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譚元春(1 / 1)

譚元春(1586—1637),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竟陵派代表人物之一,與鍾惺齊名,世稱“鍾譚”。天啟七年(1627)應鄉試第一,崇禎十年(1637)赴京應進士試,病逝於途中旅舍。他論詩主性靈而倡幽深孤峭,與鍾惺合選《詩歸》。其詩作佳者工巧而多靈趣,然亦多有冷僻艱澀之弊。有《譚友夏合集》。

瓶梅

本詩選自《譚元春集》卷五,通過詠瓶中之梅而寄托了作者清幽獨立的品格,並典型地體現了竟陵詩風。

入瓶過十日,愁落幸開遲。不借東風發,全無夜雨欺。香來清淨裏,韻在寂寥時。絕勝山中樹,遊人或未知。

本詩的妙處在於其一反鍾、譚多喜寫山中水濱清幽的一貫筆法,轉而寫瓶中之梅,但其審美主旨則無變化,依然是突出梅之清淨、寂寥的神韻。而且更有獨立的精神,因為它不借東風而發,沒有風雨來欺,更沒有任何閑雜人等前來煩擾。本來山中之樹已經遠離世俗,但卻依然躲不過附庸風雅的遊客的吵鬧,不像瓶梅那樣,連遊人都不會知曉。這才是真幽,才是真靜,也才是真雅。這猶如鍾惺之詠夏梅,本來梅應開於冬日,但由於群趨於冬,則也不免有追求時髦之弊,反倒不像夏梅具有自己的獨立個性。

落花

本詩選自《譚元春集》卷十,是一首格調清新的寫景詩。

紅白無聲下徑遲,因風蕩入柳邊池。園中小鳥戀春色,幾欲銜來再上枝。

竟陵派一向以幽深孤峭的清冷風格而著稱,很少有活潑的筆調與歡快的場麵。但本詩卻有些例外,作者以輕柔的筆調描繪出春日的生機。首句一個“遲”字,透露出紅白花朵不情願飄落的惜春之情,但還是被風吹入柳邊的池塘之中。這是抑,似乎立即要轉入竟陵的慣常的清冷哀怨詩境。後二句突然一揚,那多情的小鳥似乎也不願讓春色離去,反複銜來花瓣要將其重新按上枝頭。其實與其說是小鳥,倒不如說是作者擁有濃厚的戀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