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 / 3)

片刻間,褒姒走上金殿,頓時滿堂生輝,光豔照人,眾臣俱被驚呆了!隻見她頭上高梳發髻,罩以金鳳之冠,身穿綾羅彩綢,金絲為邊,彩線繡成牡丹、鳳凰,長裙曳地,輕移蓮步,款款軟軟,如水上飄來。走至殿前,跪倒塵埃,嬌嬌滴滴口吐柔語,如撥琴弦,說了聲:“民女見過陛下!”

幽王早已目不轉睛,死死盯著美人,聽得此聲,魂魄早已飄到雲外去了!再見粉麵,更是心曠神怡,忙說:“愛卿,快快平身!”

褒姒站起身來,眼波順勢向幽王掃去,幽王更是腳下如踏上了雲中,飄飄然不知所以,忙說:“洪德聽旨。”

洪德:“臣在。”

幽王:“寡人念你忠心耿耿,為國分憂,免了你父褒珦之罪,官複原職,敕封你為上大夫,在朝為官!”

洪德:“謝陛下!”

群臣中恰有正直之臣,看不過去,正欲上前勸諫,內臣忙喊一聲:“散朝……”

百官隻得退下。

褒珦被赦回府中,洪德便將此事講敘於父,褒珦半日不語,許久才長歎一聲,說:“娃兒啊!大廈將傾,你獻了一個挖牆腳的人;人之將死,你送他毒酒一杯了!可歎周室,危在旦夕了啊!”

遂不吃不喝,數日後絕食而死。

散朝之後,幽王當即擁著褒姒,走向後宮。

後宮之內,頓時熱鬧起來,眾侍女扶著褒姒,周身上下脫得赤條條的,五十多歲的虔婆,像市場上的牲口販子,對她全身進行了仔細檢查,摸遍了她身上每一處角落,從胸部到腹部,然後到最隱秘之處,都進行了全麵查驗。接著又送至浴池,香湯沐浴,蘭麝熏身,才披著蟬紗,送到幽王瓊台。

幽王早已是兩眼望穿,正在急不可待時,猛見進來一個遍體如玉的人兒,款款而來。身尚未近而香已入鼻。見她一頭烏發,披散肩頭,恰如黑色錦緞,一直披到膝下。一張秀臉,粉如桃花,紅如脂胭,白如瑩玉,香腮如抹紅霞。兩隻大眼,水汪汪如兩潭秋水,蕩著令人魂索的碧波,羞答答如雲遮滿月。幽王再也無法克製自己,撲上前擁了個滿懷……

褒姒卻如木雕泥塑,任憑他滿是胡須的嘴,吻著她的全身,一雙大手摸遍她每一個部位,亳無所動。蟬衫已褪,胴體全露,幽王像一頭狂獸在發泄,強烈的刺激和重壓幾乎使她喘不過氣來,她依然無聲無息,無笑無顰,無動於衷……

隨著幽王身子的最後幾番抖動,他終於平靜下來了,望著她依然胭紅的兩腮,他摟起褒姒,細看良久,才說:“美人為何始終無語?”

褒姒:“民女把一切都給了陛下,陛下尚欲何為?”

幽王幹笑了兩聲,忙說:“哎,孤王是說,美人為何不言不笑?”

褒姒:“民女從不會笑。”

幽王猛醒:“啊,是孤王之過!忘了尚未封美人呢!無怪你口稱民女。孤之過,孤之過也!”

說罷,攬褒姒於懷,猛然又狠狠地親了她的乳頭,笑道:“朕就先封你為妃,專寵瓊台宮!”

褒姒依舊淡淡說:“謝陛下。”

幽王又緊緊地將她摟住,吻遍了全身,又壓上身去……

至此,幽王便沉溺於瓊台,常常數日不朝。朝政日漸荒廢,國勢更加衰微。此為幽王四年。

幽王的正宮申後,父親卻是他的舅父申伯,封於申地,與京畿為鄰。幽王初年,申伯勸諫幽王不聽,一氣返回申國。申後產下一男,取名宜臼,立為太子。

申後見幽王納了新寵,荒廢朝政,不理國事,眾臣議論紛紛,心下也十分不快,也想勸諫幾句。於是領著幾名宮女,尋至瓊台而來。穿回廊,越台榭,進園門,卻見花叢之中,幽王擁著褒姒正在親吻撫摸,羞得申後兩頰通紅,進也不是,退也不妥,宮女忙叫一聲“娘娘駕到!”幽王才放開褒姒,尷尬地衝著申後不知所為。偏那褒姒旁若無人,視若不見,生生地把頭扭向了一邊,頓時把申後氣得火冒三丈!

