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遙望山東教育(2 / 3)

關於“超越”,他們設計出了“初中三年追求卓越1000天”,“讓教師打破昨天的記錄”等活動,來營造學校的新文化。

4.培養創新教師

創新教育的實施離不開教師的擁護、支持、參與、實踐和創造,需要教師在實踐探索中逐步提升對創新教育的理解,變革教師的角色定位,發展教師對教育獨特的思考能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同時,創新教育的實施也因為教師的積極參與、主動實踐、大膽創新而獲得更豐富的實踐意蘊,從而開拓理論的視野,提升理論創造的境界。

因此,創新教育研究課題組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創新型教師的培育。圍繞教師要求,從文化的傳承者走向創新人才的催生者,從教育理論的消費者走向教育理論的實踐者,從工作的奉獻者走向生命價值的追求者,從個體發展走向團隊成長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他們為創新型教師的成長搭建了一係列平台,在傳統的教研組之外,鼓勵教師自發建立“創新教育沙龍”、“讀書沙龍”、“課例研討沙龍”、“課題研究沙龍”、“教育博客”等,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均衡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幸福成長

21世紀初,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迅猛發展,雄起於世界之林,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關注迅速成為焦點,希望子女享受平等、公正和最優質教育資源的呼聲越來越高。連續五、六年的“兩會上”,教育問題成為“兩會”代表反應最強烈,全社會最為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那麼教育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呢?一是並不是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都有學可上的問題。某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因為貧窮而進不了校門、或進了校門中途輟學的現象的確不少。二是並不是所有進了校門的學生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和身份的問題。許多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的子女,需要交一定數額的借讀費、讚助費才能進校,否則便被拒之門外。進校後又被稱為“借讀生”打入另類。三是城鄉教育的資源條件嚴重不均,並且差距越來越大。四是就教育本身而言,也存在重視基礎教育,輕視職業技術教育;重視發展義務教育、忽視幼兒教育和高中教育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既不符合我國現存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主義製度不協調,也有悖於我們正在努力實現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國策。於是,教育公平的問題被提上了國家決策層的議事日程。2005年5月、教育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幹意見》,均衡發展,作為推動縣域基礎教育工作的政府決策被正式確定下來。均衡發展,也是解決教育公平問題的根本出路和唯一出路。

然而這一次,山東的教育同仁又走在了國家決策的前麵。2002年第3期《人民教育》刊發了《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幸福成長――山東壽光市教育均衡發展透視》的長篇報道,在全國引起了廣泛關注,教育部領導作了重要批示,對壽光的經驗給予肯定。這比教育部的文件出台早了4年,我相信他們的實際工作更早。2006年第6期《人民教育》又一次刊發了題為《均衡發展再看壽光――山東省壽光市深化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紀實》的長篇報道。此時,壽光市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已進入常態化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一)所有的孩子都有學可上

在山東壽光市,對全市適齡兒童、少年和2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說,教育的均衡發展首先表現為一係列數字:

全市小學生入學率、畢業率達到100%,初中生入學率、畢業率分別達到100%、98.7%,實現了“雙高”“普九”。

全市100%的聾啞適齡兒童在市聾啞學校這所省級規範化學校裏接受良好教育,所有聾啞兒童都享受“三免一補”政策(免學雜費、書本費、住宿費和享受生活補助)。成年畢業生全部實現了就業。弱勢群體的教育得到了更多關注。

全市學前教育3至6歲幼兒入園率達到97.8%,0至3周歲幼兒入園率達到72.6%,2003年壽光市被評為“全國幼兒教育先進市”。高中階段教育積極擴張優質教育資源,初中畢業生入學率達到了90.1%,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高中教育的需求。

全市每8名中小學生擁有一台電腦,所有中小學全部通過寬帶城域網“壽光現代教育網”這一信息平台,實現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全市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曆層次不斷提升,其中70%的小學教師達到專科水平,53%的初中教師達到本科水平,41%的高中教師達到研究生水平,基本實現了“小學教師專科化、初中教師本科化、高中教師研究生化”的目標。

(二)城鄉學校一個樣

在基本實現“兩基”之後,壽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開展了大規模的標準化學校建設活動。按照高中盡可能辦在縣城,農村初中盡可能辦在鄉鎮駐地,小學點多麵廣,本著就近聚合、集中聯辦、設立聯辦學校,整合資源,提升水平的思路,他們把城鄉學校統一規劃、按照一個標準進行建設。

目前,全市有39所初中,平均每個鄉鎮2所,大的鄉鎮3所,布局合理,有20所成為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37所成為濰坊市級規範化學校,其中,農村初中占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濰坊市級規範化學校的比例分別達到54%、90%。

壽光市所有的小學全部辦成了市級規範化小學,有12所小學成為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55所成為濰坊市級規範化學校。

