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秦始皇封禪泰山,並沒有為後人留下什麼。留下來的僅僅是五大夫鬆、石闕和石刻這些遺跡。但秦始皇開創了帝王封禪泰山的先河,使得後世一些帝王心係泰山,將泰山正式引入帝王生活的政治圈,在曆代王朝的曆史上起過不大不小的作用。與此同時,秦始皇封禪泰山也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據史料記載,當時“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死者相望”。殘酷的現實給百姓帶來的並不是“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也不是“黔首安寧”、“黔首是富”,而是“輸者僨於道”。
漢武帝封禪
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西漢到漢武帝即位之時,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已經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
漢武帝亦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繼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元朔二年(前127),他采用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在王國內分封,成為侯國。這樣,各地侯國勢力經過層層分封,使得其“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裏”,無法與中央政府相抗衡。此後,漢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嚴禁封國的官吏與諸侯王串通,結黨營私,以達到孤立諸侯王的目的。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又以諸侯王所獻助祭用的“酎金”成色不足或斤兩不足為借口,大作文章,被奪爵、削地者達一百零六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以上。至此,在全國範圍內的王、侯二等封爵製度雖存,但所封王、侯隻能“衣食租賦”,不得過問和幹涉封國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
在削弱諸侯王勢力的同時,漢武帝還對地方豪強進行了打擊。西漢前期,隨著經濟的恢複與發展,地方豪強勢力有所膨脹。他們利用封建宗法關係,結成強宗大姓,以強淩弱,以眾暴寡,兼並土地,橫行鄉裏,獨霸一方。漢武帝對他們采取了限製和打擊措施。一方麵是把他們遷徙到關中,置於中央政府的控製之下;另一方麵則利用酷吏誅殺豪強。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十三部(州),每部(州)設刺史一人,於每年的秋天巡行郡國,以便監督和限製地方豪強。
在經濟上,漢武帝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如把鑄幣大權收歸中央,嚴禁郡國及私人鑄幣。對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鹽、鐵、酒等實行國家壟斷。這一切都使得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製大大加強。此後,漢武帝通過征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唐蒙聯絡西南,先後與周邊各國建立了友好關係,使得一個新興的大漢王朝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可以說,漢武帝盡管不是西漢開國皇帝,但是,卻開創了西漢政權的輝煌時代。
漢武帝劉徹也和其他皇帝一樣迷信,也曾幻想自己長生不老;同時,漢武帝是好大喜功之人。因此,以往人們議論漢武帝封禪泰山,都認為漢武帝是想長生不老,欲成仙升天。但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封禪泰山,是由多方麵因素共同促成的。既有自己幻想長生不老的迷信色彩,也有其政治目的,同時也是其好大喜功的體現。
據《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提出過泰山封禪一事。以為當今“天下乂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變一下國家製度。漢武帝於是令趙綰、王臧等人議論封禪之事。但當時武帝剛剛即位,竇太後掌握著實權,她對趙綰、王臧等人的主張十分不滿,不同意泰山封禪。結果,趙綰、王臧二人自殺身亡,封禪之事不了了之。
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是在元封元年(前110),而起始是在六年前的元鼎元年(前116),據說,這年的夏天,在汾陰一個叫錦的巫從地下挖出了一個大鼎,漢武帝把鼎迎置在甘泉祀奉,並下令改元“元鼎”,以示紀念。方士公孫卿上書說,今年得到寶鼎,正與黃帝當年登天成仙的日子相同,並且說黃帝正因封禪,才與仙通。所以公孫卿勸武帝舉行封禪大典。武帝聽罷公孫卿的一番話後,深有感慨地說道:唉!我如果能像黃帝一樣上天,離開妻子兒女就如同脫去鞋子一樣容易,人間,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此後,武帝與公卿儒生對於封禪之事進行了討論,一些儒生就連封禪禮儀都講不清楚,於是,漢武帝罷斥了他們,自行其是。
