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陳子龍在鬆江、太湖等地抗清失敗,避居於此地,眼見複國無望,心中苦悶,詩正抒發了作者意欲複國而又事不可為的複雜情感。全詩直抒胸臆,沉雄悲壯,典型地代表著其後期的詩風。
山中曉行
本詩選自《陳子龍詩集》卷十二,寫作者拂曉行於山中的景色與感受。
夕宿青冥([1]青冥:青蒼幽遠,此處形容山峰之高入雲端。)裏,晨驅翠靄([2]翠靄:青色的雲氣。)旁。卷旗千嶂([3]千嶂:重重疊疊的陡峭山峰。嶂:聳立如屏障的山峰。)月,吹角萬山霜。虎嘯陰崖黑,雞鳴曙海黃。無因愁予馬,側足([4]側足:立足於不安穩之地。)此高岡。
本詩的好處在於境界雄渾闊大,格調悲壯蒼涼,尤其是尾聯,以愁馬之側足高岡凸顯山之高聳險要,而又無損作者豪邁之氣,更是神來之筆。
重遊弇園
本詩選自《陳子龍詩集》卷十四作於崇禎十一年(1638)作者重遊弇園之時。陳子龍是明末複古詩風的追求者,對前後七子都極為推崇,尤其是對王世貞,無論是其鄉緣、才氣、地位、聲望,都更容易引起作者的敬仰之情,所以才會一再來弇園遊曆。本詩的主旨便在於通過對弇園景物遺跡的描繪來抒發對王世貞的仰慕與盛況不再的悲涼。
放艇春寒島嶼深,弇山([1]弇山:園名,又稱弇山園,弇園。明人王世貞所築,在江蘇隆福寺(在今太倉市)西,中疊上弇、中弇、下弇三峰,極亭池花卉之盛。)草木正蕭森。左徒舊宅猶蘭圃([2]左徒:本指屈原,因其曾為楚懷王左徒,此處代指王世貞。蘭圃:種植蘭蕙之園圃,在此代指弇園中之花圃。),中散荒園尚竹林([3]中散:本指嵇康,因其曾任中散大夫。此處亦代指王世貞,與“左徒”均是對王世貞之美稱。竹林:因嵇康曾與其他六位名士常集竹林之中,故稱“竹林七賢”。在此既是對中散的呼應,亦兼指弇園中之竹林。)。十二敦槃誰狎主([4]敦槃:即玉敦和珠槃,用以盛祭祀食品,是古代天子會盟諸侯時所用的禮器,在此代指文壇盟主的地位。狎主:交替主持。)?三千賓客([5]三千賓客:本指戰國時楚魏等國貴族所養食客,此處用以比喻王世貞追隨者之眾。《明史·王世貞傳》載:“世貞始與李攀龍狎主文盟,攀龍歿,獨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半知音。風流搖落無人繼,獨立蒼茫異代心。
詩作首聯以春寒島深與蕭森花木的景物描繪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中二聯則睹物思人,看到園中的花圃竹林,不免追憶起王世貞當年獨主文壇、從者如雲的顯赫聲名。此二聯對仗工穩,用語雅訓,不愧為名句。尾聯則表達了自己先賢已去、來者難追的深沉慨歎,從“風流搖落無人繼”的失望裏,人們能夠推測那“獨立蒼茫異代心”所包含的悲愴之感。難怪清人沈德潛讀此詩後亦有同感地說:“今弇園一帶廢為民居矣,讀此不勝時代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