申後喝道:“哪來的妖女,淫亂宮幃,難道沒有王法?”

幽王忙賠下笑臉,說:“王後來了。這是孤王新娶美人,已封為妃,尚未與王後見禮,且勿見怪。”

褒姒起身,向著申後,略略見了個禮,徑直揚長而去。

申後氣得七竅生煙,衝著幽王嚷道:“看看,這就是陛下新娶的王妃?毫不知禮,真是氣煞本宮!”

幽王:“王後不必生氣,此乃鄉下之女,不知禮數,孤給你賠個禮就是。”

申後:“隻怕妾身領受不起。陛下為她數日不朝,百官怨聲四起,以臣妾之見,陛下還是多想想江山社稷吧!”

幽王聽了,心下不快,便說:“朝中之事,非婦人可問。王後若無事,且回宮去吧。”

申後原本就窩了一肚子火,聽得這話,更難忍住,厲聲說道:“臣妾敢問陛下,是要江山,還是要美人?豈能為了一個妖女,數日不朝,荒廢國政,難道不怕落天下人的罵名嗎?”

幽王大怒,喝道:“大膽!竟敢幹預朝政,辱沒寡人。孤不看你是王後,夫妻情分,而且剛納新寵,喜事臨頭,定將你打入大牢!來人,將王後請回宮中,無事不得見王!”

申後也是一驚!才覺得自己言語太激,觸怒了天顏,一時不敢再言,忿忿回宮而去。

太子宜臼聽說此事,難以忍下一口氣來,一邊勸慰其母,一邊潛入後宮,伺機教訓褒姒。果然有一天,偶然撞見了,偏偏幽王不在身邊,僅有幾個宮女陪著前來觀花。太子隨即手執木棍,衝上前去,宮女嚇得四散,一頓棍棒將花打得七零八落,揪住褒姒又是一頓老拳,連撕帶扯,褒姒又羞又恨。她原本是鄉下出生,挨得幾下,也還受得,偏這一口氣咽不下去,跑到幽王麵前連哭帶訴,把個幽王鬧得怒火中燒,遂將太子逐至申國,交申伯管教。

不久,褒姒十月懷胎,產下一兒,取名伯服。

太子貶去申國,幽王天天寵著褒姒,卻苦壞了正宮申後,孤獨寂寞,夜伴孤燈,眼見褒姒又產下一男,幽王已存廢嫡立庶之意,不由得又添新愁,又急又恨。心想他日若立了伯服為太子,坐了龍廷,哪裏還有我母子的活路?心中又添了幾分惶恐與不安,偏偏又無處可訴,無人相慰,免不得度日如年,常淚不幹。

申後身邊,有個服侍多年的老宮女,見申後天天不樂,有心為主上分憂,於是問道:“娘娘與其如此度日如年,何不召回太子,遇事身邊有個商議之人?”

申後道:“宮廷之內,禁衛森嚴,如鐵桶一般,如何能夠傳信於我兒?”

老宮女:“娘娘修書一封,托人捎至申國,待太子回宮,也可為娘娘分憂。”

申後長歎一聲:“唉,即便寫得了書信,又有何人可寄?”

老宮女:“老奴侍奉娘娘已經十多年了,娘娘待奴才恩重如山,時刻想為娘娘分憂,願為娘娘送信。”

申後:“你既有此心,恐也無力。”

老宮女:“娘娘,奴才家本申國人,少時被送進宮來充當宮女,一直在娘娘身邊。近日家中來信,家母病危,要老奴回家探視,娘娘若放老奴出宮,奴才豈不乘此為娘娘送信了?”

