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印象台灣教育(3 / 3)

3.全方位滲透的學校工作體係

台灣“教育部”在“民族精神教育實施方案”中對學校環境布置有這樣的要求:“宣傳我國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與國家觀念”。台灣省教育廳製定的一係列具體實施方案和計劃,規定得非常詳細。對環境布置的具體要求是:懸掛“國訓‘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及共同校訓“禮義廉恥”;建塑孫中山和蔣介石銅像;設置校史室等。對“升旗、朝會”也有具體要求:“國歌”、“國旗歌”釋義及教唱,進退秩序之輔導;服裝儀容之檢查;時事分析,“國家”進步現況之介紹;生活教育,隨機教育。對周會的要求是:各種專題演講、國民生活須知、國民禮儀範例示範;交通安全示範;表揚榮譽及優良人物、事跡;生活教育、隨機教育;其他愛國思想教育。對班會的要求是:訓練學生四權之運用;培養民主風氣與法治精神;培養學生服從、犧牲之習慣;灌輸及啟迪權利義務之觀念。對學生的午休也有具體的要求。同時他們還將民族精神教育由學校向全社會拓展,形成了全民教育體係。

需要說明的是,我2002年赴台考察期間,台灣已是民進黨執政,但當時台灣教育的主流思想仍然沿承著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教育理念,包括學校環境的布置都還沒有什麼大的改變。現在的台灣教育情況會是什麼樣子,我不得而知。這裏介紹的是不久前曾經的台灣教育,相信還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五、台灣中小學的國文教育

我曾經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又做了十多年的中學語文教研員,所以在台灣考察期間便格外留意了台灣的國文教育,對台灣的國文教育的特點形成了一些印象。

台灣的語文學科,小學稱“國語”,中學稱“國文”,中小學階段都推行漢語文教育。台灣的國文教育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飽受民族文化的滋潤,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精神,承擔著繼承和延續本民族文化的任務,其地位十分重要。

台灣中小學的國文教育秉承台灣教育重視傳承文化的基本理念,注重民族文化的弘揚。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國文教育目標明確提出應當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台灣的《國文課程標準》判定的中學國文教育目標為:

初中階段:指導學生通過國文學習,繼續國民小學之教育,養成倫理觀念,民主風度及科學精神,激發愛國思想,並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指導學生繼續學習標準國語,培養聽話及說話之能力與態度;指導學生研讀語體文,了解本國語言文字之組織及應用之方法,進而了解各種文體之寫作技巧及文法之運用;指導學生研讀明易之文言文,了解並比較語體文與文言文在措辭上之差別;指導學生閱讀有益於身心之課外讀物,培養其欣賞文學作品之興趣及能力;指導學生寫作體旨切合、文理通順之語體文;指導學生練習簡單明了文言造句及應用文字;指導學生以正確之姿勢及執筆方法,使用毛筆書寫正楷;指導學生對自己所發表之語言文字有負責之態度;啟導學生思辨能力,並重視本國語文。

高中階段:指導學生閱讀及寫作語體文之能力;培養學生閱讀淺近古籍之興趣及寫作明易文言文之能力;輔導學生閱讀優美之課外讀物,以增進其欣賞文學作品之興趣與能力;灌輸固有文化,啟迪時代思想,以培養高尚品德,加強愛國觀念,弘揚大同精神。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台灣國文教育不但要求進行毛筆字的訓練,而且對文言文教學有極高的要求,高中生要能“閱讀淺近古籍”,並“寫作明易文言文”。

2.國文教材的編寫突出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以台灣中學標準教科書編委會編定的一套初中國文教材為例,其選文內容大致有三個方麵:①傳統的名家名篇,這類課文在教材中占多數。文言文有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列子的《愚公移山》、周敦頤的《愛蓮說》、魏學?的《核舟記》、彭端淑的《為學》、薛福成的《觀巴黎畫院記》、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和《論語》、《左傳》、《禮記》、《史記》中的文章,以及著名古典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等的部分章節。詩詞方麵入選的有杜甫、白居易、王維、王之煥、孟浩然、柳宗元、陸遊、嶽飛、鄭板橋、鄭成功、梁啟超等名家的佳作。②有關台灣史跡、典故、曆史人物、傳說和風俗民情的鄉土教材。如鄭成功的《與荷蘭守將書》和《告諸將士屯田書》、梁啟超的《台灣雜詩二首》、錢歌川的《赤?城遊屐》、連橫的《丘逢甲傳》、鍾梅音的《鄉居情趣》和《蘇花道中》、楊一峰的《阿裏山五奇》等。③有關勸學、立誌、修身、處世的課文。如《論語》的《孔子與弟子言誌》、胡適的《我的母教》、吳敬恒的《總理的幼年時代》、邵元衝的《總理學記》和《人生的究竟》、甘績瑞的《從今天起》、曾虛白的《體育的正軌》、史可法的《遺書》等。台灣其他的國文教材同樣重視有關傳統文化內容的編選,以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

