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裏,漢武帝九巡山東,八封泰山,說明當時的山東在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中都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是僅次於關中的一個重要地區。當然,漢武帝的頻繁出巡和封禪也給山東一帶的百姓帶來了極其沉重的經濟負擔,沿途“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計”,所費更遠遠超過了秦始皇。財富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隻能出於勞動人民之手。漢武帝雖然名義上曾減免所過郡縣的正賦,可最終還是把各種負擔轉嫁到下層百姓身上,從而使得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元封四年(前107),關東(指潼關以東地區)流民達二百萬口之多。就連漢武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認是“官吏征求無已,去者便,居者擾……官曠民怨,盜賊公行”所造成。此後不久,一些地區便爆發了農民武裝起義。
光武帝封禪
繼漢武帝之後,東漢光武帝劉秀也舉行了盛大的泰山封禪。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被人們看作是中興之主。劉秀建國後,鑒於西漢時期權臣當道、外戚篡權,以及地方權重、尾大不掉等曆史教訓,極力加強皇權,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首先,劉秀著意防範功臣、宗室諸王及外戚專權,讓他們享受優厚的待遇,而不參與政治。這樣他們又都成為了新貴,以這些新貴族、官僚為核心,聯結地主、豪商,形成了強大的豪強地主階層。東漢王朝對豪強地主的利益倍加保護。不但在經濟上維護豪強地主田莊的大土地占有製,而且在政治上通過“察舉”和“征辟”的選舉製度,保障他們從政的特權,使豪強地主牢牢控製住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權。
光武帝封禪的政治目的與秦始皇、漢武帝不同。光武帝與全國各地的豪強地主之間的關係應該說是比較融洽的,因為東漢政權實際上就是為豪強地主服務的,不必擔心他們威脅東漢政權。但這隻是事情的一個方麵,還有其他諸多原因。而促成光武帝泰山封禪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光武帝劉秀的迷信。
光武帝封禪是在他晚年,而在他當政前期就沒有想到封禪嗎?封禪大典如此隆重,如此光耀,光武帝劉秀還不知道嗎?其實他心底很明白。劉秀於公元25年稱帝,公元57年去世,在位三十三年。關於劉秀封禪泰山,還有一個戲劇性的變化。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國家政治局麵基本穩定,經濟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恢複和發展。王莽末年,國家衰敗的景象大大改觀。由此,光武帝劉秀以封禪的形式向上天報功,在當時的一些大臣看來是很有必要的。於是,在建武三十年(54),大臣張純、趙“上書劉秀,建議封禪泰山。從張純、趙”的奏章來看,他們都認為劉秀舉行封禪報功的時機已經成熟,劉秀應該通過封禪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因為在一些大臣看來,東漢此時已經是興旺發達之際,達到了鼎盛時期,這也是光武帝劉秀“治世之隆”功成名就之時。可以看出,張純、趙的議論,較之秦、西漢之時儒生們的見解要高明得多,更具有政治倫理價值。
我們知道秦始皇封禪泰山刻石紀念,觀其辭意,是對臣下百姓而言,所以是一封告民書,而不是告天書。而漢武帝的封禪詔書,一片誠惶誠恐的樣子,也是對臣下所言,雖然有對天說話的含義,但其意在檢討,而不是告成功。秦始皇、漢武帝都不是在“報天之功”。張純進一步論證說,封禪雖然是“報天之功”,但對於社會人事之治有極大的益處。光武帝在王莽改製和群雄紛爭這樣惡劣的曆史條件下,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又兼承劉家正統,自然是天下最大的英雄豪傑。張純認為光武帝的成功,是振興了漢王朝,維持了劉漢王朝係統,勞苦功高。
張純還提出了皇位繼承問題,即“今攝提之歲,倉龍甲寅,德在東宮”,就是關於太子的事情。一般說來,古代太子居住於東宮。建武三十年,太歲在東,所以說“德在東宮”。張純以為趁這一大好時機,就光武帝本人而言,是“明中興,勒功勳,複祖統,報天神”。而對於下一代而言,則是“祀地祇,傳祚子孫,萬世之基”。可謂對上對下都十分適宜,兩全其美。
