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袁宗道(1 / 1)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玉蟠,湖北公安人,公安派成員之一,袁宏道之兄。萬曆十四年(1586)進士第一,授翰林院編修,後官至右庶子。袁宗道反對後七子的擬古,論文主張先器識而後才藝。論詩於唐代學白居易,於宋代學蘇軾,名其書齋曰“白蘇齋”。其詩歌風格也以平易真率為主調。有《白蘇齋集》。

初晴即事

本詩選自《白蘇齋集》卷四,萬曆二十二年(1594)在家鄉公安時作。原詩共3首,本詩為第一首。

晨風吹淡淡,簷日報新晴。盡啟花開戶,全收雨後清。塵煙留棐幾([1]棐(fěi)幾:用棐木做的幾桌。《晉書·王羲之傳》:“嚐詣門生家,見棐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宋陸遊《初夏》詩:“細煆詩聊憑棐幾,靜思棋劫對楸枰。”此二例皆有幽靜感,袁宗道或承其意。),竹色上楸枰([2]楸枰:用楸木所做的棋盤。)。自識斜川意([3]斜川意:隱居不仕的人生誌趣。晉陶潛《遊斜川》詩:“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此處意謂自己有效法淵明歸隱之舉。),虛名總不爭。

本詩抒發了作者悠然脫俗的高雅情懷,是其詩作平易真率風格的典型體現。詩作前三聯寫景,用淡淡的晨風,新晴的簷日,籠煙的棐幾,以及映染著竹色的楸枰,構成一幅雨後花開的清新靜謐的畫麵。而尾聯識淵明之誌趣,逃虛名於歸隱的抒情,極為和諧地與前麵的寫景融和起來,從而構成了一種清虛淡遠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超塵脫俗的人生情懷。

將抵都門

【解題】 本詩選自《白蘇齋集》卷四,是作者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回京途中所作。

九年牛馬走([1]牛馬走:像牛馬般奔波勞碌,此處指在京城做官。),強半在江鄉([2]“強半”句:江鄉即作者之故鄉,因其故鄉公安緊靠長江,故雲江鄉。作者於萬曆十四年中進士,於十七年歸鄉,與二弟談學論道。二十六年再赴京師。故言“強半在江鄉”。)。狂態歸仍作,學謙久漸忘。對人錯爾汝,迎客倒衣裳([3]衣裳:古時衣指上衣,裳指下裙。《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毛傳:“上曰衣,下曰裳。”)。隻合尋鷗伴,誰令入鷺行([4]鷺行:指朝官的班次,又稱鷺序,因白鷺群飛有序,故用以比喻朝官班次。)。

在袁氏三兄弟中,袁宗道以穩重而著稱,不像中郎的狂傲與小修的張揚,但在追求自我適意、個體自由方麵,三人又是一致的。本詩就表達了此種心情。袁宗道雖不拒絕出仕,而且在官場中也沒有遇到過太多的麻煩,但還是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的九年入仕而大半在家鄉逍遙論道的確是寫實。當他再次要入都門時,這意味著他必須收拾起自己的疏狂放任的習性,進入官場的秩序規矩之中。可他顯然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中間兩聯便是具體的描繪:狂態時常流露,謙恭久已忘記,對人直呼姓名,迎客倒穿衣裳,這一切都意味著極難適應官場。於是在尾聯發感歎說:我隻應該去與自由閑散的鷗鳥作伴,誰讓你錯入這秩序井然的朝班呢?但他畢竟還要入朝班,所以隻好留下十足的遺憾了。從藝術上看,本詩既對仗工整,卻又流暢自然,穩健中透著瀟灑,規矩下展現自由,與其個性極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