3.國文教材突出文言文的教學。台灣的初中國文教材中文言文約占35%,高中約占70%。國立編譯館主編的國文教材文言文的比重,初中三年分別為40%、50%、60%,高中三年分別為60%、70%、80%,反映出語體文逐漸減少,文言文不斷加強的趨勢。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教材中配置了相當數量的文言文習題,常見的習題類型有文言譯為語體、語體譯為文言;回答分析文言虛詞的用法;摘錄、填充、仿造文言句子;文言虛詞造句;難句深入探討;佳句賞析等等。例如:

(1)試將《阿裏山五奇》第一段改寫為文言:

不到阿裏山,不知台灣的美麗;不到阿裏山,不知台灣的偉大。登山鐵道、森林、雲海、日出、晚霞五者,確是阿裏山的特色,可稱為“阿裏山五奇”。

(2)試用下列各句式,分別作一文言句子:

①與其……也,無寧……而……

②……即欲……及……又不能……

③吾幸而……又何不幸而……卒不能……

(3)下列四句的“之”字,怎樣解釋?

①以待餓者而食之

②揚其目而視之

③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④曾子聞之

(4)試用下列諸字各造一個句子:

①也②焉③之④耶

這些習題對初中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足見台灣對學生的文言程度要求較高。因此,一般台灣中學生古文基礎較紮實,故閱讀麵廣,善於在各類文體習作中恰到好處地融入我國曆代名人的詩文,增強了文章的意境和表達效果。

4.國文考試突出對傳統文化和文言文的考核。台灣的國文考試大多采取客觀性的標準化試題(選擇題、填充題、是非題),同時考命題作文。學期和學年考試的試題一般分為詞彙、閱讀、語言效率、語言結構四部分,合計試題200則,題多麵廣,覆蓋範圍大。台灣大學招生聯考的國文試題包括文言測驗、閱讀測驗、詞語測驗、常識測驗、原文摘要、文言翻譯、命題作文等七部分,分屬單一選擇題、多重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三種題型。曆年來的台灣大學聯招國文試題尤其突出文言文的考核,所占分數約占50%以上。試題的許多內容取自傳統的文化典籍,思想內容偏重於傳統的倫理道德觀點。

台灣傳統的國文教育的方法以讀文章講文章寫文章為主要模式。重經典,重教師,重灌輸,重數量。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受西方現代教學論的影響,台灣國文教育的理念在不斷探索和改革中又發生了很大變化。

一是從以書本為中心、教師為本位的傳統教育觀轉變為以生活為教材、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觀,強調理論聯係實際。二是從“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逐步變為學生為本位的“設計教學”和“自學輔導”,樹立“學為主,教為導”的新教學觀,倡導學生自學、自習、自測、自得,教師主導、指導、引導、輔導。三是從注重知識的灌輸與教材的背誦轉為注重知識研討、理解和應用。四是從注重知識的學習逐步轉變為注重能力的培養。五是從封閉型教學逐步轉變為開放型教學,強調學科整合,強調麵向社會,學以致用。

當前台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有:①預習與自學。②理解與思索。③精讀與深思。④略讀與欣賞。在作文教學方麵,台灣教師往往從認知、能力、情意三個方麵設定教學目標。同時積極采用新的作文考試方式:一是基本能力考試,即用選擇題、填充題等評分標準的客觀性試題,對作文的各種語言因素作出測驗,從而評定學生的作文水平。二是多題短文考試,又稱“分段寫評法”,要求學生寫若幹短文或片段、段落,借以評定學生的作文水平。

六、台灣教育的協調發展和教育的社會化

在台灣考察期間,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是台灣當局在重視和發展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各類教育的均衡、協調發展,並且把教育拓展到全社會。

