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曾作為陝西省教育學會組織的教育考察團成員赴山東考察,之後便和山東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近10年再沒機會身臨其境,去感受山東教育那種撲麵而來的、鮮活的勃勃生機帶給我的強烈衝擊。但是,遠在西北一隅的我,從此以後便默默遙望著孔孟之鄉教育的發展態勢,目光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以我個人觀察,自從1997年全國素質教育現場會在山東煙台召開,迄今整10年時間裏,山東教育始終領跑著全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
1997年,全國素質教育現場會在山東省煙台市召開。
1999年,山東省教育廳在全省組織實施創新教育研究重大課題,2007年《人民教育》34期合刊,用10萬多字的篇幅推出該課題的研究成果。
2002年元月1日,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王湛批示:“《人民教育》2000年第3期刊登《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幸福成長――山東壽光市教育均衡發展透視》,讀後頗受鼓舞。均衡發展是基礎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本質要求。希望有更多的地區能夠像壽光市這樣堅持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希望《人民教育》和其他教育報刊能報道更多的促進和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典型”。2006年第6期《人民教育》以《均衡發展再看壽光》為題,再次用紀實的形式報道了山東省壽光市深化基礎教育發展的事跡。
2005年7月23日到24日,恰逢《人民教育》創刊55周年之際,人民教育編輯部和山東省教育廳聯合舉辦“新課程與教育製度創新”現場會。會議現場在山東濰坊市,由濰坊市教育局承辦。知名教育專家張力、文?與會並作了專題報告。時任濰坊市教育局局長的李希貴,就濰坊市教育製度創新作了專題介紹。現場會多層麵展示了濰坊市有關政校調整、校長職級製、學校教學管理製度改革、教研室職能轉變、教育優秀人才俱樂部式管理辦法、中考製度改革等一係列製度創新成果。當年第11期《人民教育》刊發了《讓教育者的智慧充分展示――山東省濰坊市教育製度改革紀實》的報道。
翻閱近10年的《人民教育》,關於山東教育的報道,除過這些涉及基礎教育發展方向的理論性、體製性、全局性、深層次的研究與改革的長篇報道之外,關於基礎教育微觀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在齊魯大地上更是處處有亮點,年年有突破,可謂全麵開花,讓人目不暇接。
縱觀山東教育的發展態勢,從理論到實踐,時時處處都體現了“創新”二字。而創新的根本動力源自於他們把“科研興教”放到了教育發展的頭等重要的位置。
基於上述思考,我覺得有必要將自己遙望到的山東教育,連同自己的感受一並介紹給我域同仁,這便是此文的來曆。至於2000年親臨山東考察的感受,當時已有文字記述,雖然時間有些久了,但今天看來仍有借鑒意義,隻是有些不盡意,所以一並收錄於後。
一、創新教育,開掘素質教育研究的新領域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無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更是課程改革的目的,山東省教育界的同仁深明此理。早在1999年,山東省教育廳就以張誌勇研究員(現任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為首,在全省組織實施創新教育研究這一重大課題,8年來,省、市、縣(市、區)50多位研究人員,幾十個縣(市、區)的近500所實驗學校的2500多位實驗教師參與了該課題研究,涉及428項子課題研究。通過越來越多誌同道合者的群策群力,一個以“創新教育”為代表的素質教育研究的新領域逐步成長起來。在他們的努力下,創新教育在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一)創新教育理論研究
8年來,山東從事創新教育研究、實驗的科研人員、中小學教師,共同組成“山東省創造教育研究會”,對創新教育提出的背景、創新教育的理論依據、創新教育國際國內的研究成果,以及創新教育實施的可行性等,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理論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收集在該研究會主編的《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國內外創造教育研究綜論》一書中。他們在梳理和繼承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以下四點:“一是以整體社會變革為背景,以推進基礎教育範式轉型為目的,以為建立新型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為己任。二是著眼於正確處理掌握知識與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係,改變過於重視知識傳授的教育價值觀,強調新的價值觀的建立。三是強調創新教育是對我國過於重視知識傳授的傳統基礎教育範式的整體變革,而不是局部性的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四是強調製度性建構。這一見地充分把握住了創新教育的本質,並以其獨到的研究視野彰顯出極強的時代特征。”(中央教科所副所長田慧生語)
山東同仁對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被中央教科所副所長田慧生概括為三方麵:“首先,創新教育是對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的超越;其次,創新教育正確處理了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再次,創新教育為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創新素質發展方向提供了指導。”他認為這是“對創新內涵做出了科學、獨特、務實的智慧性解讀”。
(二)創新教育研究的內容
