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安得其所,爭取人心(1 / 3)

“朕以人心為本,不為賢肖,安得其所,人心歸附。”——李世民

得人心者得天下,天下人安則君安。李世民之明:君依於國,國依於民;李世民之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李世民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紮之愈深,則枝葉茂榮。因此,中國帝王二百數十,厚厚一本《帝範》,也難怪隻有最具資質的李世民才能將其書寫得獨具一格,光芒萬丈!

在總結曆史教訓的過程中,唐太宗君臣之間,逐步形成了“清靜無為”的統治思想。唐太宗一再說自己“不敢輕用民力,惟令百姓安靜,不有怨叛。”“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不失(農)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平?”魏征和王矽等大臣也竭力支持太宗實行“清靜無為”的統治政策,提出:“靜之則安,動之則亂”,“無為而化矣。”“帝王為政,皆誌尚清靜,以百姓之心為心。”

唐太宗的“清靜無為”的政策,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偃武修文;二是戒奢從簡;三是輕徭薄賦,恢複經濟。

偃武修文,就是及時結束戰事,實行文治,使當政者的注意力及時從軍事鬥爭轉移到治理國家上麵來。戰爭本身必須用軍事手段解決,戰爭的創傷則不能靠軍事手段來醫治了。

李世民之所以得天下,主要憑借赫赫武功,“少從戎旅,不暇讀書”,因此這個轉變對於他來說就更為重要了。

李世民分析唐以前建立新王朝的“撥亂之主”,除東漢光武帝三十三歲以外,其他的都“年逾四十。”而他本人呢,“十八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因此,感到自己的經驗不夠。為了彌補這一缺陷,除了向大臣請教以外,每天罷朝歸來,安排一些時間讀書。他讀書的勁頭很足,常常是通宵達旦,手不釋卷。所謂“岩廊罷機務,崇文聊駐輦”,“對此乃忘憂,欹案觀文典”,“崇文時駐步,東觀還停輦,輟膳玩三墳,暉燈搜五典。”這些都是太宗讀書情景的自述。你看他,吃罷晚飯便進書房,而一捧起書,一天的勞累都可忘得幹幹淨淨。

讀到興頭處,還揮毫賦詩,暢敘心得,如《賦尚書》寫道:“寒心靚肉林飛魄看沈湎。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既承百王末,戰兢隋歲轉。”他讀的主要是史書,認為是“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因而特別重視曆代興亡盛衰曆史。他曾下令房玄齡、魏征等主持修纂《周書》、《北齊書》、《梁書》、《陳書》和《隋書》。當這些史書修纂完成時,唐太宗十分高興地說:朕觀前代史書,彰善祛惡,足為後世鑒戒。秦始皇奢淫無度,誌存隱惡,焚書坑儒,以封學者之口。而隋煬帝表麵上雖好儒,實際上卻歧視學者。所以也不好好為前世修史。

致使數代史書,幾將泯絕。我跟他們不同,要以前王之得失,為後身之龜鏡。

與此同時,唐太宗還十分重視發揮熟悉經史的官員的作用。北魏以未,開國君主多為武將出身,朝廷內武官地位也較高。李世民以軍事起家,貞觀初年也是武官多而文官少,王矽針對當時的情況向太宗進言道:漢家宰相,無不精通一經,而近代重武輕儒,朝廷所任用大臣,極少經術之士,儒行既虧,風氣也就越來越壞。唐太宗“深然其言”,頗為重視他的意見。自此之後,便積極提拔“學業優長,兼識政體”的官員,引置左右,“每機務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鑒前代成敗事”,成為唐太宗終身奉行的三件事之一,也成為貞觀時期大臣的一種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