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陳子龍(3 / 3)

揚州

本詩選自《陳子龍詩集》卷十五,是一首吊古傷今之作。

淮海名都([1]淮海名都:指揚州。明初時改揚州路為淮海府,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極望遙,江天隱見隔南朝([2]南朝:代指南京,因南京係曆史上南朝時宋、齊、梁、陳之都城,故稱。)。青山半映瓜洲([3]瓜洲:亦作瓜州。鎮名,在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大運河分支入長江處,與鎮江隔江斜對,向為南北水運交通要衝。又稱瓜埠洲。)樹,芳草斜連揚子橋([4]揚子橋:又名揚子津。在今江蘇揚州市南,古代緊靠長江北岸,由此南渡京口(即今鎮江),為江濱要津。)。隋苑([5]隋苑:園名。隋煬帝時所建,即上林苑,又名西苑。故址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北。唐杜牧《寄題甘露寺北軒》:“天接海門秋水色,煙籠隋苑暮鍾聲。”)樓台迷曉霧,吳宮([6]吳宮:春秋時吳國曾在揚州建造宮殿。)花月送春潮。汴河([7]汴河:亦稱汴渠,為隋煬帝遊幸江都時所開。)盡是新栽柳,依舊東風恨未消。

揚州乃是曆史名城,承載了太多的豐富曆史內涵。首聯寫揚州的地勢與位置,它與南京隔江相望,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曆史滄桑,都令人想起許許多多的曆史故事。中間二聯用概括力極強的語句寫盡了曆史的興衰:無論是被陸遊“樓船夜雪瓜洲渡”詩句所詠歎過的瓜洲,還是江濱要津揚子橋,均處於南北交通的要道,但如今卻已經是青山掩抑,芳草迷茫了。隋苑樓台籠罩於迷霧之中,而吳宮花月也伴隨著長江的流水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可曆史的輝煌已經隱去,名城揚州也隻能成為曆史的見證。最後以風中搖曳的汴河新柳似乎在訴說無窮的遺憾作結,為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全詩氣勢沉雄,格調遒勁,是陳子龍詩中的佳作。

春日遊城南作

本詩選自《陳子龍詩集》卷九,是一首傷春惜時之作。

東風搖蕩吹紅樓,樓上人遊南陌頭([1]陌頭:路上,路旁。)。雲暖煙輕春脈脈,極浦([2]極浦:遙遠的水濱。《楚辭·九歌·湘君》:“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王逸注:“極,遠也;浦,水涯也。”)心傷芳草碧。小徑桃花開夜闌,欲卷朝霞照行客。荒園晝閉鶯自歌,飛花滿林人奈何?一生常為豔陽苦,幾夜能留明月多。此時玉窗掩煙霧,躑躅三回楊柳路。何處愁心堪贈人?盡日焚香待春暮。

全詩在惜春與傷春的矛盾中完成對情感的抒發,首聯以東風搖蕩而引起紅樓之人遊春領起,然後即交替寫此兩種情感。正是有了“雲暖煙輕春脈脈”的美景,才會有“極浦心傷芳草碧”的春愁。也正是有了朝霞桃花對行人的有情映照,也才有了對荒園鶯歌、林中飛花等時光飛逝的無耐。他的常為豔陽所苦,也是由於他像不能留住明月那樣地去留住豔陽。於是他隻能柳路徘徊,以寄愁心,或者在暮春時節以焚香來表達惜春之情。這種情調其實在此之前的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與在此之後《紅樓夢》中的《葬花辭》裏,都有充分的體現,與這些作品相比,陳子龍的這首詩不見得有更出奇之處,但作為複古文人與愛國誌士,在他那沉鬱蒼涼的格調之外,又兼具此種細膩纏綿的情趣,使我們對他有了更多一層的認識,因而這些詩作還是值得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