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到宇宙
專欄
作者:李誌銘
每個人都擁有做夢的權力、想象的自由。
回溯孩提時代,你我或許都曾經做過這樣類似的夢:天馬行空地幻想著搭乘奇異的飛行機器遨遊天際、前往一處未知的世界探險,甚至去到外層空間的另一顆星球發現文明,且與外星人展開一場又一場光怪陸離的大冒險……
無獨有偶,2011年,好萊塢知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根據美國作家Brian Selznick的兒童科幻小說《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改編拍攝的《雨果的冒險》(Hugo),片中即以人類乘坐一枚炮彈來到月球探險的電影畫麵作為故事起源的線索。此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影片一開場的那枚炮彈正巧不偏不倚紮進了月球的右眼,擬人化的月球表情頓時一臉憂鬱,後來這些人物主角還在月球上遇見了當地的國王並遭到攻擊和驅趕等情節,相當鮮明地帶有一種卡通式的童真趣味,整個場景布置與演員動作雖有些簡陋粗糙,卻是很直接地傳達出某種戲劇張力,一幕幕更迭,像是在現場看舞台劇般。馬丁·史柯西斯藉此欲向一百多年前自導自演、挖空心思製作了這部影史上第一出科幻冒險片《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的法國影壇祖師爺喬治·梅裏葉(Georges Méliès)致敬。
從《雨果的冒險》到《月球旅行記》,看似單純的(奇幻)冒險情節,裏頭卻包含(影射)著多段電影中的電影經典,並且牽連出通俗(流行)文學史的另一段傳奇。
話說《月球旅行記》最初於1902年首映問世,其劇情發想乃是取材自十九世紀末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的科幻小說原著《De la Terre à la Lune》(從地球到月球)。
由於生平從事寫作將近半世紀之久、共著有六十餘部科幻小說獲得了巨大聲譽,因而被大批死忠讀者尊為“科幻小說之父”的凡爾納,自幼生長於法國南特(Nantes),一處濱臨大西洋岸的海港城市,童年時期常見有林立的桔桅、繁忙的舟楫,以及熱鬧的碼頭,而其家族成員也不乏有海員和船主,遂使凡爾納從小就孕育了幻想的羽翼,終其一生熱愛旅遊、流浪,且對航海產生了濃厚興趣,乃至興起了投身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強烈欲望。
二十歲時(1848年),凡爾納離開故鄉南特,前往巴黎學習法律,但他內心卻對於戲劇創作懷抱夢想,並期許自己能夠在劇場界揚名立萬。且就在凡爾納寄寓巴黎求學、生活的這段時間,由於拒絕了父親希望他將來從事法律工作的要求,致使家中津貼頓時斷絕,平常日子過得極為拮據。因此他一方麵得兼差替人補習、去公證人事務所當文書,甚至還在劇院裏找了一個秘書的職位,另一方麵他也經常上國家圖書館看書自修,不惟對於各項學門領域求知若渴,同時又係統性地大量閱讀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書籍,為他日後撰寫科學小說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