首先,台灣的職業教育十分發達。在“行的教育”思想的引導下,台灣有許多中、高等職業技術專科學校,從工業到農業,從商業到服務業,各個行業幾乎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專科學校或專業。其專業設置涉及社會分工的諸多門類,工、農、商、學、兵自不必說,單就服務業,從餐飲到賓館服務,從美容美發到修腳、按摩,職業學校都設有相應的專業。從事任何一項專門的服務業,都必須從相應的專業畢業,同時要考取相應專業社會認可的資格,方可上崗從事服務。並且這些學校往往都有與所設專業相對應的一流而完備的實習、實踐基地。學生在這裏,除學習與其所選專業相對應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修養外,更多的是要通過反複的實習、實踐,獲取日後從業的專業技能。比如,我們曾考察過的達德專科學校,其賓館服務專業的實習基地就在校內,不但有中式客房設置,而且有美國、日本、西歐等多國賓館的客房設置供學生實習。其美容、美發專業的校內實習場所,比我們大陸街麵上的很多理發店、美容院的設備要完備和先進得多。這樣的職業教育,既保證了初、高中學生人人都有學可上,拓寬了就業麵,又提高了整個社會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乃至國民的整體素質,使教育真正實現了教化於民的根本目的。

其次,台灣的各級各類學校都十分重視鄉土教育。台灣教育界人士認為,民俗教育不僅可以發思古之悲情,更可以讓現代人從古跡、古物、民俗技藝的展示傳授,從競技表演活動中,體會到先民的活動方式,並賦予現代社會的新觀念,不至於盲目趨時。例如,屏東縣勝利國小校長陳文華在學校裏先後開辟了“鄉村農具文物陳列室”、“民俗文物陳列室”、“山地文物展”、“國小民俗文物館”等,多次舉行文物陳列展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嘉義縣新巷鄉文昌國民小學組織學生觀看在新巷奉天宮媽祖廟舉行的民俗技藝表演。當地的文昌祠供奉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教師組織高年級學生輪流每天清晨上香,讓他們飲水思源,學習孔子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激勵自己奮發向上。有的學校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富有傳統文化韻味的民俗戲劇古代女兒嫁,讓他們了解雖然時代進步了,但不能忘了傳統的儀典。每逢元宵節,一些民俗文化場所舉辦以闡發中華文化精髓為內容的燈謎有獎征答,學校的教師便組織學生前往參觀,這樣做既有利於提高兒童之智識水準,又能使他們於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每年五六月份,台灣所有中小學都要組織畢業學生舉辦濃重的感恩文藝演出活動,感恩老師和家長。同時要組織所有中小學畢業生開展環台旅遊活動。鄉土與民俗教育能夠補充正規教育之不足,擴充學生的生活內容,是一種既經濟又實惠的教育方式。

第三,台灣的社會教育十分活躍。台灣有《社會教育法》,有社會教育館和文化中心這樣的社會教育機構。其主要職責有四:一是辦理失學民眾的補習教育;二是開展補習進修及職業補習教育;三是開展特殊教育;四是發展廣播電視教育,建立“空中學校”。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有五條:一是有關公民教育;二是有關語文教育;三是有關健康教育;四是有關藝術教育;五是有關親職教育。其社會教育的理想目標:一是實現孝道教育;二是開展老人服務;三是實現“書香社會”的理想。台灣的社會教育呈現出如下特點:①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緊密配合,相互促進。②建立學校與社教機構並行的雙軌教育體係,賦予學校開展社會教育的職責,學校和社教機構相互開放,資源互用,提高教育的效益,保證每個人從小到老,都能接受係統的社會教育與文化熏陶,而不是先接受學校教育,後接受社會教育,人為地造成隔絕。社會教育資源向學校開放,同時也促進了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③及時推動社會教育的法規建設,明定社會教育的地位、目標、任務、機構、推行方法、人員、經費、教材等,使社會教育的推行有所依據。

第四,中西文化交彙的台灣家庭教育。傳統家庭文化在當代台灣社會中的繼承與複興,對於穩固社會生活秩序,淨化社會風氣,強化家庭的功能,解決青少年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也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各地掀起了家庭教育熱潮,人們通過文化比較和對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的反思,充分認識了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並將之吸收到現代家庭教育中來,使台灣的家庭教育具有濃厚的傳統色彩。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麵:①注重親子關係的加強。②注重子女教育方式的改進。化傳統的子女教育注重生而養、養而教、教而當,主張身教、嚴教,具體為管束、期望、教導、愛護。③家庭教育的內容注重培養子女做人的基本道德,諸如友善、和諧、信任、合作、正義、感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尊重他人等優良品德的教育與培養。同時兼顧培養子女學會生存和生活的知識與技能。

目前,台灣家庭教育及家庭文化建設呈如下發展趨勢。①恢複傳統家庭文化和改進家庭教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②社會和學校對家庭教育的幹預與指導日益加強。③家長要求參與管理學校教育的呼聲日漸高漲。

當然,台灣的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許多可資我們借鑒的地方。這方麵我掌握的資料有限,就不多做介紹了。

§§第二篇 西部教育的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