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描述的是一位女子在一個偶然的場合所遭遇到的一次愛情經曆。她在橫塘的水步邊與對麵的一位男子擦肩而過。在吹花時偶然誤唾了對方,引得那位男子也回首相視。就在如此情景下,展開了對這位女子言行的刻化:她既擔心對方將自己的行為視作輕浮的舉措,因而一再強調自己並不是低賤輕浮的娼家女子,而是深居紅樓的貴族之女,“唾郎”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失誤。但她又不能放棄對男子的好感,於是將責任推到對方身上,說自己的不能忘情於他是由於“郎”那珍貴的回首一看。然後便大大方方地叮囑對方:我就住在拱橋旁邊,十字路口的朱紅大門就是我家;你要認準門前有一株放香的辛夷花,千萬不要走過了那棵楊梅樹。詩作表現女子的愛情追求是大膽的,因為整首詩都是以女子的口吻敘述的,則她的“唾郎”到底是誤舉還是有意也就很難判斷了。尤其是在這偶然相遇中便把自己的住處明白無誤地告訴對方,更給人一種爽朗開放的印象。但同時她又是機智的,她不僅向對方表白了自己高貴的身份,而且還巧妙地將自己的行為說成是誤舉,而把引起自己愛慕之情的責任推給了對方,真是寫活了這位女子狡黠之中透露出些許“無賴”的愛情行為。這樣的場麵本來是極其普通平凡的,但由於作者抓住了這位女子微妙的心理與大膽的個性,因而寫來依然造成了活潑有趣的藝術效果。尤其是將這細膩優美的女子柔情,與水步虹橋的江南水鄉風物結合起來,再加上通俗的口語,長短句相間的明快節奏,頗似南朝的民歌,給人一種清新美麗的審美享受。
山陰道
本詩選自《袁宏道集箋校》卷八,作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作者辭去吳縣縣令後,至杭州西湖、蕭山、山陰、諸暨等地漫遊山水,此時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文作品,並結集為《解脫集》。本詩是作者離開山陰至諸暨途中行於山陰道(在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郊外一帶,曆來以風景優美著稱)上所作。
錢塘豔若花,山陰芊([1]芊(qiān):蒼翠、碧綠。)如草。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平生王獻之([2]王獻之:東晉書法家,琅邪臨沂人,後居會稽山陰。《世說新語·言語》曰:“王子敬(獻之)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故下句言其“酷愛山陰道”。),酷愛山陰道。彼此俱清奇,輸他得名早。
本詩將山陰道與西湖作比,但不以景色描繪為重點,而是由景及人,抒發自我感想。有宋詩善議論之特點而又不平板迂腐,重在人生趣味的表現,從中顯示出作者機智的靈性與幽默感。
得罷官報
本詩選自《袁宏道集箋校》卷八,作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袁宏道辭去吳縣縣令時。作者在同時給聶化南的信中說:“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其愉快自適之情溢於言表,可與此詩參看。
擬將心事寄烏藤([1]烏藤:指藤杖。宋楊萬裏《十月四日小集戲成長句》:“誠齋老子不耐靜,偶拄烏藤出苔徑。”),料得前身是老僧。病裏望歸如望赦,客中聞去似聞升。尊前濁酒憨憨醉,飽後青山慢慢登。南北宗乘參取盡,龐家別有一支燈([2]龐家:指龐蘊。龐蘊,唐代著名在家禪者,又稱龐居士、龐翁。湖南衡陽人,世代業儒,後傾慕佛禪,因參謁石頭希遷而悟佛法,後與許多禪宗大師多有來往,有《龐居士語錄》傳世。一支燈:燈在此指佛法,因佛教認為燈能指明破暗,故而用以喻佛法。一支燈即一派之佛法。)。
詩中主要表達了喜悅的心情與解官後的打算,其寄心事於烏藤是漫遊山水,其料前身是僧為參禪了生命大事。正是有了這些個體生命解脫的追求,所以才會有“病裏望歸如望赦,客中聞去似聞升”的異於常人的心理感覺。後二聯則是兩種打算的具體展開:飲酒登山與參取禪宗。全詩唯求達意,自抒性靈,具有流暢明快的格調。
戲題飛來峰
本詩選自《袁宏道集箋校》卷八,萬曆二十五年(1597)作於杭州。原詩共兩首,本詩為第一首。飛來峰:也稱靈鷲峰,在杭州西湖西北,與靈隱寺隔溪相對,高兩百餘米。《鹹淳臨安誌》卷二十三:“晏元獻公《輿地誌》雲:‘晉鹹和元年西天僧慧裏登茲山,歎曰:此是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今此亦複爾邪?因掛錫造靈隱寺,號其峰曰飛來。’”
試問飛來峰,未飛在何處?人世多少塵,何事不飛去?高古而鮮妍,楊雄([1]楊雄:又作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漢代辭賦家。)不能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