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閣堪垂世,明妃冠漢宮。一身連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霍衛同。人皆悲遠嫁,我獨羨遭逢。縱使承恩寵,怎能保始終。至今青塚在,絕勝賦秋風。
——[清]彥德《詠王昭君》
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郊外大黑河以南,有一座高三十多米的沙土堆。據說它是距今兩千多年的一座古墓,墓主就是我國曆史上民族友好的使者王昭君。在墓的前麵建有亭子,旁邊有碑碣,上麵記錄著這位友好使者的動人故事。昭君出塞,為漢匈兩族的友好、團結和親睦貢獻了力量,在我國民族關係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宮中多怨女
王昭君名王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晉時為避司馬昭諱,時人也稱她為明君或明妃。相傳她是齊國王襄的女兒,才貌出眾。竟寧元年(前33),年方十七歲的她被選入宮,時在元帝劉奭當政時期(前48-前33)。
在中國古代,皇帝的妻妾眾多,所謂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這些說法有一定道理。據《禮記》記載,周朝的製度是“天子後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這說明,早在我國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嬪、世婦、禦妻等名號,數量也相當驚人。秦統一六國後,改天子為皇帝,以後“六宮”數額,均一脈相承。漢代亦是如此,當時被漢元帝選入宮中的女子很多,漢元帝本人是按畫工所畫的像來選擇的。“宮中多怨女”,在封建社會裏,多少青年女子被關進宮內,終生不得自由。尤其是那些失寵了的女子,隻好在宮中禁室裏等死,遭際更為悲慘。所以,深居後宮的宮女們,想盡種種辦法以得到皇上的幸召。而漢元帝依照畫像來取舍,所以,宮內女子們不惜以重金、財物賄賂宮中的畫工,以此來換取被皇上寵幸的機遇。
宮中一個叫毛延壽的畫工,有高超的技藝,能把中人之姿畫得十分姣好。因此,宮女們都暗中給他錢帛財物以求其以筆修飾。王昭君初入宮廷,並不懂得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同時,她也自恃貌美,天真地以為皇上不會不寵幸召見,所以,在毛延壽為她畫像時,她竟一個錢也沒給。
據說毛延壽在給王昭君畫像畫到眼睛時,對王昭君說,這畫人的功夫全在這點睛之處,真是一點千金呀!王昭君明白毛延壽借機索賄之意,但她非但不買他的賬,反而譏諷了他幾句便離去了。毛延壽見她如此傲慢,便把那點睛之筆畫到了臉上,就這樣,王昭君便被遺棄在宮中,虛度年華。
出宮西行去
就在王昭君於宮中孤單生活之時,漢朝和匈奴族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轉折。這一轉折改變了王昭君今後的命運,也使得王昭君成為了民族友好的使者與和平的象征。
前57年,匈奴內部發生分裂。原來,漢武帝時期,隨著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匈奴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無力再大舉南下。同時,匈奴族人民和其他被奴役的各族人民反抗匈奴貴族的鬥爭也日益強烈,許多被奴役的少數民族也趁機脫離了匈奴貴族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匈奴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內訌,出現了五單於爭立事件,隨之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甘露三年(前51),南匈奴呼韓邪單於降漢,北匈奴被迫西遷,後被漢西域都護甘延壽等所殺。呼韓邪單於在漢朝的幫助下,重新統一了匈奴。
就在這一年,呼韓邪單於來到長安,朝見漢宣帝。漢宣帝十分重視這次朝見,用最隆重的禮儀接見了呼韓邪單於,並賞給他一套非常華麗的衣服,一口上等的寶劍,一把精致的佩刀,一輛用珠玉裝飾的車子和十五匹拉車的馬,還有大量黃金錢幣和綢緞絲綿。呼韓邪單於回歸之時,宣帝還派一萬六千名騎兵護衛護送。兩年之後,呼韓邪單於第二次來長安朝見宣帝,宣帝還是用最隆重的禮節招待了他。
為了感謝漢朝的軍事支援,呼韓邪單於在前33年第三次來到長安。這時的皇帝已經是元帝,呼韓邪單於真誠地向元帝提出,他願意實行和親,當漢家的女婿。
和親並非是此時才出現的,在漢初高祖之時就已經出現了。漢朝剛剛建立之初,力量相對薄弱,無力對抗強悍的遊牧民族,時常遭受他們的騷擾。漢高祖劉邦為了穩定與匈奴的關係,采取了和親政策,即以宗室的女兒為公主,嫁給匈奴單於。在當時,采取這一政策雖然是迫於形勢不得已而為之,但畢竟帶來了相對和平的局麵,有利於漢、匈兩族間的友好往來和發展。到了漢武帝之時,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向匈奴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以至於斷絕和親達八十年之久。所以當呼韓邪單於提出和親後,漢元帝當即答應下來。
把誰許配給呼韓邪單於呢?元帝決定在宮女中進行挑選,並下了一道命令,誰願意嫁到匈奴去,就把她當做親生女兒看待。按照常理,即使是皇帝將其當做親生女兒對待,那也不會有人願意去,因為匈奴遠離長安,氣候惡劣,生活在中原的人到了大漠深處的草原上,生活之不適應就可想而知了,且和親之事,萬無反悔之可能。因此,誰也不願主動提出去匈奴。隻有王昭君聽說匈奴前來求親,主動提出要求離宮去匈奴。元帝隻知她缺少姿色,便答應了她的請求。
到了呼韓邪單於臨別那天,漢元帝親自送行。當漢元帝見到王昭君時,才發現她是宮中最漂亮的女子,而且舉止文雅,應對自如,和畫像上的模樣完全不是一回事。他真想把她留下來,但又怕失信於人,隻好忍痛割愛,把她嫁了出去。據傳說,在王昭君出嫁之後,漢元帝遷怒於畫工毛延壽,將其處死。
王昭君離別長安去匈奴之日,元帝又特設盛宴為他們送行。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裏長亭。一路上,王昭君手抱琵琶,騎在高頭大馬之上,心情十分複雜,自己的選擇是對還是錯呢?她一麵向前行走,一麵低聲唱起了自己所譜的曲子,來訴說心中的苦衷。此曲就是著名的《昭君怨》,又稱為《明妃曲》。
王昭君到了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是對匈奴單於正妻的稱呼,相當於漢朝的皇後。“寧胡”,意思是為匈奴帶來了安寧。王昭君和呼韓邪單於相處得非常融洽,夫妻恩愛。後來生兒育女,盡到了賢妻良母的責任。可是好景不長,沒幾年,呼韓邪單於去世。其子繼位。按照匈奴習俗,王昭君嫁給他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