、蓋樓房,僅此而已。因為那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領導們也都願意幹。但是,也正因為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又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個地方新建了一所學校,至少要給四屆領導算政績。第一屆領導開始調查論證、規劃設計、征地動工是政績;第二屆領導督促建築施工是政績;第三屆領導組織竣工驗收也是政績。到了第四屆領導,人們以為這下該算不上了吧,其實不然,學校是早都蓋成了不假,但是欠施工單位的資金幾百萬、上千萬呢,是他這一屆還上的,你說算還是不算?不但應該算,而且他這一屆功勞似乎還最大。

二、經費投入不足是製約教育發展的瓶頸

盡管前文已述,自從2001年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之後,農村義務教育開始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新機製,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有了基本保障,教育真正開始成為行動上的戰略重點。但是,就國家而言,我們仍然沿襲著一種窮國辦大教育的思維。我們每年的教育財政預算比例還達不到GDP的4%,不但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還趕不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盡管國家每年都在增加預算,2008年預算1576億,比2007年的1076億增加了500個億。但是有專家統計,盡管教育經費的60%用於義務教育,但用於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隻占其中的25%。

在西部地區,以縣為主的政策並沒有真正落實。相反,和“普九”期間相比,縣級財政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按財政收入增加的比例計算,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

因為,“普九”之前,縣級財政投資義務教育的大頭是負擔教師工資。2001年“新機製”實施之後,西部地區教師工資基本上由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來承擔,特別是貧困地區,幾乎全部由中央財政承擔。在免除雜費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所需資金方麵,陝西、甘肅、新疆、廣西等省自治區都明確表示地方承擔的比例由省級政府本級財政承擔。雲南、重慶則由中央財政承擔了80%,省本級財政按地區經濟狀況不同,最少承擔10%,最多承擔20%,其餘基本由市級財政承擔,隻有個別經濟狀況比較好的縣承擔了10%。2005年,國家又啟動了“危房改造工程”,在西部地區,危房改造的資金,中央財政負擔了50%,省以下政府財政分攤其餘50%。有些省級政府本級財政全部承擔了地方承擔的份額,另有重慶、雲南、四川省級政府承諾承擔轄區內部分貧困縣的經費,而對轄區內經濟狀況較好的市縣,地方承擔的份額再分配給省級以下的政府。

有人做過統計,2006年四川和內蒙古實施“新機製”經費負擔情況如下:

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繼續強調:地方財政“用於實施義務教育撥款的增長比例應高於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保證按照在校學生人數的義務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所謂地方政府,應該包括省、市、縣三級。但是,除過部分省級政府責任落得比較實外,市、縣兩極的責任落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特別是縣一級政府,這在2007年教育部組織的對西部地區“兩基”複驗中已經反映得很清楚了。

財政投入不足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呢?

一是使學校債務纏身。盡管地方政府投入不足,教育行政部門還是想盡一切辦法來迫使政府投資,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比如為了緩解生源增加帶來的校舍緊張的壓力,有不少地方出台了“學校貸款,政府貼息”建學校的政策。比如為了使學校盡快實現信息化,有不少教育行政部門製定了“一次賒欠,分期付款”購買微機的政策。這些政策出台的動機是好的,但結果使學校背負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二是一些地區校舍仍然嚴重不足,尤其是城鎮學校操場麵積嚴重不足,甚至沒有操場。大班額現象十分突出,從七八十人到上百人的都有。農村中小學與教育質量直接相關的圖書、閱覽、微機、語音、實驗室幾乎沒有。

三是教學設備嚴重匱乏。在西部農村中小學,圖書室存放的大都是“普九”以前配置的圖書,很多是“文革”以前出版、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價值的書籍。因為當時資金短缺,又為了迎接驗收,實際花錢購買的新書並不多,好多是發動學生捐來的。農村孩子家裏能有什麼好書捐呢?近十多年來,很多學校又幾乎沒有購買過一本新書,師生又能有什麼可看的書呢?

“普九”期間,西部農村學校實驗室大都是按照當時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二、三類標準配備的,近十多年來近乎沒有任何改變。且不說當時的標準到現在是高是低,2002年開始,國家逐步在全國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程標準、教材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應該與教材配套的實驗設施卻沒有多少改變。迄今為止,西部農村80%的小學教師沒有機會接觸微機,何談信息技術教育?

體音美教學器材奇缺,在西部農村非常普遍。中小學體音美課程形同虛設,學校沒有生氣,吸引不了學生,又何談素質教育?

