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海洋到宇宙(2 / 2)

如是,經過了多年沉潛、歲月熬煉,直到他三十四歲(1862)遇到了出版商赫特左爾(Pierre-Jules Hetzel,1814-1887),兩人一拍即合,隨之共同合作推出了“驚異之旅”(Voyages extraordinaires)係列故事——其中尤以著名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女兒》(Les Enfants du capitaine Grant/1868)、《海底兩萬裏》(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1870)、《神秘島》(L’le mystérieuse /1875),以及《環遊世界八十天》(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 /1872)等作品最廣為人知,自此而後四十年間,凡爾納儼然成了全球暢銷書榜的票房保證①。

相對在台灣,凡爾納的小說通常被歸類於青少年兒童文學(而非純文學創作),其譯作的傳布大多由原著內容加以改寫。還記得高中時代幾乎每周都會去逛重慶南路書店街,對他印象較深的是《海底兩萬裏》,當時初次讀到的是誌文出版社“新潮少年文庫”改寫的簡譯本。另外,大抵同一時期我也在其他坊間書店陸續看到東方出版社和國語日報社的《海底曆險記》,以及好時年出版社的《海底之旅》,作者分別署名朱勒·韋爾、維尼以及範那,後來經過了好些日子,才知道原來這些其實都是來自同一原著、同一作者。

直到近十年來我染上了逛二手書店淘書的癖好,不久前才又在台北龍泉街舊香居發現了另一部更早期的全譯本,這是1973年由香港中流出版社發行、署名“解人”翻譯的《海底兩萬裏》②。此處“解人”即是早年“勤工儉學”運動期間赴法留學、後來擔任北大教授的曾覺之(1901-1982)的筆名。但觀其譯文辭采華美,迥異於晚近版本的通俗腔調,宛若行雲流水般,頗有民初一代文人的老派優雅。

在凡爾納的小說裏,那些主人公們幾乎無不例外都感染了一股濃厚的浪漫進取色彩,緣於早年有限的科技知識所展開的奇幻異想,徘徊於已知和未知之間、如真似假,卻為後人不可思議而精準地預見了科學的未來 ③,甚至還成了法國頂級珠寶品牌“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的靈感來源,而他的知識涵養與想象力毋寧更令人為之悚懼,仿佛便是海洋本身,沉靜又暴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