元封元年三月,漢武帝東幸河南,登中嶽嵩山,隨從人員向武帝彙報說,在山上聽到有人大喊“萬歲”。武帝詢問左右,左右皆不作聲,顯出十分神秘的樣子。武帝以此為祥瑞,大悅,於是下令撥三百戶人家專供祭太室用。隨後,漢武帝興致勃勃,東上泰山。到達泰山之時,泰山草木尚未發芽。武帝派人上山立石於山頂。自己去東巡海上。四月,漢武帝返回泰山,於泰山腳下梁父山進行封禪,首先在泰山下東方作壇,壇寬一丈二尺,高九尺,於封土下埋藏玉簡,也就是玉牒書。舉行的封禮,與郊祀上帝的禮一樣。武帝在泰山腳下封土之後,隨身隻帶侍中霍嬗登上泰山極頂。霍嬗字子侯,是當時著名將領霍去病的兒子。據說,霍嬗在封泰山之後,隨漢武帝去東海尋蓬萊等仙山時得暴病而去世。漢武帝到達泰山之巔後,在山頂舉行了封禮。次日,武帝從泰山北道下山,來到梁父,身穿黃衣舉行禪禮,禪禮與祭後土的禮相同。禮畢,隨從官員放出了從各地搜集來的珍禽異獸。禪禮結束後,漢武帝在泰山下周代遺留下的古明堂遺址上,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賀,並頒下詔書,宣布按照古代天子五年一巡狩的製度,用事泰山,“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下令把山下的奉高作為東方駐節的陪都,借祭泰山考察各地諸侯及州郡官員的政績。漢武帝在泰山封禪結束後,又複巡東海,到達碣石,自遼西曆北邊九原,最後回到甘泉宮。
事實上,漢武帝泰山封禪,並沒有按照古代舊製五年一巡狩,我們從《漢書·孝武本紀》可以看出,從元封元年(前110)至漢武帝死前二年(前89),共二十二年時間,漢武帝到泰山舉行封禪祭祀共八次,平均不到三年一次,實在引人注目。
元封二年(前109)春天,漢武帝又經河南的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巡遊至東萊(今山東萊州),然後還祠泰山。離開泰山後,漢武帝親臨瓠子(今河南淮陽)口工地視察,下令隨從官員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由於武帝親臨現場,使得官兵與民工信心倍增,終於塞住了決口,從此,梁、楚一帶沒有水患,得到了安寧。就在這一年,漢武帝命令在泰山東側汶上重新修建一座明堂,以備將來朝見大臣,議論政事。
元封五年(前106),漢武帝從長安出發,先巡遊至南方的九嶷山(在湖南南部)祭祀虞舜,然後登上霍縣(今安徽霍縣)的天柱山祭祀山神,再北上至琅琊入海。然後,漢武帝又從琅琊行至泰山,舉行封禪儀式。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中接見了諸侯王列侯,並接受了郡國的上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出巡,除了祭祀、觀光外,考察地方長吏的政績,了解全國的政治、經濟狀況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目的。
太初元年(前104)冬十月,漢武帝行幸泰山。十一月,於明堂祭祀上帝。十二月,東巡渤海,望祠蓬萊。太初三年(前102),春正月,漢武帝東巡海上,夏四月,還,修封泰山。天漢三年(前98),漢武帝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同時,還接受了郡國的上計。太始四年(前93),漢武帝行幸泰山,先後祀高祖、孝景帝於明堂,以配上帝。然後於泰山上舉行了封禪大典。征和四年(前89),漢武帝最後一次來山東,先至東萊,觀看了大海,然後回到泰山進行封禪。
漢武帝封禪泰山,下達封禪詔書,其言辭較之秦始皇的封禪泰山刻辭不同。秦始皇態度嚴厲,以為自己至高無上,具有絕對的權威,下詔訓示天下臣民,要遵循秦王朝的法律製度,否則,就會遭到嚴懲。而漢武帝卻與秦始皇不同,他是以一種謙虛虔誠的態度,小心謹慎地表明心態,努力自新,以求更好的未來,並且屢屢向百姓施以恩惠。漢武帝與秦始皇之所以有如此的區別,原因也十分簡單,是因為漢朝建立之後,君臣都知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曆史教訓,認為秦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仁義不施,威嚴過苛造成的。因此,漢代統治者一改秦王朝的做法,以謙恭仁義的態度對待天下臣民,這一變化是富於啟迪性的。
漢武帝第一次泰山封禪,留下了一塊無字碑。據史料記載,當漢武帝到達泰山極頂,看到以往多有帝王在此樹碑立傳,為自己歌功頌德,他甚是不屑,以為自己功德蓋世,萬民俯首,一塊小小的石碑並不能把自己的功德表述清楚。於是,他別出心裁,命臣下取來他山之石,立於山巔,以顯示自己的功德至高無上。這塊石碑世稱“漢石表”,方柱體,由趺座、削身、帽蓋三層迭遞而成,以表示高上加高之意。現在一般稱之為“無字碑”,據說碑內封藏有金簡玉函,故又稱“石函”。如今無字碑矗立在玉皇殿門外,雖經百世露浸雨濕而不生苔蘚。相傳在立碑之時,岱頂瑞雲飄忽,四麵霞光。傳說在豔陽高照之時,石碑熠熠發光,碑中就會顯露出“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鹹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幾行篆字。隻是有一點,這些篆字,據說遠看則有,而近看則無,十分神奇,可謂泰山一絕。但現在看來,其中有許多值得考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