申後聽後,也覺得有理,當即修書一封,其意無非是褒姒產下一子,有奪嫡之意,望太子早早回京,以設法應對雲雲。

然而申後並非思維縝密的人,如此重大的事,稍有疏漏,後果不堪設想。褒姒自從有了欲立正宮的鳳願,就時刻瞅著時機,巴不得抓住正宮半點疏忽,以行廢立之事,故而早早買通了宮廷侍衛,日夜監視著申後。今見前腳貶走了太子,後腳便有宮女回申國探親,自然不肯放過。宮門前捉住了老宮女,果然搜得密信,一並押至褒姒宮中來。

褒姒一見密信,氣得咬碎銀齒,柳眉倒豎,乘機又到幽王麵前撒嬌,哭哭啼啼,不依不饒。

幽王自得褒姒,恰正是如魚得水,時時當作了一口氣,捧著護著,巴不得早日立作正宮,加上褒姒借機撒嬌胡鬧,也正中下懷,不顧文武百官勸諫,將申後打入冷宮,廢了太子宜臼,另立伯服為太子。朝中上下,又是一片嘩然。

褒姒立了正宮,又立伯服為太子,以為定得褒姒的歡心,然而那褒姒仍冷若冰霜,不見笑容。幽王窮其計,難得其歡,不知如何是好。

寵臣虢石父獻計說:“王後不苟言笑,必有事鬱結於胸,當以散解之法。陛下何不帶王後遊覽驪山?那裏宮室嵯峨,環境清幽,山水秀美,足可賞心而悅目。既可觀景賞月,亦可登高遠眺,如此以釋情懷,何所不樂?再者,先王之時,設烽火煙墩二十餘處,大鼓數十麵,專為外敵來犯,報警而設。若夜間點燃烽火,擂響大鼓,施放號炮,京郊諸侯聞聲必至,一時萬千軍馬,熙熙攘攘,齊聚驪山之下。大小諸侯誠惶誠恐,專候陛下一聲號令。看到大王如此權高位重,一呼天下皆應,還愁王後不開懷大笑嗎?”

幽王連連點頭,笑道:“好計,好計!”

時鄭伯恰在朝中,立諫曰:“不可!烽火煙警之台,專為防外冠入侵而設,非國家危難之時,不可舉之。若為博王後一笑而戲了天下諸侯,一旦賊寇犯境,何以應對?”

幽王道:“如今天下,升平盛世,何來危難之時?孤王有心伴王後遊驪山、離宮,再會會天下諸侯,有何不可?卿不必多言,孤意已決了!”

鄭伯無奈,隻得退下。

不日,幽王遂帶褒姒登上玉輦,前呼後擁去遊驪山。果然,那褒姒一出宮幃,臉色豁然開朗,不見憂愁之色,幽王暗自歡喜,在一大群宮娥、婢女、雜役、衛士簇擁之下,浩浩蕩蕩先遊驪宮。正是飛閣重簷樓外樓,青山碧水畫中畫。一路風光恰意再遊驪山,月已東升,群星璀璨。隻見邊塞山峰連星月,烽火上台勢高宏。台前,堆放著大量柴草,專有士兵守護。褒姒不解,問幽王道:“陛下,這山上建如此眾多高台,柴草如山,卻是何意?”

幽王見褒姒今日興味盎然,竟然主動開口相問,心下大喜,忙答:“這叫烽火台,如將柴草點燃,則煙火衝天,再擂響幾十麵大鼓,天下諸侯即刻聚會於此。”

褒姒:“原來是召諸侯的。今晚假若點燃這些烽火,定然十分壯觀,再引來諸侯相聚,萬千人馬,熱熱鬧鬧,定然十分有趣!”

“如此,愛妃定然十分高興了!”

“那是當然。就怕大王不肯為妾博此一歡!”

“隻要愛妃喜歡,即刻點燃,又有何妨?”

“隻怕大王點之容易熄滅難,寧為妾而戲諸侯?”

“隻博美人一笑,朕在所不惜!”

“妙啊!看大王如何?”

幽王隨即傳旨:點燃烽火,擂響大鼓!

內侍朗聲喝道:“聖上有旨,點燃烽火,擂響大鼓!”

