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昭君自有千秋在(3 / 3)

漢匈兩親睦

王昭君離開長安,辭別故土,渡過滔滔黃河,翻過莽莽群山,來到了大草原上。她把自己帶去的貴重禮品全部分贈給匈奴同胞,得到了他們的熱情歡迎、愛戴和信任。

在塞外,王昭君克服種種困難,逐漸習慣了那裏的環境。據史料記載,王昭君在那天寒地凍、風沙蔽日的氣候當中,整日過著住氈製帳篷、穿皮裘、食牛羊肉、飲乳漿的遊牧生活。她經常教給當地的婦女織布、縫衣和農業生產技術,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關係十分融洽,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她生了一個兒子,後來長大後成為了匈奴右日逐王。

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韓邪單於去世,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被立為複株累若鞮單於,依照匈奴舊俗,王昭君應當“從胡俗”下嫁複株累若鞮單於。這與漢族當時的封建倫理道德是相悖的。所以王昭君上書成帝,要求歸漢。成帝沒有答應她的請求,而是下令她從胡俗。王昭君體會到成帝的用意,於是打消了歸漢的念頭,做了複株累若鞮單於的閼氏。可以看出,王昭君還是十分珍惜漢匈之間關係的,並為兩族間的友好作出了自己應做的一切。王昭君人在匈奴,但心卻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家鄉。據說她常常派人送信回去,並不時地讓單於派遣使者向漢朝皇帝饋贈匈奴的土特產品。

自王昭君出塞到匈奴,匈奴和漢朝之間就一直和睦相處,此後六十多年沒有發生過戰爭。昭君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間和平友好的種子。王昭君死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女婿須卜當,都能秉承她生前的遺誌,繼續致力於漢匈兩族的友好。匈奴單於多次朝漢,並派侍子入朝。在漢平帝時,太後臨朝,漢政府曾邀請須卜居次雲訪問長安並朝見太後,太後賜給她很多珍貴的物品。王莽執政後,對匈奴采取了錯誤的政策,使得漢與匈奴之間的關係一度緊張。發展到始建國三年(11),匈奴單於發兵進擾北方地區,王莽也動員三十萬大軍準備進行反擊,戰爭一觸即發。此時,王昭君的女兒、女婿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始建國五年,烏珠留單於去世,在須卜居次雲和須卜當的積極努力下,立烏珠留的弟弟鹹為烏累若鞮單於,並勸其與漢和親。王莽天鳳元年(14),須卜居次雲派人到西河塞(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下求見和親侯王歙。王歙是王昭君的侄兒,也就是須卜居次雲的姑表兄弟。王莽於是下令王歙、王颯(即王歙的弟弟,封展德侯)出使匈奴,會見須卜居次雲,祝賀烏累單於新立,並送去眾多禮品。次年,王歙再次出使匈奴。天鳳五年(18),單於再次派王昭君的長女及其女婿、外孫等出使長安。新朝皇帝王莽把自己的庶女陸逯公主嫁給了王昭君的外孫須卜奢為妻。不過,盡管王昭君女兒、女婿做了不少努力,使得漢與匈奴的關係出現了一絲光明。但終因“其後莽複欺詐單於,和親遂絕”。

漢與匈奴之間的長期和睦親善及友好往來,與王昭君出塞是分不開的。在呼韓邪單於歸漢以後的五六十年間,漢與匈奴之間出現了一個“邊城晏閉,牛羊布野”的和平局麵。此間,戰爭烽火熄滅,長城內外,牛肥馬壯,炊煙冉冉,不時傳來陣陣歡歌笑語。匈奴百姓用自己的馬、牛、羊和駱駝,換取漢族人民的農副產品、鐵製工具及手工業製品,互通有無,頻繁交往,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自有千秋在

王昭君年老的時候,立下一個遺囑,希望在自己死後能安葬在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墳墓要坐北朝南,以便死後仍能遙望自己的家鄉。她去世之後,她的子女在那裏選擇了一塊向陽並且水草豐茂的山坡地,修建了墳墓。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及的“青塚”。之所以稱之為“青塚”,是因為每到秋涼之時,塞外草木皆已枯黃,但獨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沒有枯黃之色,遠遠望去黛色溟蒙,故有“青塚”之稱。

墓前立有一通石碑,上麵鐫刻著蒙、漢兩種文字的題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這是董必武同誌於1963年10月參觀昭君墓時所題。園內有介紹王昭君身世和經曆的文物陳列室,並陳列著清代以來許多有關王昭君墓的碑刻。

如今,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出現了十幾座昭君墓,各地都在為爭奪真正的王昭君葬地而力爭。怎麼會出現這一奇特現象呢?這也不奇怪。這是因為王昭君出塞,下嫁匈奴單於,在匈奴生活了幾十年,為當地匈奴族百姓帶來了生活和生產的安定和繁榮。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王昭君成了女神,人們對其生前身後事多有渲染之處。

後來,還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傳說。牧民們說,早先這裏常年兵荒馬亂,是王昭君至此平息了胡漢之間的幹戈,帶來了民族間的和睦。也有人說,埋葬昭君的地方,原來是一片窮山惡水,當昭君隨呼韓邪單於到來後,用一曲琵琶止息了漫天飛舞的大雪,用一把金剪刀裁出了滿山遍野的牛羊和駿馬,用一捧種子種出了塞外的一片青蔥,無限春色。完成了這一切後,她伴隨著雷鳴,披著霞光,返回天界。這座被後人稱為昭君墓的小山,是她臨返天界時留下的標識,也是賜給草原百姓的幸福吉祥。據傳說如果誰家丟失了羊羔,隻要到那青青的小山上去找,就一定會找到,並且比以前長得更大、更肥。如果誰家無子,媳婦隻要到青塚上和衣睡上一夜,夢到身邊的青草中開出許多芬芳的花朵,當年就會懷孕生子。

總之,在秦漢時期,盡管匈奴貴族和漢族政權之間經常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但是,漢族與匈奴族之間卻保持著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雙方在邊境地帶互通關市,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匈奴的馬匹、牲畜大量運往內地,先進的養馬技術也傳到中原。漢族人民的鑿井技術、築城技術等也傳到匈奴地區。這不僅僅豐富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內地百姓的經濟文化生活,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匈奴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當時,匈奴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農業和定居生活,有了城郭等。從匈奴族的文化遺存中發現的房屋、磚瓦以及各種絲織品,說明了匈奴人在與漢族人民接觸後,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進步。而王昭君出塞可謂是漢和匈奴人民交流史上最燦爛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