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萬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與齊。九點清煙看野馬,五更紅日候天雞。雲封峭壁鬆多古,蘚積殘碑字未迷。冉冉嶺頭笙鶴下,仙壇曾此降金泥。
——[清]雍正《岱頂》
泰山封禪是一種祭祀儀式,是中國古代帝王在東嶽泰山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神祇的宗教性活動。封,就是在泰山極頂築壇祭天,“報天之功”;禪,就是在泰山腳下的梁父山除地為壇祭地,“報地之功”。先祭天,後祭地,二者是一次大典中的兩個關鍵步驟。封禪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從史料記載和泰山的文物遺存來看,最早到泰山進行祭祀活動的皇帝是秦始皇。而在秦漢時期,泰山封禪影響最大的是秦始皇、漢武帝和光武帝。後世帝王封禪泰山雖也有所變化,但其基本思想顯然是受秦皇漢武的影響。
秦始皇封禪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封禪泰山的皇帝,但不是到泰山封禪的第一人,封禪傳說遠古時期就已經有了。傳說遠古時期到泰山封禪的有七十二君。司馬遷認為,封禪始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諸侯後,欲行封禪之舉,卻遭到管仲的阻止。此前,封禪泰山知名者有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秦始皇泰山封禪亦和從前古人封禪一樣,一方麵是為了炫耀;而另一方麵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秦始皇在戰國紛爭的條件下,消滅東方六國而統一天下,從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大帝國。盡管建立了一個這樣的帝國,但是,秦始皇並不能高枕無憂。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統一的帝國,並不等於鞏固了政權,更不等於自己的政權能夠像他所想像的那樣萬世永存下去。這其中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東方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試圖東山再起;二個是東方六國百姓不堪沉重壓迫而起兵反抗。
在司馬遷所著《史記·留侯世家》中,講述了留侯張良在韓滅亡後為韓報仇的故事。張良本不姓張而姓姬。秦始皇滅掉韓國,他為韓報仇,散盡家財尋求刺客來刺殺秦始皇。結果刺殺未果,自己不得不隱名埋姓流亡他鄉。最後張良逃到江蘇下邳,聚集百餘人,投奔劉邦,舉行起義。張良屬於東方六國貴族,這就說明了東方六國殘餘舊貴族勢力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仍然具有較強的勢力。
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之後,殘酷地壓迫和剝削下層百姓,使得統治者與下層百姓之間矛盾十分尖銳複雜。秦始皇北修長城,於鹹陽大修宮殿和陵寢,再加之戍邊征發大量人口,這一切都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災難。據史料記載,當時全國人口約有兩千萬左右,而被征發修造宮殿陵墓者約有一百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者約有五十萬人,於北方防守匈奴者約有三十萬人,修築長城者約有五十萬人,再加之其他服雜役者,總數不下於三百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如此無休止地使用民力,使得大多數百姓離開家鄉,勞作於他鄉,到了秦始皇末年,農民起義已經接近了爆發點。可以想見,當時的階級矛盾已經到了怎樣的地步。
以上兩種矛盾的存在,就足以使秦王朝毀於一旦。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秦始皇不會不知道這一狀況的存在。所以他必須要隨時隨地加強對東方六國地方的控製,嚴防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可以說,這就是秦始皇東巡於泰山封禪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他要借助東巡泰山封禪來考察東方六國之形勢,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來加強自己的統治。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泰山封禪也有秦始皇迷信的一麵,他相信封禪能得到上天的眷顧。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他認為自己完全符合封禪的資格,即受天命、現符瑞、致事功、平天下,所以便在稱帝的第三年,率領浩浩蕩蕩的東巡大軍來到泰山,準備舉行封禪大典。