山東省創新教育研究的內容涉及目標研究、課程研究、德育研究、課堂研究、評價管理研究和教師研究六個方麵。其中任何一個方麵的研究都可謂碩果累累。
例如關於創新教育的目標研究,他們通過研究認為:學生創新行為的表現大致可分為8個方麵:①對權威性結論的挑戰與否定。②不同於常人、常規的做法與觀點。③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④科學的懷疑精神。⑤豐富的想象力。⑥逆向思維。⑦發散思維。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例如關於創新教育的課堂研究,他們通過研究認為,創新教育以“基於生命,為了生命,發展生命”為教學理念,以活動建構教學論為指導,提出對傳統課堂教學進行全麵改造。①建構科學與民主的課堂文化。②改變知識學習方式,讓知識與智慧同步生成。③建構大課堂教學模式。其中包括構建動場、自主學習、交流探究和整合建模等內容。
例如關於創新教育的評價與管理研究。他們提出了三個觀點:①解放學生建立多元評價觀;②解放教師建立新的管理觀;③解放學校建立新的學校生存與發展觀。其中“解放教師”的新的管理觀包括從“管理”到“服務”,從“控製”到“解放”,從“用人工作”到“用工作育人”,從“勤奮優先”到“效率為上”等內容。讓人振奮,讓人鼓舞。
(三)創新教育的實踐探索
山東省的創新教育研究,之所以能在全國造成極大的影響,正是因為他們不是一項純理論研究,而是深深植根於教育實踐,又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行動研究。8年來,從事該課題研究的科研人員與實驗學校的教師們,從建構創新課程、實施創新教學、營造創新文化、培育創新教師諸方麵,都進行了大膽而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
1.建構創新課程
在建構創新教育課程的實踐研究中,該課題組構建了“1251”課程創新模式:即確立“一個理念”樹立大課程觀;“實施兩個策略”課程活化與課程開發;開展“五大行動”學生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建立“一個保障”道德教育催生創新人格。
他們樹立的大課程觀是:以道德教育催生創新人格為前提,以知識建構為基礎,以課程活化與開發為兩翼,建設多領域、多樣化、動態開放的課程體係。在大課程觀的指導下,他們探索出了五條課程建設的基本途徑:一是把國家課程轉化為學校課程;二是重視學校選修課程的建設;三是關注實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四是尊重學生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五是把生成課程當成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他們的課程活化包括三個方麵:一是校本化教師集慧式課程資源開發;二是師本化教師個性化處理與設計;三是生本化變成學生自己的課程。
他們課程開發的內容也是學生創新發展的“五大行動”:①讀書成長:涵養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②感悟自然:在大自然的神奇中獲取靈感。③生活科技:感悟科學技術的偉大力量。④走向社會:在體驗人格中熏染創新人格。⑤人生設計:激勵學生走個性化成長之路。
他們的道德教育也不是空泛的口頭說教,而是包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實踐在裏麵。一是明德厚本,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道德素質;二是生命教育,為創新人才注入生命激情;三是自信教育,把個人潛質變為發展現實;四是責任教育,生成創新素養的內驅動力;五是習慣教育,為人才持續發展奠定基石。
2.實施創新教學
在創新教育課堂教學研究方麵,山東同仁們探索出了“1144”大課堂模式:倡導:“一個思想”活動建構教學思想。即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活動”在學生知識掌握與全麵發展中的作用,把“活動”看做是學生建構知識與能力發展的基礎;揭示“一個理念”大課堂理念。即從學校“教室”這個小課堂,走向家庭、社會、自然這個大課堂,實現間接知識與直接知識、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知識掌握與全麵發展的統一;構建了大課堂的“四個階段”構建動場、自主學習、交流探究、整合建模;體現為“四個範型”即以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範型、以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範型、以情境體驗為中心的教學範型、以實踐活動為中心的教學範型。
活動建構教學論以課堂生活為背景,以貫通課堂教學內外的“構建動場”為起點,引發學生自覺、主動地“自主學習”,讓師生共同進行多元、多維的“交流探究”,用整合“建模”來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能力化、認知與情感的結構化。
3.營造創新文化
創新需要環境,這個環境就是學校的文化氛圍。一個多元、自由、超越的學校文化氛圍的形成,一靠管理製度的引導,二靠評價機製的激勵。
從“管理”到“服務”,從“一元”到“多元”,從“控製”到“解放”,從“崇尚常規”到“崇尚超越”,山東同仁們經過幾年的研究,建立起了“1331”營造學校創新文化的模式。即圍繞一個核心培養創新人才。著眼三個解放解放學生、解放教師、解放學校;關注三個主題多元、自由、超越。所謂“多元”指多元發展的人才觀,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和評價方法;所謂“自由”指師生創新的自由和管理上營造有利於師生自主發展的寬鬆環境;所謂“超越”即超越常規、超越昨天、超越自己。“一個目標”即營造學校創新文化。
關於“多元”,他們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諸如、以“百項小明星”工程(鼓勵學生每人有一項特長)張揚學生個性,以自主選擇考試、一試多卷、一科多試和不定時多次選擇,關注學生差異發展,以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模擬聽證會評價、標誌性成果評價)激勵創新實踐,以自主作業評價(自主選擇作業“套餐”、自主設計個性化作業)鍛造創新品質。
關於“自由”,他們想方設法給師生提供自主發展的時空。例如,開展“讓我做主”的學生自主管理,引領、包容下的“教師個性張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