可是,劉秀對舉行封禪大典,卻持一種非常慎重的態度,不肯輕易舉行,結果拒絕了張純等人的建議。劉秀下詔說,雖然我已經即位三十年,但是,老百姓依然是怨聲載道,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我能欺騙誰呢?難道說要我欺騙上天嗎?孔子說過泰山之神不如魯人林放懂禮的話,又為什麼要去玷汙七十二代封禪的先聖呢?劉秀認為雖然經過自己三十年的統治,但是,國家距離國泰民安還是有差距的。他認為老百姓還很苦,並沒有富裕起來,對自己還不滿意,在這種情況下舉行封禪大典,是不合時宜的,因而拒絕了大臣的建議。並且說,今後誰再膽敢提起封禪,一定要處以剃去頭發的刑罰,同時還要罰以屯田,接受勞動改造。
劉秀起兵建國之時形勢困難,到他統治晚年,國家形勢大體好轉。劉秀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國家走向了中興繁榮的局麵。如果真的不舉行封禪大典,對劉秀而言,確是一大憾事。像劉秀如此精明的皇帝,對於封禪的重要性,自然不會不知道。至於他為何一口回絕了眾大臣的提議,是有其原因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就是劉秀此時尚未找到封禪的讖緯根據。我們知道,即使不能說劉秀一生十分相信迷信,但至少從他起兵之日起就開始信奉圖讖了。了解他一生經曆後就會明白,幾乎他所辦的任何事情都要從圖讖那裏尋找理論根據,否則,他就不會去辦這件事。不論這個圖讖是成心創造的,還是無意找到的;也不論這圖讖是他自己找到的,還是別人為他找到的,都是如此。
事實上就是這樣,劉秀為了泰山封禪,又求助於自己極端迷信的圖讖。據史料記載,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的一個晚上,劉秀讀到《河圖會昌符》一書。上有“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之語。劉秀認為“赤劉之九”是指劉秀本人。按照漢代傳說,漢高祖劉邦是赤帝之子的化身。按照陰陽五行說解釋,漢為火德,火為赤色,赤劉,即是指劉邦。劉秀又稱自己是劉邦的九世孫。“岱宗”即是指泰山。再從整個《河圖會昌符》來看,意思就是說赤帝劉邦的九世孫劉秀,際會天命於泰山;如果不及時完成這件事,於皇位繼承沒有好處;若能很好地完成,一切奸謀都可以防止。劉秀看罷這些,興奮不已,這不是要自己趕快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嗎?於是,劉秀對封禪的態度在一夜之間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劉秀馬上下令,命梁鬆等人收集整理《河圖會昌符》中有關赤漢九世當封禪的讖文,而梁鬆等人也自然很快地找到了有關實例三十六條。於是,司空張純等複奏請封禪泰山,劉秀遂準其奏。
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二十八日,劉秀的車駕從洛陽出發,前往泰山。諸侯王、列侯以及京城中的文武百官都隨同前往,聲勢浩大。二月九日,到達曲阜,漢王朝的宗室和孔子的後裔皆前往朝見劉秀並表示祝賀,劉秀也親自到孔子故居向孔氏後裔賜酒肉。十一日,從曲阜出發,十二日,到達泰山奉高。於泰山腳下,劉秀與眾位隨行人員一邊齋戒,一邊做封禪的準備工作。經過精心準備,於二十二日晨開始舉行封禪大典。這次封禪儀式先在山下,後在山上。在山下舉行“燎祭”,就像皇帝通常舉行的郊祀。然後在上山之前用“一特牲”,也就是用一牛或一豬來告祭泰山。山下一切進行完畢,開始登山祭祀。更衣,升壇,封玉牒,發壇石,藏玉牒,覆蓋,封石檢,禮節儀式完畢,皇帝再拜,群臣山呼萬歲。此後命人立所刻石碑,皇帝等一幹人馬下山。二十五日,於梁父祭地。封禪大典舉行完畢後,劉秀下令,把建武三十二年,改為中元元年。
劉秀舉行了封禪大典,這了卻了他心中的一大心事。然而,他的身體狀況卻越來越不好。一年後,即中元二年二月,劉秀在洛陽南宮前殿去世,時年六十二歲。從劉秀封禪到他去世,僅僅一年時間,所以,劉秀此次封禪泰山的刻石文字便成為了對他自己一生重大活動和貢獻的總結。刻石中引用了大量的讖語,來證明自己繼承皇位的合理性,同時,將自己一生中如何統一中國,恢複經濟,整頓吏治,發展文化等功績,都明確記載下來。盡管當中有許多虛美之辭,可至少也體現了劉秀一生重大的作為。
今天我們到泰山,還能看到許多與封禪有關的文化遺跡。如泰山南麓的岱廟,是曆代帝王泰山封禪、舉行大典的重要場所。泰山最早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之時才稱泰山。據史料記載,岱廟始建於秦代,當時就作為祭祀天地的處所,經過漢唐兩代的修繕和宋代的擴建,成為了一座宮殿式的建築。岱廟現存有珍貴石碑四十二塊,年代最早的是秦丞相李斯篆書的秦二世詔書石刻。
曆代帝王到泰山封禪的政治目的是非常明顯的。通過封禪活動,可以給自己的統治披上“君權神授”的外衣,表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上天的旨意,是代天行使統治權,當然也要求臣下和天下百姓像崇拜上天一樣來崇拜自己。同時,也借機宣揚了本朝的太平景象,歌頌了自己的功德。所以帝王們紛紛在泰山刻石立碑,以樹立自己的威望。除此之外,帝王們還幻想借封禪通天成仙,因此這種活動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