當時,秦始皇在泰山腳下,召集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向他們詢問封禪的禮儀。儒生們各抒己見,發表不同見解。有的引經據典,根據古代先賢封禪的做法,說古代的天子封禪乘坐蒲車,以免損傷泰山的土石草木。有的高談闊論,說封禪時要掃地而祭,鋪地的席子要用茅草編織。秦始皇認為這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便對儒生們的辦法不予采納,而下令開山修道,建築祭壇,並參照秦國祭祀上帝的禮儀,設計了一套典禮儀式。他親率隨行大臣,乘車自泰山陽坡登上極頂,設壇祭天,並“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其後,秦始皇率隨從由陰坡下山,至梁父祭地。秦始皇是第一個舉行封禪大典的封建皇帝,這次封禪也是中國曆史上有可靠文獻記載的首次封禪大典。由於秦朝統治者對這套禮儀嚴加保密,所以世人並不知其詳細情節。
秦始皇泰山封禪的具體路線不為外人所知,後世記載又有眾多不確定之處,所以,其具體情況直到如今都是一個謎。隻是,秦始皇泰山封禪,留下來許多傳說,為後世所傳頌。其中之一是關於五大夫鬆的。
傳說秦始皇登山這一天,晴空萬裏,豔陽高照。秦始皇率大隊人馬爬至半山腰,雖乘轎坐車,卻也已熱得汗流滿麵。突然,烏雲驟至,眼看暴風雨就要下來,可是,半山腰中無處躲避,隻有前麵不遠處有一棵鬆樹,高達數丈,枝葉繁茂,樹冠如棚,風雨不透,於是秦始皇就率眾跑到樹下避雨。不一會兒,風雲飄過,雨過天晴。秦始皇為賞鬆樹遮雨之功,當即封它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朝二十一級官爵中的第九級,可是一個不低的官階。
據說,秦始皇封鬆樹為五大夫的聖旨剛下,就聽到樹上有人大聲說道:天下一統,你不以社稷為重,大興土木,修阿房宮,築驪山墓,大增賦稅,亂派夫役,無德無仁無禮,妄受帝命,憑什麼亂封?秦始皇隨從大臣皆聽到此言,而不敢妄語。秦始皇自然是悶悶不樂,感到實在是敗興。
不管怎樣,秦始皇聖旨已下,把此樹封為五大夫,此後,人們便將此樹稱之為“五大夫鬆”。據說,當地的老百姓認為泰山鬆為秦始皇所封有損於泰山鬆的美名,於是將五大夫鬆北側山崖上的一株鬆樹命名為“處士鬆”,以處士鬆的清高來對抗五大夫鬆的權勢。還傳說在明萬曆三十年(1602),由於山洪暴發,五大夫鬆被水衝走。
我們今天在中天門上側所見到的三棵鬆樹名為五大夫鬆,已不是秦鬆,而是清代雍正年間欽差大臣丁皂保補栽的。
除了五大夫鬆之外,秦始皇泰山封禪所留遺跡尚有無字碑和泰山刻石等。無字碑又稱“泰山石闕”,現存泰山極頂玉皇廟山門前八米處,高六米,寬一點二米,厚零點九米,形製古樸,石質淡黃、光潔,因通體無一字,故俗稱“無字碑”。相傳秦始皇焚書黜字,故立石不刻字,以示對文字的蔑視。至今當地人還有“秦始皇的碑——一字不鏨”的說法。由於石闕上麵沒有一字可考,故立石人及立石年代亦無法確定。在清代以前多傳為秦始皇立。隻是到了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力辟眾說,認為此石闕不是秦始皇所立,而是漢武帝所立。直到目前仍然是兩說並存,並無定論。秦泰山刻石是花崗岩石質,是泰山現存最早的刻石,相傳為丞相李斯的篆書,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刻。當時李斯倡導的“書同文”被秦始皇采納,在大篆的基礎上創造了小篆體,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使中國成為政令統一的大一統天下。
如今秦泰山刻石僅存十字,據學者考證認定這十字殘碑是原石的一部分,不是複製品。在司馬遷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秦泰山刻石的全部內容,主題是歌頌秦德,聲討六國罪惡;認為秦統一有理,六國滅亡應該;推行秦的法令,宣揚中原文化人倫;力求社會穩定,有序運轉。可見,其文辭皆是政治性的,是秦始皇的政治文告。秦始皇以為,他不斷地東巡,不斷地發布政治文告,就可以消除東方六國的反抗和隱患,使自己的天下得以萬世永存。
有學者認為,秦始皇東巡泰山封禪,是當時政治的需要。他東巡的目的是鎮服東方六國百姓及舊貴族的反抗,維護政權的統一。但事實上,秦始皇並沒有解決好這一問題。為他殉葬的驪山兵馬俑,嚴陣以待,麵向東方,足以證明直到去世,秦始皇還是對東方耿耿於懷,放心不下。那時的秦始皇不懂得,以武力得天下,並不能以武力來治理天下,一味地實行嚴刑峻法,是不可能維護和鞏固政權的。要想使得這一政權鞏固和發展,就必須穩定百姓之心,尤其是東方六國百姓之心,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還有學者認為,秦始皇的泰山封禪,給秦王朝帶來了一係列的負麵效應,埋下了秦王朝滅亡的禍根。其一,封禪大典是一個消耗性政務,對於剛剛統一的秦王朝而言,應該是付出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其二,封禪為秦始皇之後的驕奢淫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正是封禪的成功,使得秦始皇日後洋洋自得,幹出了一係列好大喜功的事情來。其三,封禪之時儒生們的無能表現,使秦始皇開始輕視儒生和儒家經典,以至於後來做出了“焚書”的決定,逼得儒生和孔子後代走向了造反的道路。其四,封禪誘發了大規模的尋仙求藥活動。秦始皇不可能不迷信,也不可能不想長生不老,而東方六國尤其是盛行於海、岱之域的方仙道和神仙學也就自然而然地傳入秦始皇的耳中,於是,他多次派出方術士到海中仙山求取仙藥,消耗了大量的財富,隨後,也釀出了“坑儒”的悲劇。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封禪所帶來的惡果。這一惡果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秦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