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瑜:和旅行談一場不分手的戀愛
書族人
作者:蘇綺雲
生活中,很多人愛旅行,卻很少人有勇氣去追求。對於這些人來說,旅行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劉哲瑜說:“我最怕談夢想,尤其把旅行當夢想的人,因為夢想是望遠鏡,容易讓人越看越遠,忘了自己身在何處。”而他,曾經也忘了自己身在何處,卻是一趟旅行,讓他找回了自己。
2010年2月,28歲的劉哲瑜,毅然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揣著僅有的30萬新台幣,踏上了為期一年的環球之旅。對於劉哲瑜來說,旅行不是一個夢想,而是一種過程,“像談戀愛,是一種追求的過程,一種教育自己的過程。”於是,就在這樣說走就走的任性中,劉哲瑜與旅行開始了一段不分手的戀愛旅程。
出走,踏出追求的第一步
“原諒我的任性,我打算出國旅行一年,會和你們報平安。”
留下這樣一句簡短的話,不顧家人的詫異和擔心,在2010年的大年初五,劉哲瑜悄悄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途。僅有30萬新台幣(約等於6萬人民幣)的路費,當時的他其實也不確定是否夠用,甚至做好了“錢花完就回台灣”的打算。出走的這一路上,有驚險,有沮喪,但他卻從不放棄。“那段旅途,有思念家人朋友的時刻,但就是不想回家。”時隔多年後的今天回憶當時,他甚至還打趣地說:“那時候連手機都沒帶走,隻偶爾在網絡上與哥哥聯係,告訴他們我還活著。”
就這樣揣著30萬新台幣,劉哲瑜磕磕碰碰地玩遍了法國、埃及、柬埔寨等13個國家。即使害怕,也依然背著包闖過了子彈亂飛的中南半島毒窟“金三角”;即使辛苦,也熬過了45個小時的火車硬座的顛簸;即使不會英語,也不怕與當地人交流,甚至最後都敢於撂英語和英國人吵架。也許這一路充滿了驚險和未知,但也有無限的收獲和驚喜。在歐洲體會了窮人的浪漫;在紅海連續14天浮潛;在印度當了兩周的誌工,照顧了當地的病人。每一次的經曆,都是給心靈的一次洗禮。每一次的體驗,都讓自己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采訪中,劉哲瑜回憶當時說:“不後悔這一年的出走,隻是如今想想,那時候真的太任性,傷害了身邊的人。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要出走,還是需要做好一些準備。”
在劉哲瑜2013年寫的《給未來的旅行者》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當你上路後,你會認識新的自己,重新詮釋自己與自己、與社會、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這個過程會讓你的心態變得不一樣,當自己的心態開始轉動時,新的世界也就會隨之開始轉動!”
在很多人的感慨中,劉哲瑜踏出了許多人猶豫了一輩子都不敢踏出的那一步,也正是他這份說走就走的勇氣,才成全了一個全新的劉哲瑜。對於他來說,這一段旅程,是對過去的一種告別,同時也是未來的一個開啟,旅行之後的改變和生活才是一個新的開始。
寫作,給旅行的情書
如果說,那段環球之旅是劉哲瑜追求旅行的示愛,那麼,回來之後,他創作的每一部文字作品,都是他寫給旅行的一封封情書。記錄旅行給他帶來的成長與收獲,分享他對於旅行的感悟和思考。
在新書《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中,有寫道:
“若能動手寫下自己的故事,再次迷惘時可以翻開自己的書,回想當初是如何走出困境,如何不被恐懼打敗,如何勇敢追求自己的路。”
每段旅程,都需要見證,就如每段戀愛,都需要銘記一樣。寫作,對於劉哲瑜來說,不僅是因為自己喜歡,更是因為自己需要。經曆了一年的追逐,他需要一個載體來記錄這一段曆程的所有成長。於是,有了《背包客勇闖天涯》,有了《給未來的旅行者》,甚至有了後來的《鋼鐵草莓》以及最近的《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