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梁:“臣遵旨。”
季梁隻身來到楚營,自然比不得少師所享受的禮遇。熊通臉色難看,橫眉豎眼,楚將趾高氣昂,唯見鬥伯比滿臉含笑,禮儀甚周。
熊通忿忿地說:“寡人尊上國為禮義之邦,特請與諸侯會盟於沈鹿。豈料貴國自以為尊,藐視天下諸侯,不屑為盟,且以兵戎相見。今日又兵敗求盟,是真心還是假意?”
季梁不慌不忙,從容而答:“在下聽說,成大事的人不拘於小節,胸懷廣闊的人能容大海。楚君是天下俊傑,難道沒有大海一樣的心胸?”
熊通緩下一口氣來,說:“那麼,閣下又如何來教寡人?”
季梁:“不敢!首先鄙人代表隨君向上國致歉,因誤信奸諛,而致兩國紛爭,深感愧疚。還望楚君海涵呢!”
熊通轉向眾將:“看來隨君還是甚通事理嘛!”
眾將皆笑。
季梁見氣氛緩和,又說:“當初少師恃寵貪功,強使寡君與楚一戰,其實並非出於隨侯的本意。如今也自知獲罪於君侯,所以特遣在下前來謝罪。若得賢君侯寬宥,隨侯定首倡為漢東君長,朝夕在廷,永為南服。請賢君裁奪。”
熊通沉呤不語,轉麵向鬥伯比。
鬥伯比進言:“古人說‘順天應時,人之大德也’。看來天意不欲亡隨,所以去其讒倿。不如允諾為盟,請隨侯向天朝頌楚之功德,加封爵位,以服南方諸蠻。”
熊通:“好!寡人地廣千裏,勢及江漢。唯請貴國達及周廷,賜寡人以王號,以服群蠻。寡人就靜候佳音吧!”
季梁不敢違拗,隻得傳告於隨侯,隨君雖然窩了一肚子氣,但吃了敗仗,也隻得以漢東諸侯的名義,上告於周廷。頌楚之功德,請加封於王位。桓王一聽,怒而拒之。
熊通見天子拒不封王,十分惱怒。說:“早年,我先祖鬻熊,曾輔佐文、武二王,立有汗馬功勞,但僅封在荊山。而今辟地千裏,蠻夷莫不降服,卻不加封,是無賞。鄭人抗拒朝廷,箭射天子,而不伐。無賞無伐,何以為君?先君熊渠早年既已稱王,寡人不過光複舊號,何用朝廷來封?寡人要自己稱王!”
清晨,太陽從鷲峰頂上剛一露臉,便把整個世界都染成了一片通紅。雲層被染紅了,変戓了片片彩霞。大地被染紅了,猶如鍍上了一層赤金,沮河被染紅了,就像抖動的絲綢。臉色被染紅了,人人如暢飲了甘醇。而丹陽城更被喜氣所籠罩,鍾鼓齊鳴,聲樂震天。這又是一個吉慶的日子,楚君今日要稱王。而楚國再也不是被人瞧看不起的子國,而是要稱“王國”了!
楚王宮前的廣場,依然保留著當年鬻熊創建時的規模,而鳳凰台經數百年的風霜,曆代整修、擴建,如今是更高、更寬,氣勢更恢宏。兩隻振翅欲飛的鳳凰,高仰著頭,遙望芲穹。台階高達一百八十百步,兩邊插著大旗,繡著鬥大的“楚”字,迎風招展。楚人早已聚集在鳳凰台下,迎接著神聖時刻的到來。
熊通身著猩紅色的袞袍,頭戴通天冠,足蹬虎皮靴,在文武眾臣的簇擁下來到廣場,他高大的身軀,猶如一座塔,配著一身王服,顯得神采飛揚,根本顯不出年近花甲。人們歡呼雷動,因為承受了百年壓抑的楚人,似乎又看到了揚眉吐氣的日子。
鼓樂聲起,這是一種振奮人心,激勵鬥誌的打擊樂和吹奏樂交彙融合的交響曲。熊通在眾臣的陪同下,一步一步地登上鳳凰台,隨著台階的升高,人們仰起頭,直看著他似乎登上了天庭。台頂早已擺好了三牲祭品,香案紅燭。熊通點燃了紅獨,手執三株高香,對天祝曰:
荊山高雄,沮漳騰龍。吾祖在天,高陽祝融。
季連後裔,輔周鬻熊。功莫大焉,繹祖始封。
篳路藍縷,開辟洪蒙。苞匭菁茅,歲歲朝貢。
諸侯相輕,周室難容。幾世創業,傳於熊通。
拓地開疆,楚勢大振。我有甲兵,稱王據雄。
南服諸夷,中原問政。敬告列祖,佑楚成功!
祝罷,對天三叩三拜,眾臣與楚人齊拜。一時間,聲樂齊奏,長號齊鳴,廣場內一片肅穆,人人對天而祝,祈禱聲響徹雲空。
少時禮畢,鬥伯比進言:“今我主稱王,既順時代潮流,又合天意民願。但必有個王號,方才名正言順。”
薳章進言說:“既然我主稱王,自然有別於諸侯,文臣武將也當各有其位。”
熊通:“二卿言之有理,不知有何高見?”
鬥伯比:“吾主武功蓋世,以武而與天下抗衡,今則唯武方可平定乩世。故以微臣之見,當以武為號,稱武王。”
熊通點頭稱善。笑道:“好一個‘武’字!所謂止戈為武,寡人將以武而拓疆域,以武而定天下,為的是永止幹戈,江山穩固,百姓安居!”
薳章:“微臣附議。國主既已為王,當效王室之製,文武各司其職,各領其位,方可共謀國事。”
熊通:“卿言甚合孤意,請各述高見。”
鬥伯比說:“依臣愚見,當設令尹、司馬諸官。令尹主政,司馬掌軍。則為莫敖、左尹、右尹等。刑法律令則為司寇;天象曆法可付太史。不知我主以為如何?”
熊通:“好!如此一來,足可與天朝同製了。不過何人可為令尹呢?”
薳章:“令尹之職,不僅領袖群臣,而且要治國安邦,上為君王分憂,下解百姓疾苦,通謀略,掌律令、識兵陣、善知人,文武兼備。臣以為,唯有上大夫鬥伯比堪當此任!”
熊通大喜,撫掌笑道:“卿真是良臣啊,為國可謂無私了!寡人有二賢相助,何愁不稱雄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