經費投入不足造成的後果還不隻這些,比如教師的激勵機製問題。學校沒有經費獎勵教師,也沒有能力吸引和留住人才,所以才有“孔雀東南飛”的現象產生,西部地區大量優秀教師流往東南沿海,師範類優秀畢業生不願到西部地區任教。比如學校辦公經費的問題。考試以及與學生學習有關的經費支出,過去都是學生自己出,現在一律不能收,學校全部負擔不起,辦公經費哪裏來?比如校舍維修的問題。實施“新機製”以前,各學校的危房改造采用的是申報項目短期突擊方式解決,實施“新機製”以後采取固定資產折舊的辦法按比例撥付危房改造資金。這些錢用於校舍一般性的修修補補還可以,如果危房過多需要重建,錢又從哪裏來?

三、教育行業成為人人爭搶的“唐僧肉”

盡管地方政府投資不到位,盡管學校經費捉襟見肘,也盡管正常辦學仍然很困難,但是,在西部農村地區教育行業仍然是人人爭搶的“唐僧肉”。

首先是審計、物價等執法部門緊盯教育不鬆口。原因有三:一是再貧困的地區總是村村都有學校的,數量多,攤子大,雖然養的都是“窮和尚”,但“廟宇”夠大,容易罰到款。雖然都不夠多,但“積小流可以成江海,積跬步可以至千裏”的道理他們太清楚了。所以每年他們都要在學校走一走,每年一個二三十萬人口的小縣,交給上述一個部門的罰款二三十萬那就等於沒有交罰款。二是從事教育工作的所謂知識分子群體,有其自身的弱點:膽小怕事,怕麻煩,遇事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息事寧人,最終結果是用花錢買平安來解決問題。所以,上述部門嚐到了教育上好罰款的甜頭,所謂“執法”,在這裏屢試不爽。三是由於貧窮,也就容易產生奇思怪想,往往想出一些旁門左道來增加收入,也不一定全是為了個人打算,很多時候還是為了事業能夠幹好,但又畢竟做出了違規違紀的事,難免授人以柄,所以也隻好聽任擺布了。

其次,教育行業成為權力部門和商家發財的重要場所。

一是權力部門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以各種堂而皇之的名義向學校攤派。最典型的是每年秋季報刊征訂季節,好多地方提出了“黨報黨刊進班級”、“學生人手一份”等口號,美其名曰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是想方設法向學校要錢。以一個二三十萬人口的小縣來說,僅征訂黨報黨刊一項,每年教育係統至少要花去四五十萬元。盡管有關部門曾經三令五申,明確規定各級都不得向學校硬性攤派黨報黨刊,但是,攤派現象近年來仍然有增無減。另外,紀檢、監察、審計、物價、財政等部門的報刊,學校也不敢不訂。到了征訂業務報刊時,校長手裏已沒有幾個錢了,隻能反複考量,最後隻能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了。這樣一來,農村學校資料匱乏、信息閉塞的現象隻能是愈演愈烈了。

二是各類商家都把教育市場當做獲利最好的競爭場所,千方百計在學校、在學生身上下工夫。各種質量低劣的複習資料、練習冊充斥教育市場。商家們巧妙地利用利益驅動的原則,誘使教育內部一些貪欲極強,又有一定權力的人迫使學生購買,既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又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學校周圍設攤擺點,影響學校正常秩序的現象屢禁不止。

近年來流行關注弱勢群體的話,誰是弱勢群體?在西部農村地區,教育行業就是任人宰割的弱勢群體。誰來關注呢?

再次,教育行業在西部地區成為安置就業的唯一行業。在西部農村地區,尤其是縣以下,可供就業選擇的部門非常有限。比較好的,諸如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都上劃實行了條條管理,人事權不在縣級。黨政事業單位數量有限,用人數量當然也有限,有些部門幾年也不進一個人。西部農村又沒有幾個像樣的企業,唯一效益好的企業就是煤礦,但那畢竟屬於危險行業,效益再好,也很少有人搶著去。於是人們唯一看好的就是教育。雖然不是什麼紅火工作,但卻穩定,工資雖然不高,但有保證,又沒有危險,職業還算體麵,誰能不動心呢?於是,大量非師範類畢業生做了教師,軍人安置做了教師,下崗職工再就業也做了教師,甚至有門路的社會閑人、無業遊民、依靠做生意賺夠了錢、年齡大了不想再做生意、想過安定又有固定收入生活的個體戶也可以做教師。這樣一來,使原本整體素質就不高的教師隊伍的素質急劇下降,更加難以勝任素質教育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