原來這烽火台,沿著一條山脈,設立於大小山頭之上,綿延數十裏地,隻須一處點燃,其餘各處相繼而應,刹那間幾十處盡皆燃起,猶如一條火龍,夾雜著陣陣號炮之聲,震天動地的鼓聲,真是情景壯觀,氣勢不凡。

京郊遠近諸侯頓時著了忙,先聽得號炮之聲,又見烽火四起,以為朝廷定遇外敵入侵,一個個匆匆忙忙披掛起來,跨上戰馬,召兵率將,飛快集合軍隊,急奔於驪山之下,人人如臨大敵,個個摩拳擦掌,準備著一場廝殺……

幽王與褒姒正在飲酒作樂,褒姒見片刻間來了這麼多諸侯,個個耀武揚威,殺氣騰騰,及至山下,並不見外敵犯境,個個鬆下一口氣來,如泄了氣的皮球,垂頭喪氣。褒姒覺得十分有趣,突然哈哈大笑起來。聲傳夜空之中,格外悠長,格外刺耳。眾諸侯才發現被騙而來,受了一場羞辱,隻得重新點兵,返回國中。

幽王見果然惹笑了褒姒,心下甚喜,即賜虢石父千金,以嘉其出此妙策,故後世有“千金買笑”之說。但由此而失信於諸侯,幽王將自食惡果了!

國舅申伯,原來也是個忠正之臣,自幽王登基,寵信三個小人,幾次勸諫不聽,一氣之下返回申國,當被廢了正宮,貶了太子,一時難按心頭之忿,立即修了一本,專送京師,幽王打開本奏,隻見上麵寫道:

“臣聞創業之艱,而守成則更不易也。昔日文、武二王,開拓周室江山,成就一番天地偉業,乃有今日江山社稷。成、康二王,仍不變祖宗之法,不忘民為根本,故有盛世,垂於青史。先祖曾戒曰:‘桀寵妹喜而亡夏,紂寵妲己而失殷’。此皆背師忘祖,不遵守成之道所至也,實為前車之鑒。今陛下寵褒姒而荒朝政,舉峰火而戲諸侯,廢嫡立庶,乘夫婦之義,傷父子之情,皆非守成之道也。桀紂之事複見於今天,夏、商之禍恐在異日,故望吾主收回成命,以使江山永固。臣申叩拜。”

幽王看過奏本勃然大怒,罵道:“此賊以古喻今,諷刺寡人,實在可惱!”

虢石父乘機進言說:“申伯為原正宮娘娘之父,太子宜臼之外公,正盼著他日太子登基,以享天下。今陛下廢了正宮,貶了太子,自然其心存怨恨,所謂蓄勢而發,定生後患,陛下不得不防。”

幽王:“以卿之見,該當如何?”

虢石父:“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不如乘其未備而先發製人。陛下可即刻點齊京都兵將,討伐申伯,捉太子一並問罪。”

幽王:“準奏。卿即刻調集糧草,點兵聚將,準備伐申。下旨削去申伯封爵!”

虢石父領旨,準備伐申。

申伯自呈奏章,心下也暗暗焦慮,他深知幽王稟性,唯恐出現不測,當即派人前往京師,探聽朝廷消息,不日,探哨回報,幽王下旨削了申伯之爵,已調集兵馬,前來興師問罪。

申伯得信,焦慮萬分。

大夫呂章獻計說:“語雲:‘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我主當尋先機,給朝廷一個措手不及,不然,申國危險了!”

“依大夫之言,將作何安排?”

“我國小兵微,怎能與天朝抗衡?朝廷六萬之眾,一旦襲來,如泰山壓頂。所以當朝廷之兵未動,我主即刻兵臨京師,反客為主,反守為攻,才可以解今日之危!”

“如此以來需多少兵馬?寡人哪來的這多兵將?”

“可以去借兵呀。”

“何處可以借兵?”

“西戎兵強馬壯,何不求他們借兵?”

申伯一驚:“西戎?外狄也。隻怕是引狼入室啊。”

“我們隻借一旅之師,困住京師,救出申後,扶太子登位,便以金帛相謝,然後責其退兵,諒無大礙。”

“但是,難道不落國人非議嗎?”

“如此又奈何呢?天子無道,廢嫡立庶,寵信佞臣,貶斥忠良,國人怨聲載道。況且朝廷之兵旦夕可至,申國存亡頃刻之間,舍此別無良策,隻是權宜之計而已。”

申伯猶豫良久,終究無計可施,隻得修書,備下金繒一車,派使臣前往犬戎借兵。

犬戎時刻貪中原膏腴之地,巴不得伺機進犯中土,撈上滿滿的一把。申伯之約,恰如肉包子送到狗嘴裏,戎主當即收下重禮,複了回書,點軍馬三萬五千人。左有先鋒滿也速,右有先鋒孛丁,自領中路,氣勢洶洶殺奔鎬京。申伯亦出兵五千相助,不消三日,便把京城圍了個水泄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