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安民之道,先當察吏(2 / 2)

張允濟,隋時為武陽令,“務以德教訓下”,使其所管境內,路不拾遺,深得百姓尊敬,鄰縣有時有些民事糾紛不能解決。都跑來請他解決。貞觀初,唐太宗擢升他為刑部侍郎,爵封武城縣男,後又任為幽州吏,派他治理北方的重鎮。

李桐客,隋時為門下錄事。隋煬帝在江都時曾打算徙都丹陽,左右大臣皆希旨附和,獨李桐客進諫反對,差點被治罪。後來,又參加過竇建德農民起義軍。後歸順唐政權,任秦府法曹參軍。貞觀初,任通、巴二州刺史,“治尚清平,民呼為慈父。”這當然是溢美之辭,但說明了他在極力貫徹唐太宗的清靜無為政策。

薛大鼎,曾參加李氏父子太原起兵,是開國功臣之一。

貞觀時期,太宗任他為滄州刺史。滄州境內有條無棣河,隋未被填廢。薛大鼎到任後,組織民工重新開掘,直通於海。

使百姓獲得了舟楫漁鹽之利,有人作歌唱道:“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魚鹽至。昔日徒行今聘駟,美哉薛公德滂被。”

滄州地勢低下,夏天常遭洪水侵害。薛大鼎又疏通長蘆、漳、衡等三河,使境內從此“無複水害。”當時瀛州刺史賈敦頤、曹州刺史鄭德平,“俱有美政”,河北人民稱頌他們三人為“鐺腳刺史。”

賈敦頤,貞觀時數任州刺史,政績清廉。每次進京入朝,全家同行,僅破車一輛,瘦馬數匹,馬套也是破舊的,路人見了並不知道他是州刺史。後為洛州司馬,因公事差錯被下獄。唐太宗聞知後親自為他保釋,衙司不同意,太宗說:人誰無過,如果不分輕重,都繩之以法,誰還願意為君主效勞呢!

於是賈敦頤獲免,貞觀二十三年改任瀛州刺史。瀛州界臨滹沱河及水,每年泛濫,衝壞百姓田舍,漫浸數百裏。賈敦頤組織民工在兩河沿岸修築堤堰,從此消除了水患。當時瀛州管下的饒陽縣縣令是賈敦頤弟弟賈敦實,亦“政化清靜老幼懷之。”按當時的慣例,兄弟在同一地區任職是不允許的。由於他們兄弟倆都治績顯著,頗受百姓愛戴,因此唐太宗破例未予改任。唐高宗時,賈敦頤任洛州刺史。洛州地方多豪強貴族,他們依仗財勢,任意違返製度規定,兼並土地。賈敦頤查出三千餘頃,皆分給均田不足的農民。有人雖千方百計隱瞞蒙混,但賈敦頤“發奸摘伏,有若神明。”賈敦頤死後,賈敦實又被任為洛州長史,治政寬惠,深得人心。洛陽縣令楊德幹靠杖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賈敦實勸阻他說:“政在撫養民人,傷生過多,雖一時有效,但不足貴也。”楊德幹的做,法因此有所改變。賈敦頤為洛州刺史時,洛州百姓在城內為其立了大塊德政碑,賈敦實離任洛州時,百姓又在旁邊立了一塊大碑,稱頌他們倆。時人稱這二碑為“棠棣碑。”

李世民對地方吏治的重要性是有充分的認識,表現在他認真選擇地方官員;加強對他們政績的考核,基本上注意到“官為其人,民去歎愁”的問題。由於地方吏治的改善,大大促進了唐初地方經濟的複蘇和安定局麵的形成,從而鞏固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