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瑜在台灣媒體的采訪中曾說,“其實這些文字都是寫給我自己的,現在隻要寫完一篇文章,我總是滿懷期待。因為文字創作是我自己喜歡做的事,那種工作前後的期待感令人非常雀躍,即使有時候寫不出來,我也會很期待到底會多久寫不出來。”
旅途歸來後的他,花了很長的時間與讀者通信,解答他們關於旅行、生活,甚至愛情等方麵的問題。通過與讀者的交流,他也不斷地從中剖析自己,從讀者的故事裏去感悟自己的生活。與其說這是幫讀者解疑,不如說是一種互相交流和學習的過程。所以,有了《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中77個渴望出走的感人故事。
在劉哲瑜的經典語錄裏,有句這樣的話,“你伸手向我要勇氣,這是我的;你向自己要,才是自己的。”對於這本新書,網絡上是這樣介紹的:“這一次,旅行書不再是成功旅行者的個人展現,而是替那些想走卻缺乏勇氣的平凡人發聲,讓每個想要出走的人,認識自己,認識隻屬於自己的旅行的意義,從而獲得改變的力量。”想要出走的勇氣,隻能自己問自己要。而他,給讀者的不是勇氣,而是一種改變的力量。
“旅行不是一個加分,重要的是旅行之後怎麼看待自己。”旅途歸來後的改變,才是這段旅途的重點。劉哲瑜,從資深的背包客,到勵誌的作家,這是一種身份的轉變,更是一種心態的成長。在采訪中問及那段旅程最幸福的經曆時,他毫不猶豫的說:“最幸福的就是能夠自己陪伴自己,認識自己,跟自己對話。”他也曾說,“寫作的人,都需要一點寂寞性格,以及能夠自我對話。”他能夠寫下這些讓人獲得力量的文字,也許正是由於他這樣的個性以及這段旅程給他的磨練。
劉哲瑜所寫的每一本書,不僅是寫給熱愛旅行的讀者,更是寫給他熱愛的旅行。
“一直走下去”,讓旅行的勇氣延續
從資深背包客,到作家,再到活動發起者,有人說,劉哲瑜環球旅行回來後,真是一刻都沒閑著。是的,怎能閑著?如果寫書是劉哲瑜對旅行的自我感悟和沉澱,那麼講座和“一直背下去”活動,就是他對旅行的浪漫分享。
在“一直背下去”活動中,劉哲瑜常會和那些捐贈背包的旅人說,“當你願意分享生命中重要的東西,你也即會獲得重要的禮物。”同樣的,當旅行的意義真正被分享時,它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一直背下去”活動從2013年4月發起,初衷是希望讓背包精神傳遞,不僅限製於文字。“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劉哲瑜通過這個活動,呼籲旅人們捐贈自己暫時不用的背包,借給下一個滿懷希望想要看世界的旅行者。他說:“與其寫文字叫人去旅行,不如直接把背包提供給陌生人,更能鼓勵他們去旅行。”
活動目前已募得背包102枚,預估募集200枚,全麵采取免費租借的方式,在台灣各地共有15個租借點。旅客們隻需寫上租借理由和借據,不需任何費用,便能免費租借到一枚背包,當然也肩負起了保護這個背包的責任。“分享東西一定會有風險,”劉哲瑜說,“學會割舍生命中重要的事物,這是旅行者一直在學習的課程。”采訪中,他還提到,接下來活動計劃向香港和日本拓展,希望在世界各地能有更多合作的租借點,方便更多的旅客捐贈和租借。
在“一直背下去”活動網站的首頁上,有句這樣的話:“Let the world change you,You can change the world”。這句話來自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雖說在網站上放上這句話,最初僅是劉哲瑜向切·格瓦拉的致敬,然而,這句話也像其涵義所說的,給予了很多想要出走的人一份沉甸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