壽光城鄉每所學校都按照部頒一類標準配備了教育教學設施,是“山東省教育條件裝備先進市”,“山東省教育教學實驗普及市”。

2003年8月,壽光市委、市政府投資1.6億元,在城鄉接合處興建了九年一貫製高標準學校壽光世紀學校。學校占地300畝,建築麵積9.7萬平方米,實行小班化、寄宿製、雙語教學,是一所生態化、人文化、信息化的學校。基本滿足了城郊接合部居民以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需求,解決了城郊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

標準化建設需要有足夠的政府財政投入做保障。2003年、2004年、2005年壽光教育總投入分別達到4.7億元、5.4億元、6.9億元。稅費改革之後,壽光市的城市教育附加做到了按時足額征收,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別達到了1400萬元、2100萬元、2500萬元。2005年開始,壽光又開征了地方教育附加。在壽光農村,生均教育經費逐年增長:2003年生均教育經費初中2090元,小學1634元;2004年生均教育經費初中2957元,小學1758元;2005年生均教育經費初中4135元,小學1969元。另外,從2004年開始,壽光市委、市政府連續6年將為學校建設提供貸款貼息800萬元。

(三)基礎教育向“兩頭延伸”

連續4年時間,壽光全市有58個村投資3600餘萬元,新建了標準配套的村辦幼兒園,有42個村利用閑置的初中、小學校舍,投資880萬元改建了幼兒園;全市還投資1400多萬元加強了幼兒園內部設施配套建設。

目前,壽光市16所鄉鎮中心幼兒園全部達到濰坊市級辦園標準,共9所幼兒園達到山東省級辦園標準。與此同時全市還建有241處嬰幼兒早期教育活動中心站,覆蓋全市1008個行政村。這對一個農村縣級市來說,實在是了不起的成績。

壽光原有9所高中,經過整合之後,現有6所。其中3所在縣城,3所在農村。在農村的3所高中而今也已建成了設施先進的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壽光90%的初中畢業生都能夠享受到優質的高中教育。

(四)政策向農村傾斜

為了保證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能夠真正享受到同樣優質的教育資源,僅靠校舍、設備這些硬件建設的一個標準是遠遠不夠的。誰都知道,決定教育質量的根本因素取決於教師。而農村學校留不住好教師的根本問題是工資、住房等這些涉及個人利益的待遇問題。壽光市委、市政府針對這一實際,及時出台了向農村傾斜的政策措施:一是向農村學校傾斜,二是向農村教師傾斜。

2005年,濰坊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評估通報中,壽光市農村教師人均工資在濰坊市最高。教師工資全部由市財政統一按時足額發放,無一拖欠;上級規定的各項增資政策全部兌現,無一遺漏;農村中小學教師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三金”,與城區教師完全一樣,無一缺失;在偏遠村鎮工作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全部上浮1至2級,滿8年轉成固定工資,同時再上浮一級,並在評優和晉級中享受優惠政策……這上浮的一級工資是多少呢?有人專門做過比較,同等條件的兩名教師,如果一人在縣城教書,一人在偏遠農村教書,後者每月至少要比前者多掙500元。

為了解決農村教師編製緊缺的問題,他們根據實際修改了國家有關編製規定,加大了農村學校教師的編製比例,從而徹底杜絕了農村學校教師“包班”的現象,使農村學校的體音美等學科均有專職教師上課,為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師資保障。

山東省生均公用經費的標準是:農村初中340元―390元,小學240元―300元,而壽光農村初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2005年分別達到974.11元、408元。2006年開始,農村和城市生均公用經費實行一個標準。

2002年,壽光市把連續教齡滿3年以上,符合幼兒教師任職資格的975名農村幼兒教師全部轉為“合同製”工人,為他們辦理了養老保險金。養老保險金按年齡、工作年限,由單位、教師個人按一定比例承擔,最高的單位承擔60%,教師個人承擔40%,50周歲以後便可享受退休工人的所有待遇。有效地激發了幼兒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為了讓教師能夠“安居樂業’,壽光市在各個鄉鎮政府住地為農村中小學教師建設了和城區一個標準的教師公寓。目前教師的人均住房麵積已達到23.7平方米。”

三、製度創新,讓教育者的智慧充分湧流

進入21世紀初,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開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改革的範圍之廣、力度之大、決心之大,以及領導者的規格之高,均超過已往任何一次課程改革。從1995年教育部組織專家調研、論證,到2001年設立國家實驗區,2002年各省設立實驗縣,再到2006年全國大麵積進入新課程實驗,已整10年時間。中小學教師已普遍接受了新課程理念,並努力踐行著新課程理念。但是越來越多的教師發現新課程實踐卻麵臨著固有製度的製約。過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傳統製度,如今有好些束縛著師生個性的張揚與發展:傳統的教師備課製度、傳統的教師評價製度;傳統的學生課堂常規管理製度、傳統的學生評價製度;傳統的學校評優製度、傳統的學年度評估製度等等。

新課程強調“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同時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麵彰顯特色的意願也更加強烈、更加迫切。於是製度改革便成為課程改革的迫切要求,而且“製度改革是一次旅程,而不是一張藍圖”(李希貴語)。需要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首先去踐行。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李希貴做了這個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