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嫁匈奴,把漢族先進的文化介紹給了匈奴,幫助匈奴族百姓發展了生產,也改革了遊牧民族一些落後的生活習俗。據說經過王昭君的努力,匈奴人學會了使用從漢朝輸入的農業生產工具,逐漸發展了農業生產,基本上解決了百姓的吃糧問題,不再到漢族居住地搶奪糧食和其他物品,也不再需要依靠漢朝的救濟。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牲畜的飼料也有了可靠的保障,畜牧業變得發達起來。
可以說,昭君出塞,結束了百餘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衝突。此後約半個世紀,在北部邊境出現了“邊城晏閉,牛羊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幹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漢匈恩與怨
和親是西漢時期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長期以來,對此政策的實施也是褒貶不一,但大多數學者還是能實事求是地來分析和評價。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匈奴是我國北部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社會發展相對落後,他們依靠畜牧、狩獵和劫掠為生,對開發我國北部地區作出了重大貢獻。匈奴人民跟中原人民間有著悠久的曆史關係。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匈奴貴族時常帶兵南下掠奪人口和牲畜,為了防止匈奴人的進入,秦、趙、燕三國先後修築長城,派兵駐守。秦統一以後,秦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奪回河套地區,在那裏修城設縣,並把內地百姓遷去實邊。秦始皇後來把三國長城連接起來,並向東西擴展,修築了著名的萬裏長城。
在秦漢之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匈奴勢力空前強大,隨即建立了一個奴隸製軍事政權。匈奴冒頓單於乘楚漢戰爭之機,南征北戰,東破東胡,西攻月氏,北征丁令和堅昆,南滅樓煩和白羊等,占領了河套地區,控製了中國北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區域,擁有騎兵三十多萬,勢力強盛一時,並常常侵擾西漢的北部邊境地區。
在前201年,冒頓單於發兵圍攻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韓王信無力抵擋,隻得投降,次年,匈奴軍隊攻陷晉陽(今山西太原)。第二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三十二萬前往迎戰,結果,劉邦自己和先頭部隊被匈奴四十萬騎兵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達七天七夜,與主力部隊失去了聯係,後來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單於閼氏進獻賄賂,才勉強得以脫身。這就是著名的“平城之圍”。平城之戰的失敗,說明當時西漢政府還沒有足夠的實力來與匈奴交戰。
出現這樣的狀況並不足奇,西漢政權剛剛建立,由於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殘破到不能再殘破的地步。“齊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即當時的西漢百姓沒有任何的積蓄,皇帝老子竟然連拉車的馬也找不到四匹顏色一樣的,而那些王公大臣們有的隻好乘牛車了。可見當時的局勢是什麼樣子。總之,西漢政權剛剛建立,經濟亟待發展,政權尚未鞏固,無力與強大的匈奴貴族相抗衡。在這種情況之下,漢高祖隻好采納婁敬“和親”的建議,把漢室公主嫁給單於,每年送去大量的金錢、絲綢、糧食、酒和布帛等,還互通“關市”,交換產品,與匈奴約為兄弟,以緩和與匈奴的關係,以此來換得和平與穩定。
從那時起,直到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初年的七十年間,漢朝一直奉行和親政策,先後跟匈奴冒頓單於、老上單於、軍臣單於結為姻親。和親和互市在客觀上加強了漢與匈奴族人民的友好往來,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匈奴奴隸主貴族對漢朝的攻掠也曾一度緩和。
但是,和親政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方麵剛剛建立政權的西漢政府,無論是在軍事力量,還是在經濟實力等各方麵都不是匈奴的對手;而另一方麵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本性是不可能改變的,他們本來是以對外掠奪為目的的。處於這樣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下,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事實上也是這樣,和親政策並沒有阻止匈奴貴族的南侵和掠奪。每當秋高馬肥之時,他們仍舊不斷進襲西漢邊郡地區。匈奴騎兵甚至兩次深入到長安附近,使得西漢都城一度戰雲密布,情況十分嚴重。文帝、景帝之時,盡管也多多少少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做了一些防禦準備工作,但仍是無濟於事。經濟實力不強,導致軍事力量薄弱,漢朝軍隊在兩軍交戰中常常處於下風,被動挨打。由此也使得西北邊郡各地經常遭受匈奴騎兵的蹂躪,百姓的生命財產沒有保障,生產受到嚴重的破壞。
到了漢武帝之時,經過六七十年的努力奮鬥,生產發展,政治一統,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軍事上也有了充分的準備,反擊匈奴的條件已經成熟。
元光二年(前133),漢武帝決定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從此,和親中斷,戰爭頻仍,到元狩四年(前119),先後與匈奴進行了一係列大規模的戰爭。經過這些戰役,漢朝不僅收複了河套失地,占領了河西走廊,開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還打敗了匈奴軍隊主力。匈奴力量被大大削弱,無力再大舉南下,匈奴王庭不得不遷到大漠以北,從此之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製止了匈奴貴族的殘暴掠奪,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使北部邊境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此後,西漢王朝在新辟地區設立亭障,修築城堡,屯田墾邊,加強防禦。
戰爭給匈奴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口和牲畜大量減少,匈奴勢力大減。在這期間,匈奴族又遭受了幾場大的自然災害,如宣帝地節二年(前68)的大饑荒,人口和牲畜死亡達十之六七,社會經濟瀕於破產。緊接著,匈奴貴族內部又起紛爭,幾個單於之間互相爭奪統治權,使得匈奴族百姓死亡無數,牲畜損失達百分之八九十。再後來又形成了呼韓邪單於與郅支單於之間南北對立的局麵。宣帝五鳳四年(前54),呼韓邪單於被郅支單於打敗。
呼韓邪單於才華出眾,受到匈奴各階層的尊敬與愛戴。宣帝甘露元年(前53),匈奴左伊訾王建議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以便在漢朝的援助下,重振匈奴。呼韓邪單於采納了這一建議,便率眾南移,準備同漢朝結好。第二年,呼韓邪單於親自到五原塞(今內蒙古包頭西北),要求朝見漢宣帝。漢宣帝表示歡迎,決定以貴賓之禮相待,派車騎都尉韓昌遠道迎接,沿途派兩千騎兵充當儀仗與護衛。漢與匈奴的關係得以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而王昭君出塞就是這友好關係進一步加強的象征。