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感受山東的創造教育(1 / 3)

2000年6月份,陝西省教育學會組團赴山東考察,主題是“中小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考察團由省、市、縣部分教育同仁組成。教育部督學、陝西省教育學會會長張克儉帶隊。自6月15日至6月底,在山東境內曆時10天,先後在濟南、青島、煙台、威海四地市實地考察。筆者有幸參加了這次考察活動。

眾所周知,山東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實踐早已聞名遐邇,煙台市更是全國實施素質教育的典型。全國在此開過現場會,各大報刊都有報道,有關經驗、專著已有不少。對於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上剛剛提出的“中小學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山東是不是就走在全國的前列?老實說,行前我是心存疑慮的。然而10天時間的耳聞目睹,使我大有不虛此行,收獲頗豐的感受。

一、區域性創造教育研究,為培養創造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早在1986年初,以山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院長、山東省創造教育研究會理事長趙承福教授為首的一批有識之士,就開始了從探索兒童的認知序列和學科知識結構序列的最佳結合入手,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整體優化教學內容、方法,以培養學生創造性素質為目的的《雙序結合整體教改實驗》。

1992年,“中小學生創造力開發實驗研究”課題從《雙序結合整體教改實驗》中獨立出來,並被列為山東省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

1996年,該課題又被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和國家教委“九五”規劃重點課題。

經過十餘年的艱苦探索,現已形成了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為核心,以係列化創造教育課程為載體,以學科教學滲透和創造性實踐活動為兩翼,全方位立體化的創造教育實踐模式。

創造教育實驗學校也由最初的10餘所發展到現在的400多所,幾乎遍布山東省的各個縣市區。膠州市、淄博市臨淄區、濰坊市濰城區、壽光市、諸城市,萊州市、濟寧市市中區、青島市李泡區等還將創造教育作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在麵上推開。

將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設置課程目標納入教學計劃,這是山東省創造教育實驗的特色之一,也是他們優化課程結構的傑作。創造教育係列課程主要包括:

《創造活動》課,在小學1―3年級開設,每周1課時,以創造興趣的激發、創造性思維和創造精神的培養為主要任務,《創造活動》課的教學原則是:解放學生的頭腦,鼓勵學生異想天開;解放學生的嘴巴,激勵學生質疑問難;解放學生的雙手,支持學生動手操作。

《創造技法》課,在小學4―5年級開設,每周1課時,以進行創造技能訓練為主。《創造技法》課教材是課題組從目前世界上百餘種創造技法中精選出了40多種,並結合創造發明的典型案例和學生的小科技、小製作而編寫的,課後配有創意設計練習,與學校的課外科技活動結合進行,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在《創造技法》課上,大到科學創造發明,小到一個板擦的改進,一個晾衣架的改造,通過學習實踐,使學生們認識到創造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生活離不開創造,沒有創造革新,社會就不會進步。從小愛創造,學創造的鴻誌,在學生的心田裏漸漸紮下了根。

《科學史話》課,在初中1―2年級開設,每周1課時,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人類文明史上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的由來及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思維方法,激發學生創造的動機,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提高其科學素養。《科學史話》不是一部完整的科學史,而是選擇比較重要的30多位科學家及其科學貢獻作了簡要敘述和分析。在每節課內容中,既介紹科學史的知識,同時也相應的介紹科學家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思維方法、技巧及高尚的情操和個人品質。在課程安排上,根據各實驗點校的實際情況,有的作為活動課,有的作為選修課,有的作為閱讀課。

創造教育實驗在山東省以獨具特色的創造教育係列課程為龍頭,有力地推動了全省中小學的學科創造性教學的開展,形成了民主、和諧的創造性教育的良好氛圍。

二、還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

青島二中校長鄒積經在向我們介紹情況時一開口就說:所謂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就是要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主動就是創新,並不是有意識要讓學生創造什麼。這兩句話的確道出了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的實質。要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關鍵是要還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山東省的同仁,從省教育廳領導到基層學校的教師,似乎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在還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方麵,有許多成功的做法和寶貴的經驗。

一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山東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杜希福介紹情況時談到,他們通過改革考試、評優製度,實行“一考多途”,下放命題權,下放高、中考招生計劃(高考計劃到地市,中考計劃到縣區、到學校),削弱了學校之間的升學競爭,而保持了學生之間的升學競爭。由於學校沒有了升學競爭的壓力。也就自然沒有了加班加點,沒有了“題海戰術”。這就使學生在課堂以外有了充分的時間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自由思考,生動活潑地學習,主動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