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感受山東的創造教育(3 / 3)

四、濃化科研興教的氛圍,優化創新教育的環境

在山東考察期間,筆者對山東教育感受最深的有三點:一是科研興教的氛圍濃,二是校長隊伍的素質高,三是山東在優化教育環境方麵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做法。

(一)科研興教的氛圍濃

在山東,從省教育廳到各學校,到處都能感受到科研興教的濃鬱氛圍。省教科所主辦的《山東教育科研》引導著全省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向高標準、深層次發展。刊物麵向全國發行,發行量達3萬多份,這在全國恐怕也不多見。從青島、煙台直到威海,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創造教育,它們都當作科研項目來抓,既有各個層次上的實驗方案,更有各個層次、各個階段的研究報告,研究範圍涉及考試改革、考試心理、課程改革、教育評價及德育工作等各個方麵。山東省的教學方法改革更是十分活躍:目標教學實驗、“STS”教育實驗、“大量讀寫、雙軌運行”實驗、小學數學“441”單元教學模式、“四字教學法”、“係列達標課活動”、“十百千萬工程”優質課活動,等等。地市有地市的特色,學校有學校的強項。

(二)校長隊伍的素質高

青島二中校長鄒積經介紹情況時沒拿一個字的文字材料,開口便說:“素質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對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要求。農民的兒子不管你叫什麼教育,他就是不願意麵朝黃土背朝天,和土地打一輩子交道,所謂素質教育應該有時代的特點、地域的特色。”然後他便如數家珍一般,滔滔不絕地講起他們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麵的具體做法來。言語中時時透露出其較高的理論素養、政策水平、實踐能力和十足的自信心。

煙台市牟平區大窯中學校長李培植,時年65歲,當了25年校長,是一位著書立說的典型的學者型校長。大窯中學是1997年全國素質教育現場會唯一的一所初中現場。大窯中學“分類指導、分流施教,建立因材施教的初中教育模式”的經驗曾經在全國推廣。李培植校長在向我們介紹情況時,一口氣談了五個轉變:領導要由經驗管理向科學化、序列化管理轉變;教師要由教書匠向掌握教學序列、自由進行教學改革轉變;教師要由師道尊嚴形向良師益友型轉變;教師要由歧視差生向一視同仁轉變;學生的生活要由單調化、單一化向多樣化、豐富化轉變。李培植校長還給教學改革下了一個定義:把教學規律性方麵的教學,達到優化更優化的水平。

青島市四方區實驗小學是一所涉外學校。校長閆愛萍是公開競爭上崗的。這位50多歲的精幹的女校長,上任伊始就給全校教師出了一道題:職業、事業、專業,讓教師從中選擇一項作為自己的理想。她要求教師,不光要將教育工作當作一項事業終生熱愛,而且要當作自己終生實踐的一個專業去奮鬥。

有這樣一批高素質的校長,自然能帶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難怪山東的教育處處走在全國的前列。

(三)努力營造優良的教育環境

教育改革牽涉的是千家萬戶,沒有優良的社會環境很難成功。山東省教育係統從上到下似乎都深明這個道理。為了取得家庭和社會的廣泛支持,它們有許多值得借鑒學習的成功做法。它們開展萬名教師訪萬家活動,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活動,不少學校設有家長開放日。青島市教委還成立了全國唯一的家長學校研究會,每年暑假請北京的專家到青島講課,學習結束還要考試,並且組織考試成績前10名家長外出旅遊,可謂煞費苦心。

這些活動換來的是家長和社會對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難怪山東的教育改革搞得那麼好!

目前,山東省教育廳已把在全省開展創造教育活動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寫入了《山東省實施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意見》和省委、省政府《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並決定每年在全省舉行一次中小學生創造活動競賽,以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總之,山東省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麵早走一步,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也積累了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