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來,熊揚總是心緒不寧,因為他知道,此次昭王南征,定是有備而來。但他也未曾料及,昭王用兵有了精進,釆取了聲東擊西,鐵壁合圍的戰朮,致使熊勝大敗。當得知其兄已突出重圍,就一日數次派人出山,勸兄返國,均被兄長拒絕了,他隻得連聲長歎。不日,探卒來報,周兵已越過穀水大峽穀,正奔荊山而來。
擺在熊揚麵前的局勢是嚴峻的。首先是兵力不足,早期的楚國並無常規部隊,平時務農,戰時應召,但為了不傷農,不誤農時,最多征兵三萬。而兩次與天朝大戰,無論在國力上和人力上,對楚國都是重創,更何況熊勝領兵三萬出征,未返一兵一卒。而今,昭王攻入荊山,如何征得兵士守土衛疆?再者,荊山橫亙,居高臨下,周兵若占荊山,楚都丹陽則危在旦夕了!於是,他即刻組織楚人,無數的農夫農婦、工匠藝人、商賈士人,甚至讀書的學子,都彙集而來,傾全國之力,整修、加固界山關,準備在此阻擋天朝之師。
原來,自熊繹定都丹陽,就看中了這方絕佳的防守之地。它背靠荊山主脈,高入雲端,奇險雄峻,無路可通。一道山梁延伸而來,僅有一羊腸小道貫通南北,另一麵卻是絕壁萬丈的沮水盤龍溪大峽穀。峽穀內天水一線,巨石林立,流水飛瀑,長達三十餘裏無法通舟行人。因此,熊繹在此設關。界山關以西古稱銀馬川(今歇馬鎮),以東則稱金馬川(今馬良鎮)。此關一設,成了江漢進入丹陽的唯一大關。故而民間傳說:“金馬川,銀馬川,要通必過界山關。”
界山關外,沮水在山下迴流成了一個大灣,衝成了一片廣闊的河灘,正中有一座小小的岡丘,恰如一顆珍珠,對著蜿蜒而來的兩條山梁,形成了“二龍奪珠”的奇特景觀,故而人稱此地為“盤龍”。昭王之師,繞過了穀水大峽穀,陰差陽錯地避免了滅頂之災,當越過荊山,挺進沮水,突然發現這一風水寶地,便傳旨紮下營盤,次日攻關。
昭王一眼便愛上了河中的小丘,也就是二龍欲奪的“珍珠”。它四周環水,林木青翠,傲然獨立,真是得天獨厚。便命人將自己的營帳安紮於上,數萬兵士紮營河灘,轉眼間處處旌旗招展,戈戟林立,戰馬嘶鳴,昭王立於山丘,見沮水滔滔而來,在自己腳下彎彎回回,不禁豪情勃發,躊躇滿誌。所謂荊山、沮漳,正是楚人的本源,而今紮營於荊山腳下,沮水河岸,正是幾代天子的夢想,不想今日卻在自己的腳下前成為現實!這種勝利感猶如一杯甘醇美酒,足使他無限陶醉!而且,昭王南征,還不忘帶著兩個美人,紮下營帳,免不得一番歌舞,眼見大功將成,麵對美女、勝景,昭王更是怡然自得。
突然,衛士通報:“二師統師伯宰父求見!”
昭王頓時心生不快,但既是老臣求見,隻得哼了一聲:“宣!”
伯宰父見過昭王,開口便說:“老臣有本要奏。”
昭王見來者一臉肅穆,知定有要事奏本,隻得緩下口氣來,忙說:“愛卿有何本奏?”
伯宰父:“君王可知大山之中,氣候、山川、河水變化之象?”
昭王不解,忙問:“愛卿何出此言?”
伯宰父:“君王既不知山中氣候變異,又何以傳旨在河灘紮營?”
昭王聽後,突然哈哈大笑,說:“老愛卿啦!朕以為有多大的事呢!你看這大山之中,地無三裏之坪,寡人數萬將士,難道都紮營連腳都站不穩的山坡上?而況眼下正是仲春時節,又有多大洪水?明日攻關,不消數日便可破了楚都,愛卿何必心浮氣躁呢?”
伯宰父道:“主上萬不可大意,連日來陰雨綿綿,隻恐再降暴雨,山洪暴發,數萬將士可就要葬身魚腹了!”
昭王一驚!忙道:“老愛卿休得胡言!難道不怕亂了軍心?楚人已無鬥誌,區區一關,不日可下,速去準備攻關吧!”
伯宰父見君王動怒,也覺得自己失言,隻得趕忙鉗口,匆匆辭了昭王。回營排兵布陣,次日攻關。
已經是春三月了。也許是老天爺哀悼熊勝遠征不歸,每日的雨水,像淚水似的,淅淅瀝瀝地灑個不停,濕透了人們的臉龐,濕透了衣衫,更涼透了心。
熊揚站在一尊巨大的岩石上,任憑雨點打在臉上,灑在身上,分不清哪是淚水,哪是雨水。他的喉頭已經幹啞,但仍發出感人肺腑的錚錚強音:“鄉親們,同胞們!我們楚國到了最危難的時刻!國主遠征不歸,朝廷之師越過荊山,陳兵界山關下!這都是我的過失啊!讓老天懲罰我吧!我準備自縛去見天子,要殺要剮隨他,但不能傷了我一個楚人!不能損我一草一木!鄉親們,望我楚的列祖列宗,保佑父老、兄弟們吧……”
大雨中的楚人激奮了!紛紛喊道:“我們誓死保衛楚國,保衛家園!願隨楚君上刀山,下火海,誓死趕走周師,決不讓周兵踏入楚國一步!”
熊揚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堅定地揮了揮手,抹去了滿臉的雨水和淚水,激動萬分地說:“好!父老鄉親既有這樣的決心,熊揚粉身碎骨又何足惜?隻要是父老們同心同德,不願家園殘破,從今天起我就釘死在界牌關上,與鄉親們奮力抗擊周師!”
楚人很快自發地拿出自己狩獵、護院的一切武囂,甚至鋤頭、砍刀、木棍等生產工具,組成了萬餘人的武裝,參與守防。熊揚進行了分配和調度,每日輪流守關。當周師第一次攻關時,意外地被當地山民,一陣拚死衝殺,打得落荒而逃。
昭王大吃一驚,他萬萬不曾料到,一群楚國普普通通的山民,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接待周王朝的天子!
雨依然不停,而且越下越大,一連數日,周軍在大雨中爬上大山,仰麵攻關,山岩濕滑,舉步維艱,一不留神就跌倒深溝,很多兵士被摔死、摔傷,卻多日攻克不下。而且不時還從密林或草叢,射來一支冷箭,造成難料的傷亡。漸漸地兵士鬥誌大喪。伯宰父一籌莫展,昭王也失了耐心,恨恨地傳旨:三日內,務必突破界山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